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分子的性质实验探究 课题来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授课教师 教学对象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的第一课时,在第一单元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设置本节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在整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宏观物质一滴水和日常现象入手,引入物质的可分性并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教师讲述,小组讨论的手段进一步探究分子的性质。
学情分析 本课题针对的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已经从鲜活的生活经验和其它学科知识中对有关分子的性质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该阶段学生接触化学学科时间尚短,不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第一单元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步骤,具备了对分子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从本节课开始,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和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将从宏观向理解微观世界过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接触较少,认识比较抽象,因此需要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引入点,结合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具体化,进而直观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攻克难点。
教学策略 本节课所学内容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将引领学生从宏观的认知过渡到微观的探索。教材当中对分子的性质没有设置实验探究,只是通过分析加热一支封闭的试管中水来得出分子的性质,而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接触不多,有一定认知难度。因此,我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作为主线,通过对水的分析以及与水相关的实验来确立分子的真实存在性,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的相关性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抽象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整堂课将以分子的性质为中心,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小组讨论等手段,正确归纳并掌握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运用观察、对比和想象等方法感知抽象的微观世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获得自豪感,并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意愿。 2.理解“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物质是可分的,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性并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 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的性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播放一段小视频,看完后向学生讲述并提出问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将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大家对微观世界有什么了解? 请同学们用手往脸上扇风,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当场切身体会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讲解:空气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需要借助仪器观察。同样的,身边的各种物质都是由肉眼不可见的微粒构成。 观看视频 观察体会,以自身经历回答教师问题。 回答教师问题:可以感觉到脸很凉快。 思考,讨论,尝试对引发的问题进行解答。 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大家对微观世界有较为形象的认识,并且拉近学生和微观世界的距离,更好的融入课堂,
(
分析矛盾,归纳特征
) 教师提问:1.同学们刚刚看过视频,知道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在水中看到微粒状的物质即水分子? 得出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2.我们远远的就可以闻到花香、水果的香味,原因是什么? 倾听教师的提问 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 思考问题,归纳并猜想:水分子很小,因此肉眼看不到。大量水分子汇集在一起,组成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水滴。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来揭示分子体积很小的特点,直观易懂。 用数据来进一步说明分子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 提出矛盾,引发大家的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引发大家的探究欲望。
(
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 实验探究一: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师演示:用两个装有酚酞和氢氧化钠的表面皿分别放到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观察 提问:为什么本身是白色的酚酞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会变红,而且在热水和冷水中变红的程度不一样? 讲解:水分子不断运动到表面皿上面,水、酚酞和氢氧化钠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能够使酚酞变成红色,且温度越高,变红的速度越快 得出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引导大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如饭菜飘来香味,衣服晾干的过程等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倾听教师讲解,思考并记录。 讨论问题,提出并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得出结论: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通过实验现象直观的让大家感受到分子在不断运动,更具说服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交流想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完成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
(
演示实验
,
得出结论
) 实验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 过渡: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教师演示: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教师演示实验:用20mL注射器向一个球形干燥管中分别注入15ml水和15ml酒精。将球形干燥管来回倒立混合均匀后观察混合液体的总体积。 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液体的总体积小于30ml? 讲解:水和酒精这两种物质间的间隔不一样,当将两者混合后,酒精的分子间隔比较大,混合后,部分水分子跑到酒精分子的间隙中去了。 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组内交换意见。 倾听教师的讲解,思考并记录。 从沙子钻到石子间隙中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通过实验现象与学生认知的矛盾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交流想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完成的能力和意识。
(
演示实验
,
得出结论
) 实验探究三:不同状态的水分子 教师演示:用一个100mL的锥形瓶装满开水,塞上系有一个小气球的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其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煮沸,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水沸腾后,为什么气球迅速鼓起来了?熄灭酒精灯后为什么又慢慢变瘪了? 讲解:液态的水加热沸腾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气态的水分子迅速运动到气球上面,所以看到气球迅速鼓起来。 得出结论:液态的水分子和气态的水分子间的间隔不一样,气态的水分子间隔较大,液态的水分子间隔较小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组内交换意见。 倾听教师的讲解,思考并记录。 通过实验现象与学生认知的矛盾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交流想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完成的能力和意识。
(
随堂小结,知识升华
) 1.通过观看视频重温生活经验和用手扇空气,引导学生接受“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的概念 2.通过肉眼看不到水分子,引导学生掌握分子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 3.用氢氧化钠的吸水性而使酚酞变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不断运动。 4.通过混合15mL水和15mL酒精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分子间有间隙的特点 5.通过加热煮沸锥形瓶中的水,气球迅速鼓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状态的水分子间隔不同 紧随教师思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用直观易懂的现象或趣味实验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