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4课 歌曲《凤阳花鼓》(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4课 歌曲《凤阳花鼓》(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6-10 19: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凤阳花鼓》 课型或模块 学唱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演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希望学生在熟记旋律的同时了解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民歌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听、唱、模仿等学习方式,学唱第一声部,尝试边唱二声部边为歌曲伴奏,巩固四分休止符。同时能击拍视唱其主旋律。
3、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击拍唱谱的方法学会切分音演唱,并在稳定拍子的辅助下,独立击拍演唱《凤阳花鼓》的歌谱,同时尝试用锣鼓“咚锵”的声势演唱《凤阳花鼓》二声部。
教学重点 熟唱《凤阳花鼓》以及歌曲乐谱,感受安徽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进行二声部声势演唱。
教学内容及学生分析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曲为4拍子,前10个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部分则配以幽默风趣的衬词,具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教学策略 视听唱结合、情境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画面、小乐器等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行为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在复习巩固四分休止符以及学习切分音时,我力求让每个孩子都参与音乐活动中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
教具学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让学生欣赏“凤阳花鼓”表演片段;引出“凤阳花鼓”后,介绍其由来和历史,以及音乐特点。 1.欣赏的过程中思考其表演的特点 多媒体多媒体课件 用影像播放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安徽民歌的音乐韵味;视听感受后,通过对其历史的由来的掌握,间接介绍特点会比较让学生更好理解。
展开阶段 1、播放歌曲,让学生第一次完整的聆听歌曲,要求学生听完后说说音乐的情绪;2、歌曲情绪的体现与歌词中的衬词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加以模仿;3.指导学生加入节奏伴奏为衬词乐句演唱伴奏;4.知道学生学唱《凤阳花鼓》第一声部的旋律;5.引导学生击拍学唱第二声部;6.播放课件中旋律带唱的音频,带领学生以击拍唱谱的方法演唱歌曲的一声部歌词,并且合唱歌曲两个声部。 1、初听歌曲,回答老师的问题;2、体会衬词在歌曲中为音乐情绪添加的色彩;3.感受衬词对歌曲热闹情绪的渲染作用;4.视谱聆听《凤阳花鼓》,同时击拍演唱乐谱;5.学唱第二声部的固定伴奏旋律,加入固定声势,用固定节奏为第一声部伴奏;6.学生在稳定的节拍、音高和节奏中,再一次复习巩固歌曲的曲谱。 多媒体课件鼓、锣钢琴 1-3.引导学生从对衬词的了解、模唱中感受安徽民歌的音乐特点;4.熟唱歌谱,有利于更准确的演唱歌曲;5.巩固识读乐谱的方法——击拍唱谱,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击拍进行视唱乐谱;6.在多方面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稳定基本拍,学会打拍唱谱。
拓展阶段 观看不同版本的《凤阳花鼓》;学生可以自己创编简易的节奏律动,用歌、舞、奏的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 分组进行讨论和配合,表演歌曲,进行互评。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
结束阶段 在音乐伴奏中全班分声部的演唱歌曲。 分声部演唱,加入乐器为歌曲进行声势伴奏。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多媒体 复习巩固所学的歌曲
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这首歌我把侧重点放在了二声部的合唱,以及为主旋律进行节奏伴奏这两点上,而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演唱主旋律,因为这首歌曲本身歌唱性较强,旋律欢快,便于学生学唱,但却更能锻炼到学生的是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通过对伴奏节奏的教学,与学生进行师生合作训练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等,完成本节课。但是对于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己创编简易节奏为歌曲伴奏,以及用歌、舞、奏的形式表达歌曲情绪部分未能完成,这是课堂时间没有调控好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方法过于单一、简单,形式过于老套,应该在音乐课室上课,将学生进行分组,可以跳舞、合唱、乐器演奏相结合,让整堂课变成一堂唱游课,整个课堂氛围会更加活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创编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导师评语 导师签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