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2章章节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2章章节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09 23:26:23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2章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2023·西湖模拟)2022年4月,一头抹香鲸在宁波象山海域附近搁浅。当地居民紧急动员帮助抹香鲸重返大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鲸的鳍与人的上肢的结构和着生部位很相似,属于同源器官
B.救援过程中要保持抹香鲸皮肤湿润,以避免影响其呼吸作用
C.涨潮前该头抹香鲸因压强过大搁浅后陷入泥沙中
D.涨潮后抹香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进化的理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本题是综合分析类问题,主要考查抹香鲸的相关科学知识点,例如其结构特点,在水中的浮力大小等知识。
【解答】A.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所以A正确。
B.保持抹香鲸皮肤湿润,主要是为防止其脱水,也是帮助其散热的方式。
C.涨潮前水对其无浮力,故由于压强过大陷入泥沙中。
D.涨潮后其在水中排开液体体积变大,故浮力增大。
故答案为:B
2.(2023·拱墅模拟)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  )
A.宇宙的膨胀 B.地球的演化 C.板块的漂移 D.海底的扩张
【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解答】 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宇宙的膨胀;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远去的速度越快,星系和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故答案为:A.
3.(2023·宁波模拟)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需要相应的现象或证据支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论
B.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大陆漂移假说
C.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D.所有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的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很大的偏转,极少数的a粒子朝着反方向运动-------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是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很小,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
【解答】A.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论,正确;
B.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大陆漂移假说,正确;
C.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正确;
D.绝大多数的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很大的偏转,极少数的a粒子朝着反方向运动-------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3九下·杭州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爆炸宇宙论是经过科学证实的结论
B.米勒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C.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划分为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构造学说还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A. 大爆炸宇宙论、大陆的板块构造学说、星云说等都没有得到科学证实的结论,A错误;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该实验不能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B错误;
C. 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总星系分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所以C错误;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3·宁波模拟)下列有关科学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给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有力支持
B.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给原子内部是很空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D.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给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地球提供了有力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电磁感应;生命的起源;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 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最近的历史解释,如托马斯·库恩,往往把科学史中更细致的方面,如竞争性的范式或概念系统在更广阔的矩阵,包括智力,文化的,科学之外的经济和政治的主题。
【解答】A. 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给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有力支持,正确;
B. 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确;
C. 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给原子内部是很空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正确;
D.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在火花放电的情况下最终产生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不能给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地球提供了有力证据,因为原始大气的环境还不足以产生原始生命;
故答案为:D.
6.(2022·长兴模拟)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受科学家关注,与此问题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原始生命
B.研究中华龙鸟化石后,科学家推断鸟类可能进化成爬行类
C.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冬天的雷鸟羽毛变换成雪白色,属保护色,有利于其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脊椎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方向是:鱼类到两栖类到爬行类到鸟类到哺乳类;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保护色是指指动物的外形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比如说北极熊,豹子,青蛙,变色龙。拟态:指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是周围环境从而获得好处(保护自己啊觅食啊什么的)比如说枯叶蝶,竹节虫。拟态改变的不仅仅是颜色,还有形态。但是一般是静止状态才起作用,比如枯叶蝶飞起来就不像枯叶子;警戒色:指某些有毒的啊气味难闻的动物鲜艳的颜色和刺之类的东西。比如说毒蛾,夹竹桃。容易被发现,就是为了给误食者警告,保护自己。保护色改变的只是颜色。
【解答】A. 据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原始生命,正确;
B.研究中华龙鸟化石后,科学家推断爬行类可能进化成鸟类,B错误;
C. 达尔文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D. 冬天的雷鸟羽毛变换成雪白色,属保护色,有利于其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正确;
故答案为:B.
7.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内个阶段,这些阶段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早期地球是一个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地球逐渐冷却,固态的地壳逐渐形成。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大量水蒸气,随着温度的下降,凝结成水降落到地表,形成海洋,十几亿年后在海洋中出现了原始生命,随后在地球和生物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和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带,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被子植物及凿山运动的新生代;
【解答】早期地球是一个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原始的生命最早出现在原始的海洋中,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的进化顺序为: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所以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顺序是:①初期的岩浆时代→③原始海洋时代→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植物的中生代 →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造山运动阶段 ;
故答案为:B.
8.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以甘蔗为食,因此它属于消费者。故选项C错误。ABD正确。
故答案为:C
9.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现象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池塘被污染之后能恢复原状,因此人类可以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C.池塘自身净化作用的大小与其生物种类的复杂程度有关
D.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生态系统就会失调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因此当排入池塘的污水超出池塘的极限后,池塘无法恢复原状,因此不能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故答案为:B
10.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你认为对这一现象解释最恰当的是(  )
A.这些生物一直在变异 B.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
C.这些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 D.这些生物又演化成简单的生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是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选择者是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不断地进化。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变化;
【解答】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物形式几乎相同,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换很小,它们的形态对环境一直比较适应,不需要改变,因此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生物的进化非常的缓慢;
故答案为:B.
11.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  )
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解答】 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故答案为:C.
12.作为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亲善大使,篮球明星姚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后我本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为了我们的未来,请和我一起来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B.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文化
C.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D.让人们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生物防治,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解答】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故答案为:A.
13.(2022·余姚模拟)2021年9月10日,云南野象群长途旅行终于结束,完全进入传统栖息地。从生物角度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大象是属于卵生动物
C.大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图中的大象属于一个群落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答】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正确。
B:大象是属于哺乳动物,错误。
C:大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错误。
D:图中的大象属于一个种群,错误。
故选A。
14.(2022·桐乡模拟)冰墩墩是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 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 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右图是一张熊猫种群数量调查表,以下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种群已渡过“濒危期”
B.利用克隆技术可改良熊猫品种
C.熊猫妈妈用乳汁哺育熊猫宝宝长大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熊猫的有效措施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解答】A: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超过濒危上限250只,也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正确。
B:利用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不可改良熊猫品种,错误。
C:熊猫是哺乳动物,正确。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熊猫的有效措施,正确。
故选B。
15.(2022·仙居模拟)2020年在省级自然保护区——括苍山发现濒危野生动物中华斑羚(如图),中华斑羚以草、灌木枝叶、坚果为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中华斑羚和草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中华斑羚属于消费者
C.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阳光→草→中华斑羚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 中华斑羚和草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正确。
B: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中华斑羚属于消费者,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23·定海模拟)3月29日,在定海区白泉镇首次出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它是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的标志性物种,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围海造厂、污染等行为会造成动植物因食物、环境等问题而减少甚至灭绝,这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   能力减弱。
(2)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浮游植物、水生昆虫、螃蟹、鱼、贝等生物,彩鹏主要以水生昆虫等为食,请你写出一条含有彩鹏的食物链:   。
【答案】(1)自动调节
(2)浮游植物→水生昆虫→彩鹮(水生昆虫后写了其他生物也可)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而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
【解答】(1)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而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所以围海造厂、污染等行为会造成动植物因食物、环境等问题而减少甚至灭绝,这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所以 一条含有彩鹏的食物链可以是:浮游植物→水生昆虫→彩鹮 ;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2) 浮游植物→水生昆虫→彩鹮
17.(2022·柯桥模拟) 如图甲是某种多肉植物。多肉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其叶肥厚多汁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大多适应缺水的环境。
(1)多肉植物在分类上属于   植物。(选填“裸子”或“被子”)
(2)多肉植物适应缺水的环境这一性状是环境对它长期   的结果。
(3)图乙所示的所有生物成分可看作一个   。(选填 “种群”、“群落” 或“生态系统”)
【答案】(1)被子
(2)自然选择
(3)群落
【知识点】种子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生物对环境是适应是环境对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1)多肉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 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2)生物对环境是适应是环境对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
故答案为:(1)被子(2)自然选择(3)群落
18.(2023·宁波模拟)为积极开展宁波市“五水共治”建设,更好的净化江河水质,奉化区根据上中下三层水域的生物特点投放了不同鱼苗,并开展了内河增殖放流行动。据统计,共计投放蝙鱼、草鱼、鱼、花链等近2万余条鱼苗。
(1)该投放区域河道中编鱼、草鱼、鱼、花链等所有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其中草鱼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属于   。
(2)在投放时,选择多种鱼苗,而非单一物种,这样做保持了内河渔业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
   能力。
【答案】(1)群落;消费者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多指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功能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1)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多指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该投放区域河道中编鱼、草鱼、鱼、花链等所有生物可以称为一个群落。其中草鱼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生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功能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在投放时,选择多种鱼苗,而非单一物种,这样做保持了内河渔业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群落,消费者(2)自动调节
19.鱼类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两栖类成体氮代谢的终产物是尿素,鸟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尿酸。在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几天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经过几天变成了尿素,最后以尿酸代谢为主,这说明:
(1)鸡早期胚胎像   ,过几天像   ,最后才像   。
(2)从鸡胚胎氮代谢终产物的变化可以看出高等动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其进化方向是从   到   。
【答案】(1)鱼类;两栖类;鸟类
(2)水生;陆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解答】(1) 鱼类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两栖类成体氮代谢的终产物是尿素,鸟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尿酸。 所以 鸡早期胚胎像鱼类,过几天像两栖类,最后才像鸟类。
(2)鱼类到两栖类到鸟类,可以看出进化方向是从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1)鱼类、两栖类、鸟类(2)水生、陆生
20.如图是记录地球历史的“金钉子”。
你知道下列现象或生物分别出现在“金钉子”的哪段时间区间吗
(1)原始海洋形成   。
(2)蕨类植物的出现   。
(3)哺乳动物的出现   。
(4)恐龙生活的时期   。
(5)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   。
(6)鱼类的出现和繁盛   。
【答案】(1)E
(2)C
(3)A
(4)B
(5)D
(6)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原始地球-原始海洋-藻类性植物-大气中氧气增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解答】(1)原始海洋形成于距今38亿年前,所以选E;
(2)蕨类植物的出现 C;
(3)哺乳动物的出现 A ;
(4)恐龙生活的时期B;
(5 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 D ;
(6)鱼类的出现和繁盛 C;
故答案为:(1)E(2)C(3)A(4)B(5)D(6)C
三、实验探究题
21.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小伍同学做了如图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 min,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 ℃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
(1)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
A.室温保持在25 ℃
B.弯管阻挡了细菌等微生物进入肉汤中
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入乙试管内
(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
(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
(5)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答案】(1)将试管和肉汤内原有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杀灭
(2)B
(3)空气中(或外界)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进入肉汤,在室温下生长繁殖
(4)温度
(5)低温抑制细菌、真菌(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知识点】细菌;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 ,设置对照组,甲是对照组,乙和丙是实验组,变量分别是有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温度;
【解答】(1) 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 ,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是为了将试管和肉汤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杀灭;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合理的是弯管阻挡了细菌等微生物进入肉汤中;
(3) 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 ,说明了空气中(或外界)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进入肉汤,在室温下生长繁殖 ;
(4) 将甲装置放在室温为25 ℃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变量是温度;
(5)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细菌、真菌(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故答案为:(1) 将试管和肉汤内原有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杀灭 (2) B (3) 空气中(或外界)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进入肉汤,在室温下生长繁殖 (4) 温度(5) 低温抑制细菌、真菌(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2.(2022·杭州模拟) 1864 年7月14日在法国科学院的报告大厅中,有位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演示了他巧妙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A、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
(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把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3)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在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中,除了以下哪个变量外,其余都要保持一致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D.肉汤的材料
【答案】(1)分解者
(2)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防止干扰实验
(3)细菌不是自然(肉变质)产生的,而是原来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4)B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1.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大棚内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解答】(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2)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把肉汤煮沸的目的是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防止干扰实验。
(3)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细菌不是自然(肉变质)产生的,而是原来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4)本实验探究的是细菌是怎么产生的,故变量是细菌,其它条件要保持一致。
故选B。
23.(2021七下·台州月考)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请 据此回答:
(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 是   
(2)此实验装置中变量是有无   。
(3)置于室温 25℃的环境中,若干天后肉汤先腐败的是 A 试管, 从而得出食物腐败的原因是   。
【答案】(1)杀死肉汤中原有微生物
(2)微生物
(3)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2)细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营养物质有机物.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乳酸菌是厌氧性细菌。
(3)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杀死肉汤中原有微生物。
(2)此实验装置中变量是有无微生物。
(3)置于室温 25℃的环境中,若干天后肉汤先腐败的是 A 试管, 从而得出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4. 为了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请回答:
(1)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   、   等.
(2)该生态瓶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如下表.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有    (写出1项即可).
项目 天数 小动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植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水质 (目测清澈程度) 备注
第1天 10 2 ﹣
第3天 8 2 +
第5天 5 2 ++ 生态瓶内壁上出现少量绿藻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    .该对照瓶的观察项目有    (写出1项即可),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    .
【答案】(1)阳光;水分
(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氧气量减少
(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等.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最低营养级生物(水草)含有的能量最多;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从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水质清澈程度较差,氧气量减少.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其变量应该是植物,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植物,观察不放置植物瓶内水质的变化和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等,并与放置植物的瓶内对比,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目测清澈程度.
故答案为:(1)阳光;水分;(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氧气量减少;(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5.100多年前人们在腐烂变质的肉汤中发现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时,有些人推测: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能是由腐肉变成的。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不认同这一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检验其假设,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把新鲜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烧瓶里,把甲烧瓶的瓶颈烧软,拉成鹅颈状的弯曲、细长的瓶颈,乙瓶的瓶口则保持敞开。然后他煮沸甲乙两瓶内的肉汤。放置一定时间后,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开始腐败变质并出现大量的微生物;而相同时间内甲瓶的肉汤虽然仍可通过弯曲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却新鲜如初,且没有发现微生物。他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据此,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不会自然生出微生物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上述研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请问:
(1)巴斯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
(2)巴斯德提出的假设是什么
(3)装入甲、乙两瓶中的肉汤为何要煮沸
【答案】(1)腐烂变质的肉汤中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3)杀死微生物,排除肉汤自然生出微生物。
【知识点】细菌;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肉汤变质是由空气中细菌引起的实验。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设计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的判断。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第一题主要分析题中 原文,分析得到。就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2.第二题通过对比阅读“甲烧瓶的瓶颈烧软,拉成鹅颈状的弯曲、细长的瓶颈,乙瓶的瓶口则保持敞开”文字可以得到答案。
3.食物煮沸在生活中都有现实的意义。杀菌。
【解答】
1.分析题意可知,食品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呢?是有食品自然产生的,还是来自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有些人推测: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能是由腐肉变成的。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不认同这一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注意这里的不同意这一看法)则他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肉汤变质是由空气中细菌引起的吗?其实再结合后面的一段文字更好理解。
2.通过实验,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自然生出细菌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这就是巴斯德的假设。
3.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因此甲、乙两瓶的肉汤要煮沸,杀死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可能来源于食物中这一因素,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腐烂变质的肉汤中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 3.杀死微生物,排除肉汤自然生出微生物。
四、解答题
26.(2023·杭州模拟)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田园风光等,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回答:
(1)步入生态园区,会被塑料大棚中的反季节蔬菜所吸引。请你从有利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的角度考虑,冬天和早春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
(2)生态园内种植刚移栽的植物时,常常剪去顶端的树枝并且在树枝上覆盖一层黑色网袋,这样做的目的是大大减弱了树木的    ,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树的成活率。
(3)据了解,生态园内的树木、花卉、盆景、蔬菜等只能适度出售并及时补种,否则会使原有生态系统的    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答案】(1)保温
(2)蒸腾作用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百分之99都是通过植物叶的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的;叶片上的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进出气孔的气体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冬天和早春气温低,所以塑料大棚可以起保温作用;
(2)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百分之99都是通过植物叶的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的,所以生态园内种植刚移栽的植物时,常常剪去顶端的树枝并且在树枝上覆盖一层黑色网袋,这样做的目的是大大减弱了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树的成活率。
(3)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所以生态园内的树木、花卉、盆景、蔬菜等只能适度出售并及时补种,否则会使原有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故答案为:(1)保温(2)蒸腾作用(3)自动调节
27.(2023·宁波模拟)某校每周2次全体师生核酸检测,采集咽拭子时,有的人会恶心干呕(如图甲)。图乙表示作出该反应的过程。
(1)图甲发生的干呕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因感受器位于咽部受到刺激导致干呕。图乙中表示反射弧的是   (填“A”或“B")。
(2)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   ,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在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   的结果。
【答案】(1)A
(2)遗传物质
(3)自然选择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生物进化的理论;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1)①是感受器,②是神经中枢,③是效应器,A是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遗传物质,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病毒适应环境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A(2) 遗传物质 (3) 自然选择
28.(2023九下·舟山月考)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写出一条食物链);
(2)图乙中,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3)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都是   的结果。
(4)以下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答案】(1)植物→鼠→鹰
(2)A、D
(3)自然选择
(4)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所以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鼠→鹰;
(2)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所以该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数量最多的c是植物,d是鼠,a是蛇,b是鹰;鼠是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鹰是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a是蛇是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所以分类依据是AD;
(3)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C;
故答案为:(1) 植物→鼠→鹰 (2) A、D (3) 自然选择 (4)C
29.(2023·鄞州模拟)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南极气温有记录以来首次突破20℃,出现粉红色的“西瓜雪”现象,引发关注。雪呈现粉红色,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温度升高,就会开始迅速生长。这种藻类本身无害,但其出现会导致积雪吸收更多热量,加速冰雪融化。
(1)极地雪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它在南极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2)极地雪藻的出现使冰雪加速融化,其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
(3)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原因是    。
【答案】(1)生产者
(2)吸收热量越多
(3)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我)调节能力差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解答】(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极地雪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属于绿色植物,它在南极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2)黑色吸收所有物体的色光,所以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收的热量越多。
(3)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原因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我)调节能力差 ;
故答案为:(1) 生产者 (2) 吸收热量越多 (3)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我)调节能力差
30.(2022·松阳模拟)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A~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③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绿色植物属于   ;
(2)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3)图中该生态系统的氧气主要是由   (填字母)来提供;
(4)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一氧平衡,作为中学生,你有哪些具体做法?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生产者
(2)自动调节
(3)A
(4)多步行,少坐车;多植树,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态系统的氧气主要是由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如图A代表生产者,故图中该生态系统的氧气主要是由A来提供;
(4)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一氧平衡,作为中学生,具体做法可以是多步行,少坐车;多植树,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五、综合说理题
31.(2023·宁波模拟)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杀死了很多虫黄藻,从而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有部分虫黄藻进化出了对高温的耐性,从而使其所在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稳定状态。请解释以上现象。
【答案】答:由于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所以主要靠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机物,由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随着海水温度上升,虫黄藻由于不适应高温而大量死亡。所以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性被打破而遭到严重被坏,虫黄藻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部分变异的虫黄藻由于适应高温环境存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 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虫黄藻中本来就存在着变异基因,有些有抗高温基因,有些没有抗高温基因,有抗高温基因的虫黄藻与到高温的环境就生存了下来,没有该基因的虫黄藻就被淘汰了;生物能够适应高温而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随着物种数量,种类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超过了他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会被破,很难恢复;
32.(2020·温州模拟)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后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经科学检测,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如图)某兴趣小组收集了一下资料:
资料一:研究发现,COVID-19的宿主是蝙蝠,蝙蝠存在8800万年,据目前人类研究,蝙蝠是新冠病毒的携带者。经过漫长的时间,病毒也无法对蝙蝠产生作用。
资料二:人体易感染COVID-19,多数出现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多数人能治愈,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易感染。
资料三: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能产生上百万种抗体,但这种适应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仅仅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利用已学知识解释对蝙蝠携带新冠病毒不会患病,而多数人感染新冠病毒会患病的原因。
【答案】①从共同进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被淘汰,留下的个体是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之后性状更加优良的个体;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极强的个体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也逐渐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存留了下来。②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但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环境因素,生物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性。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繁殖速度极快,所以当它们突破人的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前,就已经大量繁殖了,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体的稳态失衡。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存在遗传和变异,蝙蝠中有免疫力强的也有免疫力低下的,而免疫力强的可与病毒共存,而免疫力低下的会被淘汰。蝙蝠经过自然选择之后适应环境的免疫力强的存活了下来并得到更多免疫力强的个体。
2、人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首先会受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保护,也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在突破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特异性免疫需要在病原体的刺激下产生,需要一定时间。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 ①从共同进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被淘汰,留下的个体是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之后性状更加优良的个体;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极强的个体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也逐渐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存留了下来。②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但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环境因素,生物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性。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繁殖速度极快,所以当它们突破人的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前,就已经大量繁殖了,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体的稳态失衡。
故答案为: ①从共同进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被淘汰,留下的个体是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之后性状更加优良的个体;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极强的个体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也逐渐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存留了下来。②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但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环境因素,生物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性。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繁殖速度极快,所以当它们突破人的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前,就已经大量繁殖了,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体的稳态失衡。
33.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试分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个海岛经常刮风暴,那些有翅却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所以被保留下来的会呈现两个极端:一类翅膀退化,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另一类是翅膀异常发达,飞行能力很强,也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所以这样 的两类昆虫,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解答】解答时可以从大风怎样影响昆虫方面来切入,也可以从昆虫怎样适应刮大风的环境方面来切入,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地面、近地面的低空风相对较小,远地面的高空风力很大,有翅的昆虫飞的高容易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被淘汰,无翅或残翅的昆虫飞的较低不容易被刮到海里而生存下来,能够遗传的是无翅或残翅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够存活下来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是通过昆虫与大风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分析】此题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 / 1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2章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2023·西湖模拟)2022年4月,一头抹香鲸在宁波象山海域附近搁浅。当地居民紧急动员帮助抹香鲸重返大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鲸的鳍与人的上肢的结构和着生部位很相似,属于同源器官
B.救援过程中要保持抹香鲸皮肤湿润,以避免影响其呼吸作用
C.涨潮前该头抹香鲸因压强过大搁浅后陷入泥沙中
D.涨潮后抹香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
2.(2023·拱墅模拟)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  )
A.宇宙的膨胀 B.地球的演化 C.板块的漂移 D.海底的扩张
3.(2023·宁波模拟)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需要相应的现象或证据支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论
B.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大陆漂移假说
C.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D.所有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4.(2023九下·杭州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爆炸宇宙论是经过科学证实的结论
B.米勒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C.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5.(2023·宁波模拟)下列有关科学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给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有力支持
B.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给原子内部是很空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D.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给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地球提供了有力证据
6.(2022·长兴模拟)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受科学家关注,与此问题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原始生命
B.研究中华龙鸟化石后,科学家推断鸟类可能进化成爬行类
C.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冬天的雷鸟羽毛变换成雪白色,属保护色,有利于其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
7.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内个阶段,这些阶段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8.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9.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现象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池塘被污染之后能恢复原状,因此人类可以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C.池塘自身净化作用的大小与其生物种类的复杂程度有关
D.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生态系统就会失调
10.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你认为对这一现象解释最恰当的是(  )
A.这些生物一直在变异 B.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
C.这些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 D.这些生物又演化成简单的生物
11.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  )
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12.作为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亲善大使,篮球明星姚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后我本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为了我们的未来,请和我一起来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B.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文化
C.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D.让人们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
13.(2022·余姚模拟)2021年9月10日,云南野象群长途旅行终于结束,完全进入传统栖息地。从生物角度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大象是属于卵生动物
C.大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图中的大象属于一个群落
14.(2022·桐乡模拟)冰墩墩是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 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 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右图是一张熊猫种群数量调查表,以下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种群已渡过“濒危期”
B.利用克隆技术可改良熊猫品种
C.熊猫妈妈用乳汁哺育熊猫宝宝长大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熊猫的有效措施
15.(2022·仙居模拟)2020年在省级自然保护区——括苍山发现濒危野生动物中华斑羚(如图),中华斑羚以草、灌木枝叶、坚果为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中华斑羚和草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中华斑羚属于消费者
C.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阳光→草→中华斑羚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
二、填空题
16.(2023·定海模拟)3月29日,在定海区白泉镇首次出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它是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的标志性物种,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围海造厂、污染等行为会造成动植物因食物、环境等问题而减少甚至灭绝,这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   能力减弱。
(2)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浮游植物、水生昆虫、螃蟹、鱼、贝等生物,彩鹏主要以水生昆虫等为食,请你写出一条含有彩鹏的食物链:   。
17.(2022·柯桥模拟) 如图甲是某种多肉植物。多肉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其叶肥厚多汁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大多适应缺水的环境。
(1)多肉植物在分类上属于   植物。(选填“裸子”或“被子”)
(2)多肉植物适应缺水的环境这一性状是环境对它长期   的结果。
(3)图乙所示的所有生物成分可看作一个   。(选填 “种群”、“群落” 或“生态系统”)
18.(2023·宁波模拟)为积极开展宁波市“五水共治”建设,更好的净化江河水质,奉化区根据上中下三层水域的生物特点投放了不同鱼苗,并开展了内河增殖放流行动。据统计,共计投放蝙鱼、草鱼、鱼、花链等近2万余条鱼苗。
(1)该投放区域河道中编鱼、草鱼、鱼、花链等所有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其中草鱼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属于   。
(2)在投放时,选择多种鱼苗,而非单一物种,这样做保持了内河渔业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
   能力。
19.鱼类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两栖类成体氮代谢的终产物是尿素,鸟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尿酸。在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几天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经过几天变成了尿素,最后以尿酸代谢为主,这说明:
(1)鸡早期胚胎像   ,过几天像   ,最后才像   。
(2)从鸡胚胎氮代谢终产物的变化可以看出高等动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其进化方向是从   到   。
20.如图是记录地球历史的“金钉子”。
你知道下列现象或生物分别出现在“金钉子”的哪段时间区间吗
(1)原始海洋形成   。
(2)蕨类植物的出现   。
(3)哺乳动物的出现   。
(4)恐龙生活的时期   。
(5)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   。
(6)鱼类的出现和繁盛   。
三、实验探究题
21.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小伍同学做了如图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 min,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 ℃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
(1)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
A.室温保持在25 ℃
B.弯管阻挡了细菌等微生物进入肉汤中
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入乙试管内
(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
(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
(5)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22.(2022·杭州模拟) 1864 年7月14日在法国科学院的报告大厅中,有位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演示了他巧妙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A、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
(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把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3)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在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中,除了以下哪个变量外,其余都要保持一致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D.肉汤的材料
23.(2021七下·台州月考)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请 据此回答:
(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 是   
(2)此实验装置中变量是有无   。
(3)置于室温 25℃的环境中,若干天后肉汤先腐败的是 A 试管, 从而得出食物腐败的原因是   。
24. 为了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请回答:
(1)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   、   等.
(2)该生态瓶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如下表.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有    (写出1项即可).
项目 天数 小动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植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水质 (目测清澈程度) 备注
第1天 10 2 ﹣
第3天 8 2 +
第5天 5 2 ++ 生态瓶内壁上出现少量绿藻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    .该对照瓶的观察项目有    (写出1项即可),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    .
25.100多年前人们在腐烂变质的肉汤中发现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时,有些人推测: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能是由腐肉变成的。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不认同这一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检验其假设,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把新鲜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烧瓶里,把甲烧瓶的瓶颈烧软,拉成鹅颈状的弯曲、细长的瓶颈,乙瓶的瓶口则保持敞开。然后他煮沸甲乙两瓶内的肉汤。放置一定时间后,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开始腐败变质并出现大量的微生物;而相同时间内甲瓶的肉汤虽然仍可通过弯曲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却新鲜如初,且没有发现微生物。他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据此,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不会自然生出微生物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上述研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请问:
(1)巴斯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
(2)巴斯德提出的假设是什么
(3)装入甲、乙两瓶中的肉汤为何要煮沸
四、解答题
26.(2023·杭州模拟)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田园风光等,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回答:
(1)步入生态园区,会被塑料大棚中的反季节蔬菜所吸引。请你从有利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的角度考虑,冬天和早春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
(2)生态园内种植刚移栽的植物时,常常剪去顶端的树枝并且在树枝上覆盖一层黑色网袋,这样做的目的是大大减弱了树木的    ,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树的成活率。
(3)据了解,生态园内的树木、花卉、盆景、蔬菜等只能适度出售并及时补种,否则会使原有生态系统的    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27.(2023·宁波模拟)某校每周2次全体师生核酸检测,采集咽拭子时,有的人会恶心干呕(如图甲)。图乙表示作出该反应的过程。
(1)图甲发生的干呕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因感受器位于咽部受到刺激导致干呕。图乙中表示反射弧的是   (填“A”或“B")。
(2)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   ,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在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   的结果。
28.(2023九下·舟山月考)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写出一条食物链);
(2)图乙中,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3)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都是   的结果。
(4)以下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29.(2023·鄞州模拟)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南极气温有记录以来首次突破20℃,出现粉红色的“西瓜雪”现象,引发关注。雪呈现粉红色,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温度升高,就会开始迅速生长。这种藻类本身无害,但其出现会导致积雪吸收更多热量,加速冰雪融化。
(1)极地雪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它在南极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2)极地雪藻的出现使冰雪加速融化,其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
(3)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原因是    。
30.(2022·松阳模拟)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A~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③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绿色植物属于   ;
(2)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3)图中该生态系统的氧气主要是由   (填字母)来提供;
(4)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一氧平衡,作为中学生,你有哪些具体做法?    (写出一条即可)。
五、综合说理题
31.(2023·宁波模拟)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杀死了很多虫黄藻,从而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有部分虫黄藻进化出了对高温的耐性,从而使其所在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稳定状态。请解释以上现象。
32.(2020·温州模拟)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后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经科学检测,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如图)某兴趣小组收集了一下资料:
资料一:研究发现,COVID-19的宿主是蝙蝠,蝙蝠存在8800万年,据目前人类研究,蝙蝠是新冠病毒的携带者。经过漫长的时间,病毒也无法对蝙蝠产生作用。
资料二:人体易感染COVID-19,多数出现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多数人能治愈,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易感染。
资料三: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能产生上百万种抗体,但这种适应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仅仅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利用已学知识解释对蝙蝠携带新冠病毒不会患病,而多数人感染新冠病毒会患病的原因。
33.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试分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进化的理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本题是综合分析类问题,主要考查抹香鲸的相关科学知识点,例如其结构特点,在水中的浮力大小等知识。
【解答】A.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所以A正确。
B.保持抹香鲸皮肤湿润,主要是为防止其脱水,也是帮助其散热的方式。
C.涨潮前水对其无浮力,故由于压强过大陷入泥沙中。
D.涨潮后其在水中排开液体体积变大,故浮力增大。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解答】 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宇宙的膨胀;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远去的速度越快,星系和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的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很大的偏转,极少数的a粒子朝着反方向运动-------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是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很小,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
【解答】A.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论,正确;
B.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大陆漂移假说,正确;
C.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正确;
D.绝大多数的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很大的偏转,极少数的a粒子朝着反方向运动-------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划分为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构造学说还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A. 大爆炸宇宙论、大陆的板块构造学说、星云说等都没有得到科学证实的结论,A错误;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该实验不能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B错误;
C. 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总星系分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所以C错误;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电磁感应;生命的起源;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 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最近的历史解释,如托马斯·库恩,往往把科学史中更细致的方面,如竞争性的范式或概念系统在更广阔的矩阵,包括智力,文化的,科学之外的经济和政治的主题。
【解答】A. 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给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有力支持,正确;
B. 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确;
C. 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给原子内部是很空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正确;
D.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在火花放电的情况下最终产生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不能给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地球提供了有力证据,因为原始大气的环境还不足以产生原始生命;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脊椎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方向是:鱼类到两栖类到爬行类到鸟类到哺乳类;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保护色是指指动物的外形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比如说北极熊,豹子,青蛙,变色龙。拟态:指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是周围环境从而获得好处(保护自己啊觅食啊什么的)比如说枯叶蝶,竹节虫。拟态改变的不仅仅是颜色,还有形态。但是一般是静止状态才起作用,比如枯叶蝶飞起来就不像枯叶子;警戒色:指某些有毒的啊气味难闻的动物鲜艳的颜色和刺之类的东西。比如说毒蛾,夹竹桃。容易被发现,就是为了给误食者警告,保护自己。保护色改变的只是颜色。
【解答】A. 据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原始生命,正确;
B.研究中华龙鸟化石后,科学家推断爬行类可能进化成鸟类,B错误;
C. 达尔文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D. 冬天的雷鸟羽毛变换成雪白色,属保护色,有利于其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早期地球是一个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地球逐渐冷却,固态的地壳逐渐形成。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大量水蒸气,随着温度的下降,凝结成水降落到地表,形成海洋,十几亿年后在海洋中出现了原始生命,随后在地球和生物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和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带,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被子植物及凿山运动的新生代;
【解答】早期地球是一个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原始的生命最早出现在原始的海洋中,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的进化顺序为: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所以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顺序是:①初期的岩浆时代→③原始海洋时代→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植物的中生代 →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造山运动阶段 ;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以甘蔗为食,因此它属于消费者。故选项C错误。ABD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因此当排入池塘的污水超出池塘的极限后,池塘无法恢复原状,因此不能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是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选择者是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不断地进化。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变化;
【解答】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物形式几乎相同,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换很小,它们的形态对环境一直比较适应,不需要改变,因此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生物的进化非常的缓慢;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解答】 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生物防治,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解答】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答】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正确。
B:大象是属于哺乳动物,错误。
C:大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错误。
D:图中的大象属于一个种群,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解答】A: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超过濒危上限250只,也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正确。
B:利用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不可改良熊猫品种,错误。
C:熊猫是哺乳动物,正确。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熊猫的有效措施,正确。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 中华斑羚和草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正确。
B: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中华斑羚属于消费者,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正确。
故选C。
16.【答案】(1)自动调节
(2)浮游植物→水生昆虫→彩鹮(水生昆虫后写了其他生物也可)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而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
【解答】(1)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而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所以围海造厂、污染等行为会造成动植物因食物、环境等问题而减少甚至灭绝,这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所以 一条含有彩鹏的食物链可以是:浮游植物→水生昆虫→彩鹮 ;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2) 浮游植物→水生昆虫→彩鹮
17.【答案】(1)被子
(2)自然选择
(3)群落
【知识点】种子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生物对环境是适应是环境对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1)多肉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 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2)生物对环境是适应是环境对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
故答案为:(1)被子(2)自然选择(3)群落
18.【答案】(1)群落;消费者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多指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功能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1)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多指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该投放区域河道中编鱼、草鱼、鱼、花链等所有生物可以称为一个群落。其中草鱼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生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功能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在投放时,选择多种鱼苗,而非单一物种,这样做保持了内河渔业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群落,消费者(2)自动调节
19.【答案】(1)鱼类;两栖类;鸟类
(2)水生;陆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解答】(1) 鱼类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两栖类成体氮代谢的终产物是尿素,鸟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尿酸。 所以 鸡早期胚胎像鱼类,过几天像两栖类,最后才像鸟类。
(2)鱼类到两栖类到鸟类,可以看出进化方向是从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1)鱼类、两栖类、鸟类(2)水生、陆生
20.【答案】(1)E
(2)C
(3)A
(4)B
(5)D
(6)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原始地球-原始海洋-藻类性植物-大气中氧气增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解答】(1)原始海洋形成于距今38亿年前,所以选E;
(2)蕨类植物的出现 C;
(3)哺乳动物的出现 A ;
(4)恐龙生活的时期B;
(5 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 D ;
(6)鱼类的出现和繁盛 C;
故答案为:(1)E(2)C(3)A(4)B(5)D(6)C
21.【答案】(1)将试管和肉汤内原有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杀灭
(2)B
(3)空气中(或外界)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进入肉汤,在室温下生长繁殖
(4)温度
(5)低温抑制细菌、真菌(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知识点】细菌;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 ,设置对照组,甲是对照组,乙和丙是实验组,变量分别是有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温度;
【解答】(1) 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 ,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是为了将试管和肉汤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杀灭;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合理的是弯管阻挡了细菌等微生物进入肉汤中;
(3) 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 ,说明了空气中(或外界)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进入肉汤,在室温下生长繁殖 ;
(4) 将甲装置放在室温为25 ℃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变量是温度;
(5)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细菌、真菌(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故答案为:(1) 将试管和肉汤内原有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杀灭 (2) B (3) 空气中(或外界)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进入肉汤,在室温下生长繁殖 (4) 温度(5) 低温抑制细菌、真菌(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2.【答案】(1)分解者
(2)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防止干扰实验
(3)细菌不是自然(肉变质)产生的,而是原来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4)B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1.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大棚内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解答】(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2)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把肉汤煮沸的目的是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防止干扰实验。
(3)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细菌不是自然(肉变质)产生的,而是原来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4)本实验探究的是细菌是怎么产生的,故变量是细菌,其它条件要保持一致。
故选B。
23.【答案】(1)杀死肉汤中原有微生物
(2)微生物
(3)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2)细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营养物质有机物.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乳酸菌是厌氧性细菌。
(3)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杀死肉汤中原有微生物。
(2)此实验装置中变量是有无微生物。
(3)置于室温 25℃的环境中,若干天后肉汤先腐败的是 A 试管, 从而得出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4.【答案】(1)阳光;水分
(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氧气量减少
(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等.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最低营养级生物(水草)含有的能量最多;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从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水质清澈程度较差,氧气量减少.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其变量应该是植物,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植物,观察不放置植物瓶内水质的变化和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等,并与放置植物的瓶内对比,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目测清澈程度.
故答案为:(1)阳光;水分;(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氧气量减少;(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5.【答案】(1)腐烂变质的肉汤中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3)杀死微生物,排除肉汤自然生出微生物。
【知识点】细菌;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肉汤变质是由空气中细菌引起的实验。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设计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的判断。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第一题主要分析题中 原文,分析得到。就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2.第二题通过对比阅读“甲烧瓶的瓶颈烧软,拉成鹅颈状的弯曲、细长的瓶颈,乙瓶的瓶口则保持敞开”文字可以得到答案。
3.食物煮沸在生活中都有现实的意义。杀菌。
【解答】
1.分析题意可知,食品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呢?是有食品自然产生的,还是来自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有些人推测: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能是由腐肉变成的。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不认同这一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注意这里的不同意这一看法)则他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肉汤变质是由空气中细菌引起的吗?其实再结合后面的一段文字更好理解。
2.通过实验,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自然生出细菌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这就是巴斯德的假设。
3.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因此甲、乙两瓶的肉汤要煮沸,杀死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可能来源于食物中这一因素,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腐烂变质的肉汤中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 3.杀死微生物,排除肉汤自然生出微生物。
26.【答案】(1)保温
(2)蒸腾作用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百分之99都是通过植物叶的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的;叶片上的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进出气孔的气体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冬天和早春气温低,所以塑料大棚可以起保温作用;
(2)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百分之99都是通过植物叶的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的,所以生态园内种植刚移栽的植物时,常常剪去顶端的树枝并且在树枝上覆盖一层黑色网袋,这样做的目的是大大减弱了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树的成活率。
(3)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所以生态园内的树木、花卉、盆景、蔬菜等只能适度出售并及时补种,否则会使原有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故答案为:(1)保温(2)蒸腾作用(3)自动调节
27.【答案】(1)A
(2)遗传物质
(3)自然选择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生物进化的理论;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1)①是感受器,②是神经中枢,③是效应器,A是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遗传物质,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病毒适应环境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A(2) 遗传物质 (3) 自然选择
28.【答案】(1)植物→鼠→鹰
(2)A、D
(3)自然选择
(4)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所以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鼠→鹰;
(2)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所以该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数量最多的c是植物,d是鼠,a是蛇,b是鹰;鼠是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鹰是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a是蛇是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所以分类依据是AD;
(3)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C;
故答案为:(1) 植物→鼠→鹰 (2) A、D (3) 自然选择 (4)C
29.【答案】(1)生产者
(2)吸收热量越多
(3)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我)调节能力差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解答】(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极地雪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属于绿色植物,它在南极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2)黑色吸收所有物体的色光,所以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收的热量越多。
(3)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原因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我)调节能力差 ;
故答案为:(1) 生产者 (2) 吸收热量越多 (3)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我)调节能力差
30.【答案】(1)生产者
(2)自动调节
(3)A
(4)多步行,少坐车;多植树,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态系统的氧气主要是由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如图A代表生产者,故图中该生态系统的氧气主要是由A来提供;
(4)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一氧平衡,作为中学生,具体做法可以是多步行,少坐车;多植树,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31.【答案】答:由于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所以主要靠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机物,由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随着海水温度上升,虫黄藻由于不适应高温而大量死亡。所以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性被打破而遭到严重被坏,虫黄藻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部分变异的虫黄藻由于适应高温环境存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 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虫黄藻中本来就存在着变异基因,有些有抗高温基因,有些没有抗高温基因,有抗高温基因的虫黄藻与到高温的环境就生存了下来,没有该基因的虫黄藻就被淘汰了;生物能够适应高温而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随着物种数量,种类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超过了他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会被破,很难恢复;
32.【答案】①从共同进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被淘汰,留下的个体是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之后性状更加优良的个体;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极强的个体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也逐渐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存留了下来。②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但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环境因素,生物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性。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繁殖速度极快,所以当它们突破人的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前,就已经大量繁殖了,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体的稳态失衡。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存在遗传和变异,蝙蝠中有免疫力强的也有免疫力低下的,而免疫力强的可与病毒共存,而免疫力低下的会被淘汰。蝙蝠经过自然选择之后适应环境的免疫力强的存活了下来并得到更多免疫力强的个体。
2、人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首先会受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保护,也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在突破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特异性免疫需要在病原体的刺激下产生,需要一定时间。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 ①从共同进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被淘汰,留下的个体是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之后性状更加优良的个体;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极强的个体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也逐渐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存留了下来。②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但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环境因素,生物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性。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繁殖速度极快,所以当它们突破人的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前,就已经大量繁殖了,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体的稳态失衡。
故答案为: ①从共同进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被淘汰,留下的个体是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之后性状更加优良的个体;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极强的个体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也逐渐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存留了下来。②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但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环境因素,生物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性。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繁殖速度极快,所以当它们突破人的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产生作用前,就已经大量繁殖了,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体的稳态失衡。
33.【答案】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个海岛经常刮风暴,那些有翅却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所以被保留下来的会呈现两个极端:一类翅膀退化,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另一类是翅膀异常发达,飞行能力很强,也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所以这样 的两类昆虫,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解答】解答时可以从大风怎样影响昆虫方面来切入,也可以从昆虫怎样适应刮大风的环境方面来切入,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地面、近地面的低空风相对较小,远地面的高空风力很大,有翅的昆虫飞的高容易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被淘汰,无翅或残翅的昆虫飞的较低不容易被刮到海里而生存下来,能够遗传的是无翅或残翅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够存活下来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是通过昆虫与大风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分析】此题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