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0 18:18:30

文档简介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参考答案:
1.C 2.A 3.D 4.①“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通过描绘长江波涛汹涌,铁索揽舟的壮阔景观,以及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诙谐用语,抒发了其豪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②“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酒令通过视觉上的“落霞”“孤鹜”“折足雁”等哀景,与听觉上的“九回肠”“捣衣声”相结合,抒发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 5.①体现出自由意识。自由意识主要指的是一种“真”境,追求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湘云醉酒后放下了封建道德标准的顾虑,在芍药花下的大青石上肆意洒脱地醉卧,敞亮、豪爽、潇洒、飘逸,如闺阁中的真名士;②体现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靠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是她面对落魄偃蹇的人生,却“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醉卧青石,睡得香梦沉酣,超越了人生苦楚;③体现出娱乐意识。娱乐意识体现在饮酒行令,能够调和饮酒气氛,也能够表现自我。湘云行饮酒行令是给宝玉生日晚宴助兴,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意识,也展现出她学识丰富、性格诙谐幽默、天真率直的一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错误,原文“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选项中“只能”缩小范围,表述绝对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不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错误,原文是“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自由意识”是指“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是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D.体现的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不是“自由意识”。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目中的评价指出了史、林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则要求对相关的酒令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该酒令如何体现史、林二人的性格特点。
①“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描绘长江波涛汹涌,铁索揽舟的壮阔景观;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诙谐用语,抒发了其豪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
②“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却是一只折足雁”描写视觉上的“落霞”“孤鹜”“折足雁”等哀景,“风急江天过雁哀”“叫得人九回肠”“何来万户捣衣声”听觉上的雁鸣“九回肠”、万户“捣衣声”相结合,抒发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梳理出酒文化精神,然后对“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选段的内容体现出哪些酒文化精神特点。
①体现出自由意识。结合材料一“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可知,自由意识主要指的是一种“真”境,追求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湘云醉酒后放下了封建道德标准的顾虑,在芍药花下的大青石上肆意洒脱地醉卧,敞亮、豪爽、潇洒、飘逸,如闺阁中的真名士;
②体现出超越意识。结合材料一“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可知,“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靠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是她面对落魄偃蹇的人生,却“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醉卧青石,睡得香梦沉酣,超越了人生苦楚;
③体现出娱乐意识。结合材料一“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可知,娱乐意识体现在饮酒行令,能够调和饮酒气氛,也能够表现自我。湘云行饮酒行令是给宝玉生日晚宴助兴,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意识,也展现出她学识丰富、性格诙谐幽默、天真率直的一面。
6.C 7.C 8.D 9.①所谓“相映”,就是“犯”,即宝玉与凤姐的出场有相似之处:都是先由幕内传来声音,再出场。
②所谓“不相犯”,就是“求避”,即相似中有差别:一个围拥前来,一个单独而来(或答“一个随意说笑,一个只有一阵脚步响”)。 10.①采用“缀段性”结构,各章回故事相对独立,不以因果律组织情节。
②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叙事。
③诗词具有结构功能,以诗开篇,以诗作结,中间以诗为证,使整部小说富有整体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可知,原文在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上,是将“西方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并置,并且“文学”这个概念有所扩大,原文指“长篇小说”;另外,原文并未提及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方式是受到了建筑方面的影响。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原文“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意味“冷淡处需提起、振作”而非“发挥”,同时“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意味着“热闹处开阖有度,能放能收”。
B.依据原文“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可知,并非作者认为,是金圣叹认为;其次,原文“《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可知,《水浒》七十回中间许多事体运用了起承转合之法,并非全书。
D.依据原文“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可知,章回小说中嵌入诗词,是结构整体感的一种追求, 而非对称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观点是:《红楼梦》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创作中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
A.通灵宝玉是道具,与下文诸多情节关联,“通灵宝玉”贯穿着宝玉的一生。
B.刘姥姥是配角,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兴盛衰亡,情节前后有关联。
C.警幻仙是配角,其红楼曲点出书中重要人物并暗示了其命运,关涉下文情节。
D.林黛玉不是配角,并且“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突显的是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可知,所谓“相映”,就是“互相映衬,有相同之处”。再看“后院中有笑语声,说:……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和“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可知,相同之处是两人都是先由幕内传来声音,再出场。
“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可知,所谓“不相犯”,就是有所不同,即相同之中求取不同。一个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院中有笑语声”,并是众人簇拥而来,“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宝玉是一个人前来,即“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可知,采用“缀段性”结构,各章回故事相对独立,不以因果律组织情节。
由原文“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可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叙事。
由原文“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可知,诗词具有结构功能,以诗开篇,以诗作结,中间以诗为证,使整部小说富有整体感。
11.A 12.D 13.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 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 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14.①看似分歧,实则都是对革命的支持,小鸭要叫父亲回来也是要保护斗争胜利的果实。 ②小鸭母亲不让丈夫回来,是对丈夫参加革命的支持,赞扬后方百姓舍小家、为国家的伟大精神。 ③母亲批评小鸭不要听信别人的话,要相信八路军的保护,体现军爱民,民拥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又使小说语言含蓄”说法错误,运用方言口语使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用信中小鸭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解放了我的家乡东北地区,照应我保护小鸭的家乡,揭示天下一家、互助友善的道理”说法错误,文中通过信件写小鸭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解放了东北我的家乡,不是为了照应,也不是为了揭示天下一家、互助友善的道理。“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革命的主题。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结合“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
第二处,“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把“三星”比作“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意思是“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
第三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看似分歧,实则都是对革命的支持,“娘! 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多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小鸭要叫父亲回来也是要保护斗争胜利的果实。
“干么叫他回来! 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小鸭母亲不让丈夫回来,是对丈夫参加革命的支持,赞扬后方百姓舍小家、为国家的伟大精神。
“不要所他们胡嚷嚷”“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母亲批评小鸭不要听信别人的话,要相信八路军的保护,体现军爱民,民拥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5.A 16.D 17.D 18.(1)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管财务以改善民生为先务。
(2)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 19.①必须选拔、任用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的人;②考核簿籍文书,收支钱财等工作,一定要委派读书人去做;③吏人只能书写公文,不应随便讲话。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常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了前后相望的驿站,以探测和上报各地物价。虽偏远之地,不出几天,也都能报到转运使司来。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善走者”作“募”的宾语,其后断开;“置递相望”,主谓结构,“置递”即置邮,“相望”即互相可以看见,形容接连不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使司”作“达”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季年即第四年”错误。“季年”指第三年,原文的“季年”,是说他任职的后期。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只要事务清闲,就一定在当天决断完毕”错误。原文“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意思是,无论事务清闲抑或繁剧,都一定要在当天决断完毕。“无”是无论。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滋多”,增加;“广”,形容词动用,拓宽;“理财”,掌理财务;“以养民为先”,把改善民生作为先务。
(2)“不稔”,年景不丰;“端”,苗头;“先申”,先行申明;“蠲免”,免除赋税。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可知,必须选拔、任用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的人;
结合“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可知,考核簿籍文书,收支钱财等工作,一定要委派读书人去做;
结合“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可知,吏人只能书写公文,不应随便讲话。
参考译文:
当初,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数年之间,全国户口散失了十之八九,州县多被藩镇占据,赋税不再上缴朝廷,朝廷的库存消耗殆尽。唐朝变故频仍,戎狄每年侵犯边境,在战事所到之处,驻扎重兵,依靠县官供给给养,所消耗的费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靠刘晏办理。刘晏最初担任转运使时,只主管陕东各道,陕西各道全由度支主管,到了后期,刘晏兼管度支,但不久便被罢官。刘晏精力充沛,机智过人,善于灵活地处理多变的事情,办得恰到好处。他常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了前后相望的驿站,以探测和上报各地物价。虽偏远之地,不出几天,也都能报到转运使司来。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他常主张:“要想办理好各项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所以,必须选择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的人,对他们加以任用;至于考核簿籍文书,支付钱粮等项工作,是一定要委派读书人去做的;而吏人只能书写公文,不应随便讲话。”他又常说:“读书人陷于贪赃受贿,就会被时世所抛弃,因此看待名声重于财利,所以读书人大多清廉自修;吏人即使廉洁自守,最终还是不能显贵荣华,因此看待财利重于名声,所以吏人大多贪污受贿。”然而,只有刘晏才能实行这些主张,别人效法刘晏,到头来还是赶不上刘晏。刘晏的属官即使身在数千里以外,奉行刘晏的教令还是和在刘晏面前一样,讲话办事,都不敢欺骗说谎。当时,有些权贵人物将亲朋故旧嘱托给刘晏,刘晏也应承他们,领取薪俸的多少,升迁官阶的快慢,都符合他们的意愿,但是刘晏从不让他们亲理职事。他所管辖的交场、船场、巡院等处,凡是担任要职、处理繁难事务的官员,必定是当时选拔出来的得力人员。所以,在刘晏去世之后,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多数是刘晏旧日的属下。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如果丰收,就以高价买入;如果歉收,就以低价卖出。有时还将谷物换成杂货,供给官用,或者在丰收之地出卖。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他并不等到百姓疲困流亡,饥饿而死以后,才去赈济百姓。由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刘晏开始担任转运使时,全国的户口不过二百万,到他任职的后期,全国户口发展到三百余万。属于刘晏统辖,户口便增加;不是刘晏统辖的范围,户口就不增加。在刘晏任职的初期,财赋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是个勤勉力行的人,无论事务清闲抑或繁剧,都一定要在当天决断完毕,不让事情过夜,后来讲论财利的官员没有能够赶得上他的。
20.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示例二: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泣”“已”“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1.B 22.①诗人融情于景,通过对秋夜里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②前六句勾画出一副清凉月夜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地道出了“倦”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最后两句写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故说全诗写情扣住“倦”字。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形象、情感、意象等的能力。
B.“暗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错误。“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意为: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这两句只是描写秋夜破晓前的景色,选项表述过度理解。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诗眼的能力。
通观全诗,前六句写景,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祖!”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写出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空悲清夜徂”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突出内心之“倦”。
23. 何为“碳达峰”“碳中和” 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 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问号和后文“碳达峰就是……”“所谓碳中和,也就是……”可知,此处是提出问题,可填:何为“碳达峰”“碳中和”。
第二处,根据后文的内容,如“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可知,此处说碳中和的时间,应填: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
第三处,根据后文“通过……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可知,此处说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再根据“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可知,填: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
2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
材料例举“岁月轮回有节”、“植物生长有节”介绍“节”这一概念,抓住关键信息“节”是运动的、轮回的、节气的、生长的。材料进一步引出“人的成长其实也有节”这一观点,“成长之节”包括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在这个过程是中人拔节生长,超越过去,实现生命的完善和丰盈。题目要求以“节”为话题,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写作时当扣住成长之“节”而展开,从动态的角度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运动之“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生命动态、接续前进的过程,走过一节,再拔一节。从时间的角度看“节”,古人结绳记事,“节”意味着值得纪念的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国家民族中的重要历史节点等,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聚焦“节点”,逐梦青春。写作时可以聚焦重要历史节点,梳理国家、民族走过的凝结着鲜血与汗水、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伟大历程;再将个人成长的“节点”与国家、民族关联,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理想、责任、使命、担当等问题。
立意:
1.节节而进,奋勇而行。
2.谨守人生之节、人格之节。
3.“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
4.聚焦“节点”,逐梦青春。
答案第1页,共2页石嘴山市大武口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 )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
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
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以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
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
(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
材料二:
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
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
(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
C.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
D.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
B.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
C.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
D.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
8.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B.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C.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D.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9.《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观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
10.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织布机,坑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 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别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巢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常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既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又使小说语言含蓄,富有文化内涵,且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深明大义、顽强坚忍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C.“我”保卫和守护着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
D.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看似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实则暗示着革命的火种已经生根发芽,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12.关于文中“我”读小鸭父亲信的情节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叙事更简洁,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
B.文章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一一呈现,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C.文中转述时融入了“我”激动、喜悦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
D.用信中小鸭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解放了我的家乡东北地区,照应我保护小鸭的家乡,揭示天下一家、互助友善的道理。
13.文章结尾部分有三处加点的“望”字,分别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4.文章以小鸭和母亲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结束,有什么艺术效果?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①。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末年兼领,未几而罢。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常言:“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逮。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绐。当时权贵,或以亲故属之者,晏亦应之,使俸给多少,迁次缓速,皆如其志,然无得亲职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余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晏指刘晏,中唐名臣。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B.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C.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D.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镇,唐朝在边境及重要的州设置的军事设防区,因其据守一方,所以又叫方镇。
B.度支,即计算经费开支,属于古代户部的工作范畴,文中指负责这项工作的官署。
C.钱谷,货币和谷物是古代常见的征税形式,因此钱谷常借指赋税;文中泛指钱财。
D.季年,中国古人常用孟、仲、叔、季来标示顺序,“季”排第四,季年即第四年。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晏善于管理财政,因为战事驻扎的重兵需要当地的县官提供给养,所消耗的费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都靠刘晏处理。
B.刘晏应承权贵嘱托,给其亲故以俸禄、升迁方面的好处,但不让他们亲理职务;要职和难事,他一定让得力之人承担。
C.刘晏担任转运使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而且属于刘晏统辖的户口增加,不是其统辖的,户口就不增加。
D.刘晏是个勤勉力行、治理有方的人,只要事务清闲,就一定在当天决断完毕,后来讲论财利的官员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2)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
19.刘晏长于用人,他的主张是什么?
四、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再次为“我”弹奏,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琵琶女乐声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写出了景物依旧,人事多变之感慨,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相似的感受。
(3)在诗人眼里,“云”没有尘俗之气,闲静平淡,成为人们超脱尘累、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性外化的介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绘凉意侵卧、月满庭隅、露重星稀的画面,是典型秋夜图。
B.第五句飞萤微光自照,欲与夜月争辉,暗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
C.“徂”本义是“往”和“去”,在诗中“清夜徂”有时光易逝之意。
D.诗人幽居野外,见景感怀,思及干戈万事,悲从中来,寄寓深沉。
22.诗题以“倦”字统摄全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所谓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何以提出此目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和物质投入,因而产生大量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不可持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重大挑战,我国以此目标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 ℃,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________。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________,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
七、话题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习惯过节。节者,接也。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
岁月轮回有节。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出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每月两个节气,节节递进,一年就这样走过。
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一棵竹子,如果一直到顶,没有节,就不能成材,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就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生长的交响曲。
人的成长其实也有节。这节中蕴含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我们的成败得失,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动态过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