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5
典例突破
06
中考重现
03
必备知识清单
04
课堂探究
01
时空定位
02
单元主题
01
时空定位
208年赤壁之战
200年官渡之战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结束
266年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国时期
316年西晋灭亡
317年东晋建立
420年东晋灭亡
两晋时期
589年
隋灭陈
统一全国
南北朝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02
单元主题
一、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03
必备知识清单
—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积极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二、人口迁徙的趋向及影响
朝代 史实 影响
东汉、魏、晋时期 氏、羌、匈奴、羯、鲜卑等族内迁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以来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时间 东汉末年
原因 (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
(3)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表现 农业: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快速发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有显著发展商业: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启示 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引进先进技术,重视人才;加强区域间合作;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
四、北方民族交融
方式 实例 实质
民族迁徙和杂居 “五胡”内迁 (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交往与交流 北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战争或联合斗争 秦汉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
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2)数学:祖冲之,圆周率。
(3)历法:祖冲之,《大明历》。
(1)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
(2)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科技
2.文化
探究一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
1.不同点
04
课堂探究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军和袁军 曹军和孙刘联军
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孙刘联军战胜曹军
意义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相同点
(1)两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等因素。
(3)两场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4)两场战役都对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二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1.原因
(1)中央政权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躲避战争是原因之一。
(2)各个政权和各种势力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而对各游牧民族的招诱。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严寒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徙。
(4)根本原因是受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在中原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高潮。
2.作用
(1)迁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受中原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2)内迁的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
(3)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祖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探究三 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人力技术条件:北方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社会环境: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
(4)主观条件: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
(1)农业:耕地增加,技术改进。
(2)手工业:快速进步。
(3)商业:建康商业最为活跃。
探究四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展的原因、意义
1.原因
(1)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
(2)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典例1】诵读经典可以培养我们对国学的兴趣。《三字经》曰:“ ,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文中空缺部分文字应为( )
A.楚汉争
B.光武兴
C.魏蜀吴
D.除隋乱
05
典例突破
【解析】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故“争汉鼎,号三国”与魏蜀吴有关。
【答案】C
【跟踪训练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曹操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典例2】“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其中迁往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 )
A.鲜卑族
B.氐族
C.羌族
D.匈奴族
【解析】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其中迁往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鲜卑族。
【答案】A
【跟踪训练2】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典例3】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解析】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都城都在建康。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故D项说法有误。
【答案】D
【跟踪训练3】南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
A.政治更迭频繁
B.国家权力掌握在士族手中
C.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D.士族、庶族交替执政
【典例4】“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
【解析】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答案】B
【跟踪训练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典例5】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九章算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缀术》
【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答案】C
【跟踪训练5】《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
A.勤劳致富
B.遵循自然规律
C.听天由命
D.人定胜天
06
中考重现
【题干】1.(2020·甘肃兰州·5)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繁荣开放的社会
C【解析】题干中的四幅图片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事,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C项。
2.(2020·广东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解析】《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都与赤壁之战有关。故选C项。
3.(2020·贵州遵义·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台湾称夷洲。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故正确答案为C项。
4.(2020·湖南永州·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解析】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D。
5.(2020·山东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分歧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故选C。
6.(2020·吉林长春·3)“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A。
7.(2020·贵州黔东南·3)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故正确答案为D项。
8.(2020·黑龙江龙东·3)为了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洛阳
B.平城
C.长安
D.建康
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故正确答案为A项。
9.(2020·云南·3)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B【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故材料评价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10.(2020·北京·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B【解析】据题干中的“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11.(2020·青海·2)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选的内容是( )
第一类:诸子百家,《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第三类:农学著作,①、《农政全书》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大明历》
B【解析】①处是农学著作,可选的内容是《齐民要术》。
12.(2020·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2)圆周率日(3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这一天,很多人会怀念在圆周率值计算上有过杰出贡献的( )
A.张仲景
B.祖冲之
C.毕昇
D.蔡伦
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对圆周率值计算作出了杰出贡献,B项正确。
13.(2020·山东青岛·8)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记忆,是历史伟大的丰碑。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C.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D.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A【解析】东晋的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B、C、D三项都是明朝的科技文化成就,排除。故选A。
14.(2020·江苏盐城·3)宋曹,明末清初盐城县人,大书法家。下列历史名人与其钻研领域相近的是( )
A.司马迁
B.王羲之
C.李时珍
D.曹雪芹
B【解析】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符合题意;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A项排除;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C项排除;曹雪芹著小说《红楼梦》,D项排除。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