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9-19 14: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使学生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范围,认识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强化读图能力。
2.通过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读图归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双版纳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学会从一个地区图表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分析归纳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河西走廊的地形图,一边指图,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人。
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 ( http: / / www.21cnjy.com )绵绵祁连,南北山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l 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白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
板书: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讲授新课]
古今交通要道
1.指导学生渎读图8.14、图8.15和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明确河西走廊所在的省份、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位置以及河西走廊得名的原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介于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读图确定这三座山脉的位置)之间,长达l 000多千米,因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2)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性。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3)认识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洲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 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
2.指导学生读图8.16和图8.17,如果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教师亦应提前做好准备,适当补充一些资料。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之明长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黑山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带来干旱、扬沙、沙尘暴等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影响西部大开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讲授新课]
板书: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1.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8.18来完成。
(1)通过复习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过的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明确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
(2)从图8.1 ( http: / / www.21cnjy.com )5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溉区的精华宝地。
(3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梁、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酒泉得名的原因,以及酒泉作为著名卫星发射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的骄人成绩。
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图8.21、“信息传递”以及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来完成。
(1)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
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 ( http: / / www.21cnjy.com )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
(2)分析水资源对河西走廊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发展的影响。水是河西走廊的第一资源,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永恒矛盾。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节水人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指导学生读图8.20,在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时要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 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什么 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就如何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禁止再新开荒地, 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积极参与”参考答案
3. (1)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北纬3lo42′~39035′,东经105o29′~110015′,北界内蒙古,西临宁夏、甘肃,南接川、渝、鄂, 东与山西、河南为邻。地域南北长、东西窄, 南北长约870千米, 东西宽约160—490千米。
(2)陕西境内地形复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交错。秦岭呈东西走向,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巴山位于陕西最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秦岭、大巴山之间形成了汉江谷地。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 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陕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 中部是关中盆地,南部是秦巴山地。
(3)陕西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千米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盆地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汉江谷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降水的分布,也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陕西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4)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关中盆地。
(5)陕西的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渭河所在的关中盆地(关中平原)历史上就是我国农业发达之地,兼有灌溉和舟楫之利。现在不仅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还是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6)黄土高原的地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