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2.下图是自然界中豌豆的生命周期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的表达主要在a过程中
B.纯种豌豆自交产生的子代只有一种性状
C.基因重组的过程只发生于c过程中
D.在d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二倍体细胞
3.如图为利用玉米(基因型为BbTt)进行
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植株B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4
C.①③过程为单倍体育种
D.⑤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4.一个精原细胞内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的DNA全部用15N进行了标记,该
细胞进行减数分裂(DNA复制所用原料均不含15N)形成4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和一
个不含15N的卵细胞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该受精卵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
个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细胞数不可能为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人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期时,染色体会向两极移动。正常情况下,下列
对处于分裂后期细胞某一极染色体组成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2个染色体组,46条染色单体 B.1个染色体组,46条染色体
C.无同源染色体,23条染色单体 D.无同源染色体,23条染色体
6.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
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果蝇有可能是雄性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其子细胞的大小可能不同
C.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正在发生基因重组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取自卵巢
7.如图所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
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bc时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bc段某一时期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赤道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ac时期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de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8.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一条染色体复制得到的两条相同染色体不可充当同源染色体
B.b点的出现与高尔基体有关
C. ab段细胞中曾出现过两个染色体组
D.秋水仙素导致ce段没有出现细胞分裂
9.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
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用被Y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10.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D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12.基因型为Aa的烟草自交呈现出3:1的红花与白花的分离现象。三体烟草能正常发育,在减数分裂时额外的染色体随机分到某个子细胞中,多一条染色体的配子生活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现有早,F1中红花与白花的分离比为7:1,反交的分离比为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a的烟草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B. AAa产生的各种雌配子存活率和受精能力相同
C. AAa和Aa杂交后代中二倍体占1/2
D. AAa烟草自交所得F1中白花的比例1/12
13.人工将二倍体植物甲、乙、丙之间杂交,用显微镜观察子代个体处于同一分裂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的子代细胞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B.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多有42条
C.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亲缘关系较近
D.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能形成四倍体的新物种
14.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水稻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之间有生殖隔离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15. 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
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
G-C、C-G,推测“P”可能是
A.胞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胸腺嘧啶
16.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极性运输(一
种运输方式)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17.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18.下图甲表示家系中某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图乙是对发病基因的测定,已知控制性状
的基因是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则II4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乙图中的
19.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的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
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0.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的抗病虫基因是在接触了病虫害后产生的
21.下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可以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D.海拔4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物种多样性
22.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生物产生的变异越多,它就越可能在多变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B.如果变异由环境造成,那它就不可遗传
C.如果生物在进化上的地位越高等,那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D.如果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相互独立,那它们就不存在相互作用
23.下列关于鸭跖草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鸭跖草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也增加
B.若鸭跖草种群中基因型为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则R基因的频率也增加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隐性基因频率会降为O
D.只有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才能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
24.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
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取大于零小于一的任何值时,亲代群体都可唯一判定
各基因型比例
B.若亲代群体中aa频率为81/100,则F1中a频率为9/10
C.若p=b,则亲代只有杂合子
D.若F1中Hh频率≠1/2,则亲代p必不为1/2
25.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
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
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二、主观题
26.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III-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回答相关问题:
(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Y、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Y,常)染色体上。
(2) lI-2的基因型为____,Ⅲ-3的基因型为 。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患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
(4)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是____。
27.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 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 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I甲与l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个四分体l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
28.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于H(图1)。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回答下列问题:
(l)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完成了水稻 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实验—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 。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I、II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____。
(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α、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____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 (填“SD”或“SH”)基因,该基因使得花粉活性降低了____。(用分数表示)
(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后自交;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 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若FI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9.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l)T、t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
(2) F2雄果蝇中共有 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
(3) F2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雌雄比例为____,F3中红眼雄果蝇的比例为____。
30.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l)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____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测量株高并记录数据。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____。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____。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
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
生物答案
1-10 CCDDD ABADC 11-20 BDBDA AAACA 21-25 AACDC
26.(1) 常 X (2) AaXBXb AAXBXb或AaXBXb (3) 1/24 (4) 3/10
27.(1) 结构 生物进化 (2)同源三色体 9 2 (3) 20 4 22 (4)3/16
28.(1) 12 (2)Ⅲ 1:2:1 (3)(基因)分离 SD 8/9 (4)② α和Ⅲ (5) 1/80
29.(1) 常 ttAAXbY (2) 8 1/5 (3) 5:7 43/96
30.(2)10m 500m 1000m (4) 与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处(500m 1000m)
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