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6-11 12:3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课教师: XXX 工作单位:XXX
T I T L E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思维方法。纵观教材的整体编排,注重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出发,突出体现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此同时,对同一知识点教材力求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注重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组合和相互沟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的空间。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原有认知,了解24时计时法,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对于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描述、图形、算式。每种方式都正确地表达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转化方法。
一、教 材 分 析
1
教学目标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拨时针、设计钟面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知道1日=24时,并会把同一时刻用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表示。
在探究中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沟通、转化中深化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掌握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渗透化曲为直的思维方法。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不同计时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24时计时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课标中强调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理解这些常见量的实际的含义,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常见的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引导他们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借助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和图形的形象支撑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在寻找不同“语言”表达共生点及相互转化中,及时引领学生抽象概括,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
其次,面对学生的不同表达,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引领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由“曲”变“直”,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中逐步感悟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练习的设计中,也要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很重要。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三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我们每天在钟面上都能看到的时、分等。在日常生活中,如电视节目预告、作息时间表等,都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学生已经解除到了24时计时法的时间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使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从而理解24时计时法,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1情境导入:师:现在请同学们来看,这是一张火车票。谁能帮他思考一下,为什么他晚上八点就提前赶来了,还是没赶上火车呢?大家看一看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是什么?师:是啊,他把上午和下午的时间弄混了,这样在生活中经常会引起误会。人们为了计时简便不易出错。就采用了一种新的计时方法,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为学习24时计时法奠定思维基础。
我晚上8:00就提前赶来了,怎么还是没赶上
火车呢?
(1)师:普通计时法怎样区分这两个时刻呢?
为了区分某一时刻,要在时刻的前面加上“凌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夜里”等表示时段的词。(2)体会一天有24时。师:我们一起看一看,从0时到晚上12时,经过了几个小时? (flash课件)
普通计时法:
晚上8:00 早上9:08
2、比一比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设计表盘。教师出示表盘,要求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早上8时,观察时针一共走了几个大格。2学生观察之后汇报下面各题:时针从凌晨0时走到早晨8时,一共走了几个大格?到晚上8时一共要走多少个大格?时针接着走,走到中午12时现在到哪了,是几时?3了解20时是晚上8时。教师边演示钟表边提问:时针从0时开始走到早上8时,走了几个大格?教师继续转动时针:时针走到晚上8时,走了多少个大格?晚上8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0时。教师又继续转动时针走到晚上9时、10时、11时要求学生用24时计时法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拨动时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建立起联系。
2、比一比
4改造钟表。教师提出要求:设计一个钟面,让我们既能看到1---12各数,又能看到13---24各数。做好之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学生设计的表盘,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课件。24时,既是一天的结束,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所以,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我们把一天的24个小时,采用从0到24时计时法的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设计钟面进一步体会1日=24时,使学生认识到钟面外圈的数就是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已水到渠成,这样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
想一想
研究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1内圈和外圈的关系。看24时计时法是怎么记录一天的时间的。(1)内圈数字表示什么时间?外圈数字表示什么时间?(2)认真观察内圈和外圈相对应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3)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4时和晚上9时。(4)20时时,时针指向什么地方,18时呢?怎么想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里圈、外圈的数相差都是12的规律,初步让学生感知24时转化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想一想
2观察对比,探究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思考问题:(1)钟面出现0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这时你在干什么?(2)观察对比,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表达对两种计时法转化方法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文字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加深对两种计时法转化方法的理解,掌握24时计时法,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思维方法和借助形象支撑表达自己思维的学习方法。
想一想
3依据关系解决问题。中午12时之前去掉时间词,数字不变。中午12时之后去掉时间词,数字加上12。在中午12点之前,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是一致的,只有在中午12点后,两种计时法进行转化的时候才相应的“加12”或“减12”。4区分比较两种计时方法。两种计时法各有好处,生活中我们习惯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大家对12时计时法感到亲切,但是与国际之间交流,用24时计时法方便。
4、练一练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24时计时法,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广泛使用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中国建设银行的营业时间,邮政信箱的开箱时间,电视节目预告上的时间。2、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小红的作息时间。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生活中24时计时法使用信息的展示,使学生再次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转化。
节 目 预 报
8:10 金 色 的 童 年
8:40 儿 童 英 语
14:00 六 一 剧 场
16:40 七 巧 板
18:30 大 风 车
19:00 新 闻 联 播
下面是小红的作息时间表
你能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吗?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起 床 早上 6:30
上 学 早上 7:30
放 学 中午 11:30
午 饭 中午 12:20
上 学 中午 1:30
放 学 下午 4:30
做作业 下午 5:00
晚 饭 晚上 7:00
睡 觉 晚上 9:00
6:30
7:30
11:30
12:20
13:30
16:30
17:00
19:00
21:00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凌晨3:00 3:00
早上8:00 8:00
中午12:00 12:00
下午3:00 15:00
晚上8:00 20:00
晚上12:00 24:00
课堂总结,回顾提升。同学们收获这么多,下课后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用24时计时法记录你的学习、活动、生活的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