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届高三高考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2.周代,礼乐制度将德和礼紧密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一看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内,各安其位,做自己的事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这说明,周代礼乐制度( )
A.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B.加强了周天子的君主集权统治
C.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
3.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 )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4.北宋初年,宋太祖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级官吏不许私自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据此可知,宋初( )
A.政府鼓励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B.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D.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5.在清代从知县到中高级官吏的任命,都由皇帝亲自考察,吏部只负责官吏的考核。官员上任、到任升迁或者转任换地也要皇帝亲自接见。这表明清朝
A.官吏的任命具有随机性质 B.吏部职权下降官员无所事事
C.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D.官吏的考核由皇帝直接负责
6.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7.洪仁玕执政时,宣布对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1860年,太平军一方面与清军在安庆激战,另一方面又大败进犯青浦的华尔洋枪队。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应急措施摇摆不定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D.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
8.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要坚持“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中共中央的这一要求旨在( )
A.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B.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改革
C.继承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D.指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
9.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1982—1992年这十年中,国有资产流失大约为5000多亿。国企与其他集体、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相比,1980至1991年期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最慢,年平均速度只有7.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8%。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缓慢 B.经济体制改革亟需深化
C.国有企业政企职权不明 D.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
10.罗马共和国裁判官主要职能是从事民事司法裁判活动。裁判官并不给予当事人某种权利,因为只有法律可以这样做,但他可以给当事人提供某种程序性的救济措施。法学家马尔其安形象地称裁判官法是市民法“活的声音”。这表明罗马法( )
A.逐步走向了成熟并臻于完善 B.蕴含了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
C.有效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D.加强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
11.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
A.地中海阳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 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12.有观点认为,中世纪晚期西欧领地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君主税权不断扩张而地方领主征税权逐渐衰落,围绕税收的政治实体和行政机构得以发展并表现为专门化的趋向,为近代国家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据此可知( )
A.税权的转移强化了中央集权 B.君权强化促进近代国家形成
C.农奴和自由农民向领主缴税 D.税收专门化瓦解了庄园经济
13.1865年前后,旋转木马开始在纽约科尼岛流行。1884年,科尼岛引进了一种纽约人从未见过的娱乐项目——过山车,票价相当便宜,只需5美分。不久,摩天轮出现了,科尼岛娱乐设施的发展( )
A.折射出民众工作条件的改善 B.得益于工业化成果的应用
C.说明休闲旅游生活方式出现 D.反映出市民福利建设加快
14.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5.1950年,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内部贸易额为6.71亿联邦德国马克,到1951年则锐减至2.71亿联邦德国马克,降幅高达60%。此后两年两德内部贸易额虽有所回升,但仍没有恢复到1950年的水平。这体现了( )
A.古巴导弹危机恶化国际关系 B.冷战对峙形势的加剧
C.修建柏林墙激化了两德矛盾 D.德国统一已迫在眉睫
16.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使美欧之间“存在着经济冲突的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这说明欧共体的成立( )
A.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B.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促成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目的之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
——摘编自李正财《罗马法和中国古代法律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古代罗马法是古典社会基于私有财产之上的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枂《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古代罗马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与古代罗马法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古代法制建设共同的历史价值。
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
——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材料三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以新技术装备的机械设备全面更新生产性能低下的老朽设备,然后用这些新的机械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这实际上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摘编自赵文飞等《大国角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商业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商业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的经济政策”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体制诸多嬗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奏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
——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官制”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人类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类型一直在拓展,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种拓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于既有能源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其次,能源结构的演进有历史的阶段性。能源的转型往往是一种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一个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再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丰富与能源类型的转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能源新用途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因获得丰富的能源,而是能源技术创新造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差异。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一直在增长,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能源稀缺构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也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的一大根源。
——摘编自滕海键《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能源开发利用历史的相关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人类开发利用能源”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中的钺杖礼器“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钺"已成为象征军事指挥权的利器,说明该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D项正确;同时,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但并未成熟,排除A项;专制王权在秦朝建立,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时间不符,排除B项;冶铁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中的“每个人都被一套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可知,礼乐制度强化了人们对周天子的认同和服从意识,这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D项正确;奠定分封制基础的是宗法制,排除A项;早期国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核心是规范社会等级秩序,与周文化传播无关,分封制促进文化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D项正确;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当时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太祖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级官吏不许私自经商贸易”,可以看出宋初对于官员经商行为,严令禁止,同时又对垄断贸易、非法经商的官吏,进行惩办,体现出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B项正确;商业环境的宽松,不代表政府鼓励工商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官吏经商的严格限制,并未提及对官员的考核,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初商业环境的宽松,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官吏的任命由皇帝亲自考察,官员上任、到任升迁或转任,皇帝也要亲自接见,说明皇帝手中牢牢控制着官员升迁的权力,结合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清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官吏的任命虽由皇帝考察,但还有吏部的考核,皇帝与吏部对官员的考察考核都遵循着一定的标准,不能说是随机性的,排除A项;吏部仍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不能说职权下降,官员无所事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皇帝只是对官员进行考察,具体的考核仍由吏部负责,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17世纪的万里茶道。根据材料“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项;清朝的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据题意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晚清时期,此时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所以太平天国政权一方面意图与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但另一方面也与列强之间存在军事冲突,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意图与列强平等互惠,但又不得不因对联合清政府镇压自己的侵略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不能说明应急措施摇摆不定和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排除AD项;太平天国政权没有真正的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45年4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出自《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民,另外结合所学,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仍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中央这一要求的主旨是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到“工业国”,但只是为了向国民党论证解放农民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解放农民与发展工商业并不矛盾,而不是在探索以什么道路或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有对三民主义的部分继承,但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状况不佳,与企业体制僵化、制度不健全有关,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亟需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材料所述主要是在1992年以前,排除A项;政企不分只是当时国有企业体制弊端的表现之一,不是造成材料所述问题的全部原因,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国有企业,仅根据国有企业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罗马共和国的司法裁判活动中,虽然裁判官不能给予当事人某种权利,但可以给当事人某种程序性的救济措施,体现了对当事人的照顾,因此蕴含了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主旨是罗马法蕴含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并不能体现它逐步走向成熟并臻于完善,排除A项;根据“裁判官并不给予当事人某种权利”可知罗马法并不一定有效保护罗马平民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特点,并不足以说明它加强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和希腊的文化开始相互借鉴、融合,战争冲突与文明传播并行,这说明战争带来的碰撞客观上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进步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的西欧。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晚期,君主税权扩张,与税收相关的政治实体和机构的权利得以增强,这位近代国家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据此可知,中世纪晚期的西欧随着君权的强化,近代国家逐渐形成,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税权的转移强化了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农奴和自由农民向领主缴税的信息,无法据材料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权变化对庄园经济的影响,材料主要涉及税权变化对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5年至1884年(美国)。据本题材料“1865年前后,旋转木马开始在纽约科尼岛流行。1884年,科尼岛引进了一种纽约人从未见过的娱乐项目——过山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前后娱乐设施旋转木马、过山车等项目取得发展,工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近代化也迅速兴起发展,所以科尼岛娱乐设施的发展得益于工业化成果的应用,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娱乐生活方面,并未涉及到工作条件的改善,排除A项;材料设计的是娱乐项目,不一定是旅游生活方式,旋转木马流行,不能说明休闲旅游生活方式出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娱乐项目发展,市民福利建设加快偏离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德国)。根据材料“1951年则锐减至2.71亿联邦德国马克,降幅高达6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的加剧,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贸易额锐减,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排除A项;修建柏林墙是在1961年,排除C项;此时德国正在美苏两个大国的主导下经济交流减少,统一的可能极小,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可知,欧共体的成立,致使美国在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说明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经济因素,没有涉及政治格局,排除A项;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欧共体的成立对美国霸权产生影响,但同样无法撼动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欧美经济方面的冲突,以及采取的相应政策调整,无法判定欧美是否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古代中国:法律以维护皇权独尊地位,追求无讼境界,实现社会和谐为目的;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人治高于法治。
古罗马: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理性,追求正义;蕴含契约精神,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历史背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受历代统治者推崇。
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统治者重视法制建设;法学家的活动与著述。
(3)历史价值:法制建设在维系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对中西方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遗产。
【详解】(1)特点: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目的之一……”,可得出,法律以维护皇权独尊地位,追求无讼境界,实现社会和谐为目的;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可得出,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可得出,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人治高于法治。
古罗马:根据材料二“……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可得出,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二“……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得出,崇尚理性,追求正义;根据材料二“……古代罗马法是古典社会基于私有财产之上的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可得出,蕴含契约精神,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历史背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与古代罗马法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背景。如:小农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受历代统治者推崇。
古罗马: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国际交往、统治者态度、法学家的活动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与古代罗马法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背景。如: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统治者重视法制建设;法学家的活动与著述。
(3)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西古代法制建设共同的历史价值表现在:法制建设在维系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对中西方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遗产。
18.(1)特点:排除私人经营。
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业的思考;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及苏维埃制度的确立。
(2)问题:高新技术产业落后;传统产业物耗高浪费严重。
原因:冷战的影响;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苏联改革问题重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进成果。
(3)说明:苏联传统经济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即消费资料的生产,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投资重点是机械制造业,仍旧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排除私人经营。历史原因:根据材料“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联系所学可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商业的特征时说”等,可得出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业的思考;根据材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可得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及苏维埃制度的确立,联系所学,这一历史原因还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有关。
(2)问题:紧扣产业发展回答,根据材料“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可得出高新技术产业落后;根据材料“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可得出传统产业物耗高浪费严重。原因:根据材料“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可得出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联系苏联改革的历史,可知苏联改革问题重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根据材料“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可得出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进成果;联系所学,可得出冷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可知,戈尔巴乔夫没摆脱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为农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是消费资料。
19.(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
(2)作用: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基层组织等角度分析,如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等。
(2)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可知,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可知,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大力发展教育等”可知,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0.示例
论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理由:18世纪末,煤炭的开放和利用,特别是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火车和蒸汽机船的出现,人类迈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飞机,汽车和远洋轮船的出现,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进入新能源时代。
总之,能源的开放和利用,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述题。时空是人类历史。据材料“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类型一直在拓展,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种拓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于既有能源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得出论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理由: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例进行分析。首先,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火车和蒸汽机船的出现,人类迈入蒸汽时代;其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进了飞机,汽车和远洋轮船的出现,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然后,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进入新能源时代。
最后总结,得出能源的开放和利用,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