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说明类文本阅读
考点六 品析说明语言
(包头7年4考)
考题1 品析词语(包头2020.18,2017.17,2016.18)
考点溯源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句中的“约”“几乎”为什么不能删去 [教材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改编)]
包头考题
1.(2020·包头中考T18)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2.(2018 ·包头样题二T21)请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全国视野
1.(2022·赤峰T14)材料二中的加点词“之一”能去掉吗 为什么
2.(2022·海南T18)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指导
1.分析修饰词、限制词能否去掉或替换。
(1)表态,回答能否删去或能否替换。
(2)解释,解释这个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在程度、范围、状态、性质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比较删去(替换)前后的区别。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并阐明理由。
(4)组织语言作答:①(一般情况)不能删去。②这个词是……意思,从范围/程度/数量/时间/语气上起限制作用。
③词语在句中说明……内容。④若删去,句子变成……意思,说话过于绝对或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分析换词后意思有何改变)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的特点。(或换词后,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如“目前我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一句中的“约”不能删去。“约”表估计,说明我国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只是猜测,删去后就变成了“我国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过于肯定,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1)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哪些词语。
(2)找出词语,并给词语定性。判断词语是生动形象还是准确严密。若词语体现的是生动形象性,则具有幽默风趣,含蓄凝练,质朴自然,清新雅致等特点;若体现的是准确严密性,则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
(3)总结并结合词语特点进行说明,注意要结合文体进行分析。
考点专练
P179T4/P185T3/P188T2/P190T5/P195T3/P202T3/P205T3/P209T2/P212T4/P214T2
考题2 分析句段的表达效果(包头2022.17)
考点溯源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教材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
包头考题
1.(2022·包头中考T17)品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2016·包头样题二T19)请品析“霾嘿嘿一笑:原来如此,吓我一跳”这句话的妙处。
全国视野
(2022·东营T18)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方法指导
分析句段的表达效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说明方法:如果句段运用了说明方法,就从说明方法及作用上作答。
②修辞手法:如果句段使用了修辞手法,就从修辞手法及作用上作答。
③表达方式:如果句段使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就从表达方式及作用上作答。
④句式特点:从字数相等、结构一致等方面作答。如《大自然的语言》“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具体描述了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⑤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如果是感叹句,就从感叹的情感上作答;如果是反问句,就从语气和情感上作答。
考点专练
P207T4/P208T3
附:其他知识
知识1 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分为以下两类:
1.平实说明文:单纯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语言简明易懂,内容具体科学。如《恐龙无处不有》。
2.生动说明文:又称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如《蝉》《梦回繁华》《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2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严密性。
(1)使用具体数字。
(2)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①表示推测估计的词。如:据说、大约、左右。②表示范围的词。如:只、仅仅、全、都、大多。③表示程度的词。如:最、更、很、稍微。④表示数量的词。如:之一、极少。⑤表示时间的词。如:至今、刚刚、当时。
示例:《苏州园林》一文“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的“大多”一词,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引用活水的池沼很多但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大多”,就表示全部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该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生动性、形象性。
(1)使用大量描述性的形容词。
(2)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4)使用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示例:《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自然段使用“苏醒”“萌发”“销声匿迹”等词语形容四季景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现象和气候的关系。同时,“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022·龙东)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
性格古怪的“淘气包”:东北冷涡
①春季北方的沙尘天气、7月华北的暴雨、8月东北夏季的低温,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天气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指挥官”——东北冷涡。东北冷涡是个什么“涡” 它的“脾气性格”如何 它又是如何“指挥”上述那些天气现象的 除了“调皮捣蛋”——引发沙尘、暴雨、低温,它还做了哪些“好人好事”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像个电风扇
②东北冷涡中的“东北”说的是其位置:北纬40~50度,东经110~125度;“冷”指的是存在于对流层中、上层(距离地面5000米左右)的冷性气柱,它是一个冷性闭合低压环流系统;“涡”指的是逆时针旋转形成的低涡。东北冷涡中心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并且一边移动,一边“甩”出一股股冷空气,与当地的暖湿气流交汇就会产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甚至出现温度骤降、白昼如夜等天气变化。
是个“慢性子”还爱“打架”
③东北冷涡一年四季均可见,在夏季的活跃度最高。中国平均每年夏季有8个以上的东北冷涡造访,影响天数接近40天。可以说,没有东北冷涡的东北夏天,是不完整的。
. .
④东北冷涡不光“调皮”,还很“磨人”。它是个“慢性子”,出现时,就如同一把巨伞,笼罩着某一地区,短则三五天,长则能“赖”十余天不走。例如2012年6月,东北冷涡一连21天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冷涡虽然“出生”在东北,但其影响绝不限于东北。它体形硕大,是夏季冷空气的重要源头。除了自己“淘气”,还爱和其他天气“打架”。例如2013年,东北冷涡与蒙古气旋、副热带高压发生严重“冲突”,使得吉林省暴雨频发、连日不绝。
⑤梅雨期和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量和东北冷涡这个“淘气包”也存在密切关系——在东北冷涡势力强大的年份,它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侵,与暖湿气流在梅雨区“交战”,导致梅雨量偏多,而东北冷涡弱年梅雨量则偏少。
东北冷涡是个“坏小孩”吗
⑥东北冷涡带来了这么多灾害,那它是个“坏小孩”吗 当然不是!它带来的降雨能滋润土地,它的多变能让天空蔚蓝如海。比如每年5月中旬,东北大地农作物播种后,到6月正是需水季节,东北冷涡能带来丰沛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⑦东北冷涡带来的连续降雨还能“洗刷”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东北冷涡虽然时而“淘气”,偶尔还会“打架闹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气系统。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作者:崔国辉,
有删减)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生动形象地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东北冷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通过列举东北冷涡盘踞21天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东北冷涡是个“慢性子”的特点。
3.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以上”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答案]不能删去,“以上”起限制作用,说明中国平均每年夏季有超过8个“东北冷涡”造访。去掉后就变成只有8个,说法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以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东北冷涡”虽不是个“坏小孩”,却是个“淘气包”,它会引发冰雹、沙尘暴、暴雨、低温等天气。对于这些灾害性天气,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防范 (2分)
[答案]示例:我们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根据天气增减衣物;灾害性天气,减少出行或者不出行;出行要注意安全,防止高空坠物。
考点七 补写词句
(包头7年1考:2021.17)
考点溯源
请在选文第6段的位置上补写一句话,使该段能总领下文。[教材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
包头考题
1.(2021·包头中考T17)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在材料二【甲】【乙】两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2017·包头昆区模拟一T19)请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全国视野
(2022·昆明T13)请在选文第③段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该段总领下文。
方法指导
1.补写词语。
(1)关联法:看前后文说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前后文说明的内容判断作者的表达意图。
(2)语境推断法:看文中空白处要填的词语前后的语境意思。揣摩空白处词语的前后语境,寻找对答题有帮助的关于说明对象或者作者主要意图的信息。
2.补写句子。
(1)确定补写句子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补写。如果补写的是首句或尾句,一般都是总结性的句子。如果补写的是中间句,则需要仔细分析上下文,一般来说前后文的内容都会与补写的句子有一定的联系,会提供一些信息,答题时需仔细揣摩,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判断需补写的内容。
(2)补写完句子后将其放在语段中通读一遍,文从字顺,符合语意即可。
考点专练
P213T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花开不败的“沙漠玫瑰”
①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之间有一条公路,公路两旁是广阔的沙丘。传说,在这茫茫大漠之中,有一种神奇的玫瑰花。当花朵凋谢以后,它们的躯体被埋入沙子,与沙子结合后重新长出来,成为一束束永不凋零的“沙漠玫瑰”。
②“沙漠玫瑰”并不是植物和沙子结合的产物,而是一种以石膏为主的矿物。
③自然界中的石膏是一种含水的硫酸钙矿物,与芒硝、重晶石、天青石等矿物算是近亲,大部分形成于浅海地区和湖盆中,是由咸水蒸发后沉积而成的。作为一种天然矿物,石膏在生长时具有十分独特的习性。自然界中,石膏晶体往往会沿着两个方向生长,形成薄薄的板状。距今数万年前,原本存在于沙漠中的盐湖被流动的沙丘覆盖,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地面温度不断升高,盐湖中的水分透过砂粒间的空隙被蒸发出来,其中的硫酸钙晶体慢慢结晶,就形成了板状的石膏晶体。由于盐湖含盐度在蒸发
过程中不断变化,所以,石膏的结晶过程并不均匀,导致形成的晶体大小不一。这些晶体按照形成的先后次序聚集在一起,彼此交叉,恰似玫瑰花朵一样。
④石膏结晶的过程极其缓慢,长成“一束花”至少需要上万年时间。如果盐湖中的石膏比较纯净,形成的“沙漠玫瑰”洁白无瑕;但绝大部分都含有少量方解石和石英等其他矿物成分,致使“沙漠玫瑰”的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
⑤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沙漠玫瑰”产地包括突尼斯、摩洛哥、纳米比亚、阿尔及利亚、美国和墨西哥等。我国内蒙古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也有产出。虽然人们称赞它像花儿一样美丽,但与其他观赏石不同的是,“沙漠玫瑰”的历史比较短暂,还没有形成足够丰富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石膏的硬度很低,莫氏硬度仅为2~3,极其脆弱,也不能水洗,显得十分娇气,几乎不能进行任何后期加工,通常只能把采集到的原石进行简单清理后配以底座作为摆件。所以,有收藏专
家认为,“沙漠玫瑰”虽然是赏玩佳品,但升值空间不大。目前,“沙漠玫瑰”在市场上的售价多则几千元,少则几百元就能购得一块。
⑥在收藏家眼里,那些体积庞大、颜色纯净、花朵稠密、花瓣完整的“沙漠玫瑰”才是珍品。还有一些商家正在逐渐开发它的价值,专门选用一些体积较小却形态规则的晶体做成胸针、耳坠等首饰,倒也别有一番意趣。
⑦值得注意的是, 。矿物学家研究发现重晶石(化学成分为硫酸钡)的矿物集合体也时常形成花瓣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就以出产这种形状奇特的矿物著称,并将其作为该州的州石。在俄克拉荷马州,人们曾经发现过一块高99厘米、重量约为454千克的玫瑰花状重晶石。与石膏相比,重晶石的硬度和密度更大,颜色更深,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
⑧另外,还有少量水晶、方解石、菱锰矿、辉锑矿及镜铁矿等矿物晶簇偶然呈现出花朵状,虽然其形态不如石膏“沙漠玫瑰”更惟妙惟肖,但因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故而也深受收藏家的喜爱。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减)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说明了我国荒漠中生长着一种神奇的玫瑰花,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打比方、作比较。将“沙漠玫瑰”这种石膏体比作“花儿”,并与其他观赏石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沙漠玫瑰”的美丽和历史短暂。
3.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在俄克拉荷马州,人们曾经发现过一块高99厘米、重量约为454千克的玫瑰花状重晶石。
[答案]不能删去。“约”是“大约、大概”的意思,表示估计,意思是在俄克拉荷马州,人们发现的玫瑰花状重晶石高99厘米、重量大概为454千克,如果删去,就变成它的重量就是454千克了,说法太绝对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4.阅读选文第④段,请简要写出“沙漠玫瑰”的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答案]盐湖中的大部分石膏都含有少量方解石和石英等其他矿物成分。
5.阅读全文,在文章第⑦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2分)
[答案]地球上并非只有石膏矿物能够形成“沙漠玫瑰”。
6.阅读选文第②—⑧段,简要分析其说明思路。(4分)
[答案]首先介绍“沙漠玫瑰”的形成,接着介绍“沙漠玫瑰”形成的过程、颜色和产地,最后介绍“沙漠玫瑰”的收藏价值。
考点八 理解词句的含义及指代
(包头7年1考:2018.18)
考点溯源
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教材八下《大雁归来》批注)
包头考题
1.(2018·包头中考T18)第⑦段中加点词“喂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2021·包头青山调研T19)第⑨段中加点词“问题”和“答案”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全国视野
(2021·龙东T14)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神器”具体指什么
方法指导
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审读题干,回归原文,找到加点的词语,分析其本义。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特殊义、临时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把握词语的修辞义:比喻、拟人、借代等,要结合语境,寻找本体的含义,双关要注意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把握词语的感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词性换用的现象,要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2.理解句子的含意。
(1)结合语境分析。分析具有丰富内涵的句子,要依照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2)结合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中心句或画龙点睛,或卒章显志,要在理解文章中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作答。
3.词语的指代。
(1)摘录或归纳指代的内容。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中心句),如果二者都没有,就先通读有关指代内容的句段,厘清其内部关系,然后概括,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2)带入原文,进行检验。检验语句是否通顺合理,是否符合逻辑。
考点专练
P182T4/P188T1/P213T1
(2021·包头青山调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人类起源,又有新说法
①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古往今来,人们穷尽种种手段,就是想找到这3个问题的答案。
②目前古人类学界普遍认可的人类起源时间表是:约700万年前出现乍得沙赫人,约580万年前出现地猿,约180万年前演化出直立人,约20万年前出现智人。智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类的始祖。
③不过,由于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寥寥无几,目前整理出的现代人类进化史存在不少漏洞,充斥着大量推测。随着近年来古人类学界的屡次重大发现,这一普遍认可的时间表也常被修正,甚至颠覆。
④例如,据法新社5月22日报道,来自德国、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的研究人员在希腊和保加利亚发现了720万年前的前人类遗骸。这比已知的可能最古老的乍得沙赫人还古老,很可能推翻“人与黑猩猩的分化发生在非洲”的定论。再如,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两篇研究报告称,
在北非摩洛哥发现的5具智人化石距今已有约30万年历史,比此前出土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还要早至少10万年。
⑤这些发现不仅将人类起源的时间大大提前,也使古人类学界普遍认可的“人类约2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的学说遭受挑战。
⑥有关现代人类进化的证据实在是少之又少,动辄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时间断裂,致使对同一发现的不同解读稀松平常。比如,北非摩洛哥发现了已有约30万年历史的智人化石,这项研究的研究员胡布林认为,这说明30万年前的非洲堪称“人类动物园”,智人、海德堡人和纳莱迪人等多种古人类有一段时期曾同时生活在那里,所谓的人类摇篮并非仅东非一地,而应遍及整个非洲大陆。
⑦而多种古人类并存时的生存状态更是引人遐想。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巴勒姆提出,将智人出现的时间从20万年前提前至30万年前,使非洲智人与远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乃至亚洲的丹尼索瓦人曾经长时间互动成为可能。巴勒姆认为,既然生存年代提前了10万年,说不定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也比8万~10万年前更早。也说不定,尼安德特人制造工具的方法还是智人教的呢。
⑧有人喝彩,当然也有人泼冷水。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杰弗里·施瓦茨认为,摩洛哥的新发现固然重要,但他无法确信那就是智人化石,因为此前研究人员把太多长相不同的化石划归于智人了,这使得解释智人起源的方式、时间和地点日益复杂,这次新发现的化石同样面临如此窘境。
⑨在古人类学界,甚至在整个科学界,每个新发现,带来的问题比给出的答案更多。
. .
. .
⑩与摩洛哥化石类似,中国与美国科研团队在中国河南共同发现的许昌人,同样面临难以定论的难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距今12.5万~10.5万年,同时具有中国古人类、早期智人和欧洲尼安德特人混合特征的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另外一些更谨慎的研究人员则认为“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基因交流”。而据刊登许昌人研究报告的《科学》杂志网站报道,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根本不是许昌人,而是此前古人类学界苦苦寻觅而不得的丹尼索瓦人。
丹尼索瓦人原本位于俄罗斯境内阿尔泰山区的一个石灰岩山洞,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科研人员在山洞内发现了一个女性的小指骨,并据此完成了对这一全新古人类的基因测序。之后又挖出了丹尼索瓦人的两颗牙齿。迄今为止,关于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的化石证据就只有这些而已。因此,不少研究人员在许昌人头骨被发现后,都急切地想把它与丹尼索瓦人“合并同类项”,以尽力填补人类起源拼图的巨大缺失。
所幸的是,有关许昌人DNA 的测序工作正在进行中,或许能在不久的将来带给我们惊喜。
(有删改)
1.简要概括人类起源的新说法有哪些。(3分)
[答案]①修改了人类起源的时间。②“人类约2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的学说遭到了挑战。③提出多种古人类共生的可能。
2.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分)
[答案]不能。因为这两段说明的内容不同:第④段为考古新发现的实例,第⑤段为新发现的意义。联系上文可知,这两段在说明顺序上是先列举事实,再进行总结阐述。因此,这两段不能调换顺序。
3.第⑨段中加点词“问题”和“答案”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分)
[答案]“问题”指更深层的质疑和更深入的探究;“答案”指智人起源的具体方式、时间和地点等。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如第④段通过列举“在希腊和保加利亚发现了720万年前的前人类遗骸”和“在北非摩洛哥发现的5具智人化石距今已有约30万年历史”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随着近年来古人类学界的屡次重大发现,这一普遍认可的时间表也常被修正,甚至颠覆”的情况。 示例二:列数字。如第②段列举了不同阶段的古人类出现的时间,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
考点九 分析句段
(包头7年1考:2020.16)
考点溯源
1.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教材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
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这句话应放到第4段第几句话的前面 请说明理由。[教材八上《苏州园林》(原创)]
包头考题
1.(2020·包头中考T16)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2.(2014·包头中考T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全国视野
1.(2022·营口T2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2022·武威T12)下面选段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后面比较恰当 为什么
方法指导
1.句子的作用。
(1)说明方法:如果句子中运用了说明方法,就从说明方法及作用上作答。
(2)修辞手法:如果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就从修辞手法及作用上作答。
(3)过渡句:一般处在中间段的段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①开头如果与标题有关,其作用是点题,引出说明对象。②开头如果是事例,其作用是:a.用事例引出说明对象。b.用事例具体说明事物或事理。c.用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开头如果引用诗文、神话故事等,其作用是:a.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或说明的内容。b.用诗词、神话故事等,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结尾段: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②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③运用反问或设置悬念,则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作用。④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功用、意义)。
3.还原句子。
(1)厘清句子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方面。
(2)厘清各段说明的内容。
(3)比对内容:看句子内容与哪一段最接近。
(4)判断句子类型:所考句子一般为总领句、总结句或过渡句。总领句一般放段首;总结句一般放段尾;过渡句如果衔接前面的内容则放段首,如果衔接后面的内容则放段尾。
4.还原段落(材料)。
(1)分析段落(材料):一般所给材料都是通过列举事例来说明某一事理,要抓住总结句,把握主要内容。
(2)划分层次:按照说明顺序划分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对比分析:①如果问题是“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就需要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能否说明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再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②如果问题是“材料应该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就应该结合文章各层次的内容探究其位置,然后根据文章的段落作用和材料内容阐述理由。
(4)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组织语言作答:
①结构角度:材料说明……内容,放在×段,可在结构上起到……作用。
②内容角度:材料说明……内容,与×段说明的……内容相一致。
③衔接角度:材料说明……内容,放在×段,与上下文衔接紧密(或与文段中某句话的内容相关联)。
④说明方法角度:材料说明……内容,放在×段,可以作为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特点。
考点专练
P179T2/P195T1/P206T2/P213T2/P214T3
(2022·成都)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
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赏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偕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乙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
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 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
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溯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3分)
[答案]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2.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了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 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3.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 请做出判断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答案]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
考点十 拓展探究
(包头7年2考:2022.18,2019.19)
考点溯源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教材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
包头考题
1.(2022·包头中考T18)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笔袋,从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2.(2019·包头中考T19)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原因是什么
全国视野
1.(2022·北部湾T9)人类用二十四节气、岩石、铜壶滴漏、钟表、日历等观察记录时间踪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方法 请写出一个,说说人们是如何用它来观察记录时间的。
2.(2022·安徽T12)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前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方法指导
1.谈看法。①根据原文,进行拓展。②结合自身经历,找准与材料的联系点,谈看法。③组织语言,以第一人称“我”作答。(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自身实际分析+总结)
2.提建议。①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②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③所提建议要切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④可以有合情合理的新想法。⑤组织语言作答。(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3.联系课外。①审清答题范围。看清是全文的对比还是某句话的对比。②比较异同点。根据题干要求,从手法、情感等不同角度比较课内外的异同点。③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考点专练
P193T4/P204T4/P208T4
(2021·通辽)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猝死”急救指南
①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②《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0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④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⑤【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⑥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 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呻吟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
⑦如何做心肺复苏呢 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
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
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
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⑧胸外按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⑨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就越高。
⑩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就降低7%~10%。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选自《读者》2021年6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3分)
[答案]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2.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选择一句,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答案]示例一:【甲】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心脏比作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脏的工作原理。 示例二:【乙】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治疗室颤的紧迫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
[答案]不能删去。“估计”指对事物进行大致的推断,文中推断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54.4万,此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删掉后,表达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
4.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非专业人员的救治过程,为了让更多心肺病人在生命关键时刻得到救治,请你开动脑筋,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建议。(2分)
[答案]示例:①医院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到单位或社区开展心肺复苏技术宣传与培训;②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合理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