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有理数的加法》示范教案第2课时 数学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有理数的加法》示范教案第2课时 数学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6-12 20: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2.4有理数加法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进一步培养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 ;绝对值不等时,
(3)一个数同0相加, ___ .
2.加法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______
【新知讲解】
探究一:加法运算律
活动1:加法交换律
问题(1):计算:
①30+(-20);(-20)+30;
②(-5)+(-13);(-13)+(-5);
③(-37)+16;16+(-37).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练习的训练,不但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而且也为引入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做好铺垫.
问题(2):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1)比较以上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征?
(2)学习了负数后,小学学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还适用吗?
(3)请你再换几个加数,试一试,看一看所得的结果如何?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关注学生所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小结:(1)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都相等,每组两个算式的加数位置都交换了.
(2)学习了负数后,小学学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还适用.
(3)例如:(-17)+0=-17,0+(-17)=-17;32+(-23)=9,(-23)+32=9等等.
归纳总结1: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b=b+a
说明:①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如:既可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0)
②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设计意图:从观察中看到数学,激活学生思维,激起求知的兴趣,通过讨论、思考、交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活动2.探究加法结合律
问题:计算并回答问题:
计算:[8+(-5)]+(-4),8+[(-5)+(-4)].
问题:(1)两个式子的结果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猜想.
(2)再换几个数试一试,你的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3)请用精炼的语言把你得到的结论概括出来.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师生活动:小组间互相讨论、交流,小组长收集、汇总,再汇报.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归纳总结2: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自思考充分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在自主探索中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整体的认知水平.教师除了巡视、引导、评价,还作为参与者,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促进和调节作用,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典例分析】
例1 计算:
(1)16+(-25)+24+(-32); (2)31 +(-28)+ 28 + 69.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教师要给出规范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从中体会认识运算律的作用.
解:(1) 16+(-25)+24+(-32)
=16+24+(-25)+(-32)
=(16+24)+[(-25)+(-32)]
=40+(-57)
=-17.
(2)31+(-28)+28+69
=31+69+ [(-28)+ 28 ]
=100+0
=100.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体验利用运算律对运算过程的简化,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和巩固.
例2.
设计意图:同分母分数相加.
例3 10袋小麦称后记录如图所示(单位:kg):
(1)10袋小麦一共多少千克?
(2)如果每袋小麦以90 kg为标准,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例题,学生独立完成.一般来说学生会直接进行计算,不会想到第二种解法,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如果每袋小麦以90 kg为标准,超过部分记为正数,不足部分记为负数,那么10袋小麦对应的数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和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解决.教师在这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这种解法,学生在计算中能否自觉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根据情况可对这一题和这种解法进行板书或讲解.
解法一:先计算10袋小麦一共多少千克: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kg).
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少千克:
905.4-90×10=5.4(kg).
解法二:每袋小麦以90 kg为标准,超过部分记为正数,不足部分记为负数,那么10袋小麦对应的数分别为:+1,+1,+1.5,-1,+1.2,+1.3,-1.3,-1.2,+1.8,+1.1.
1+1+1.5+(-1)+1.2+1.3+(-1.3)+(-1.2)+1.8+1.1
=[1+(-1)]+[1.2+(-1.2)]+[1.3+(-1.3)]+[1+1.5+1.8+1.1]
=5.4(kg).
90×10+5.4=905.4(kg).
答:10袋小麦一共905.4 kg,总计超过5.4 kg.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进一步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随堂练习】
1.计算:(-0.125)+(+5)+(-7)+(+0.125)+(+2).
解:(-0.125)+(+5)+(-7)+(+0.125)+(+2)
=(-0.125)+(+0.125)+(+5)+(+2)+(-7)
=[(-0.125)+(+0.125)]+[(+5)+(+2)]+(-7)
=0+(+7)+(-7)
=0.
2.计算16+(-25)+24+(-35).
解:16+(-25)+24+(-35)
=(16+24)+[(-25)+(-35)]
=40+(-60)
=-20.
3.有5筐蔬菜,以每筐5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不足记为负,称重记录如下:+3,-6,-4,+2,-1,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5筐蔬菜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解:这5筐蔬菜与标准质量差值的和为
  3+(-6)+(-4)+2+(-1)
 =[3+2]+[(-4)+(-1)]+(-6)=5+(-5)+(-6)=-6(千克).
  因此,这5筐蔬菜的总质量为:  50×5-6 =250-6=244(千克).
  答:这5筐蔬菜总计不足6千克,5筐蔬菜的总重量是244千克
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
+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距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解:(1)+15+(+14)+(-3)+(-11)+(+10)+(-12)+4+(-15)+16+(-18)=[15+(-15)]+(14+10+4+16)+[(-3)+(-11)+(-12)+(-18)]=0.
(2)依题意,得:
(│+15│+│+14│+│-3│+│-11│+│+10│+│-12│+│4│+│-15│+│16│+│-18│)·a=118a.
答:(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仍在其出发点.
(2)共耗油118a公升.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
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符号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
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符号表示:(a+b)+c=a+(b+c).
3.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计算中常见问题总结.
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运算简化.
进行有理数加法的常用技巧,合理正确选用加法运算律的方法: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学会归纳.
七、板书设计
有理数加法(二)
一、加法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b=b+a
2.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c=a+(b+c).
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