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华侨、港澳、台联考高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华侨、港澳、台联考高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16: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华侨、港澳、台联考高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据《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分封制下(  )
A. 先代贵族得到土地人民 B. 中央集权制已然确立
C. 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动摇 D. 许多诸侯来自西周王族
2. 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彪说:“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汉代继承的是(  )
A. 分封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宗法制度 D. 察举征辟制度
3. 据学者研究,南宋市镇数量激增,城市人口比重高达13%~14%,城市化率远超汉唐,这一结论可用于说明,相比汉唐时期,南宋(  )
A. 国力更为强盛 B. 商品经济大为发展 C. 人口规模更大 D. 社会矛盾更为尖锐
4. 13世纪,经过多年战争,蒙古各部逐渐实现统一。蒙古汗国建立的同时(  )
A. 铁木真被尊为大汗 B. 定国号为大元 C. 忽必烈定都于燕京 D. 实行土司制度
5.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清初战场遗址被列入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图是从该遗址发掘出的金币,该金币(  )
A. 是明代主要流通货币
B. 由张献忠政权所铸造
C. 被西洋传教士带来
D. 配合“交子”发行
6. 1683年中秋,康熙皇帝在接到施琅奏疏后,赋诗称颂一统功业:“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句反映的事件是(  )
A. 平定三藩之乱 B. 台湾郑克塽归附 C. 平定大小和卓 D. 雅克萨之战获胜
7. 1866年,左宗棠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微以无也。”他如此主张是为了(  )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抵制西方肆意倾销鸦片
C. 模仿西方政治制度 D. 提高关税保护民族产业
8. 1895年,台湾民众获悉割台消息后,“若夜午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1917年10月,广东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发出通令,缉拿“首逆”段祺瑞等,段祺瑞亦派遣北洋军南下,“讨伐”南方护法阵营,护法战争由此爆发。此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捍卫(  )
A. 《中华民国约法》 B. 《中华民国宪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钦定宪法大纲》
10. 如表为1949~1956年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表,据此可知(  )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1952 56.9 27.8 15.3
1956 48.7 29.6 21.7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农业部门的增产成就非常显著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完成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收到成效
11. 197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科学的春天》讲话:“从我一生的经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
A. 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B. 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
C.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 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为化解地区战争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作出贡献。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坚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C. 旗帜鲜明地反对种族主义 D. 与第三世界国家结盟
13. 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美洲物产也进入了世界其他地区。这反映出(  )
A. 地中海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B. 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C. 逐渐成为商品的主要进口地 D. 欧洲物价明显下降
14. 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倡“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并被誉为“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的是(  )
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狄德罗
15. 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688年,其标志性事件是(  )
A. 国王被处死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共和国建立 D. 实现“光荣革命”
16.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是(  )
A. 《共产党宣言》 B. 第一国际成立宣言
C. 《法兰西内战》 D. 巴黎公社《告法国人民书》
17. 1860~1900年,全美农场数由204.4万增加到573.9万,耕地面积由1.63亿英亩扩大到4.15亿英亩,其中40%的农场和50%的新耕地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农业产量也大幅增加。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欧洲人开始移民美国 B. 南方种植园农场的扩散
C. “宅地法”的颁布实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如图反映出土耳其(  )
A. 采取不合作方式争取独立 B. 动员民众加入到反英斗争
C. 清除殖民地时期文化影响 D. 独立后深入进行社会改革
19. 国际联盟成立后,并未起到维持和平、制止战争的作用,但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仍被授予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此次和平奖得主是(  )
A.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B. 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
C.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 D. 美国总统威尔逊
20.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宣布“决心以合并各国的根本利益,取代世世代代的对立;通过建立一经济共同体,为因流血冲突而长期分裂的各国人民间的一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共同体打下基础”。这表明,欧洲一体化(  )
A. 主要目的是消除美国影响 B. 要求参加国必须放弃主权
C. 建立在汲取历史教训之上 D. 以联邦制为主要参照模式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0分)
21. 简述隋唐时期租庸调制度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并对其作用加以评价。
22. 简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3. 简述20世纪60~80年代韩国、新加坡发展经济的共同措施,并予以评价。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宋开宝九年( 976),太宗赵光义在即位诏书中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由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八个字所体现的预设防范、周密制约的精神,反映出宋人常说的赵宋“祖宗家法”的实质。
宋元祐年间( 1086~1093),宰相吕大防向哲宗“推广祖宗家法以进”,说“自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二十年中外无事,盖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并称“陛下不须远法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能够体现“祖宗家法”的宋朝制度建设。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制度对宋朝的影响。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武昌起义后,列强担心在华利益受损,于是以保护租界和外侨为借口,迅速调动军舰驶入汉口港。据英国驻汉口代总领事葛福的报告, 1911年10月16日,共有13艘外国军舰停泊在汉口港,另据英国驻华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报告,当时各国驻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官兵总数达7021人,共配备45门野战地和60门机关炮,不过,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为了避免列强的武力干涉,迅速采取保护租界等措施,积极争取列强保持中立,同时列强在华利益不一,相互牵制,大多不希望个别国家因单独行动而获得特殊利益,10月17日,驻汉口英、俄、法、德、日领事公派代表与黎元洪面晤,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为何采取“严守中立”的政策,简析“严守中立”的虚伪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材料无关先代贵族问题,排除;
B.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动摇,排除;
D.根据“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分析可知,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大部分是由王族建立的,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B
【解析】A.汉代设置了封国,但不是对秦制的继承,A排除;
B.根据材料“汉承秦制”“汉代继承”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出基础上加以强化,与材料相符合,B正确;
C.汉代并未实行宗法制度,秦朝也并未实行宗法制度,排除;
D.察举征辟制度是汉代创立的,并不是对秦制的继承,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强化,解题关键信息是“汉承秦制”“汉代继承”。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答案】B
【解析】A.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但是国力并不比汉唐强盛,排除;
B.根据材料“南宋市镇数量激增,城市人口比重高达13%~14%,城市化率远超汉唐”等信息分析可知,南宋市镇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大为发展,B正确;
C.材料体现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汉唐时期,不能看出人口总数更大,排除;
D.材料无关社会矛盾问题,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南宋市镇数量激增,城市人口比重高达13%~14%,城市化率远超汉唐”。
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答案】A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其被尊为“成吉思汗”,因此A正确;
B.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与材料时段不相符,排除;
C.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就是元大都,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D.忽必烈进入云南后,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实行土司制度,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蒙古西征和东西方的交流,解题关键信息是“13世纪,经过多年战争,蒙古各部逐渐实现统一”。
本题侧重于考查蒙古西征和东西方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答案】B
【解析】A.明朝主要流通的货币是白银和铜钱,A项说法错误,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铸造“西王赏功”钱,与材料相符合,B正确;
C.西王赏功钱是中国钱币,不是来自西方传教士,排除;
D.“交子”是北宋时期的纸币,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战场”“西王赏功”。
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答案】B
【解析】A.平定三藩之乱主要针对西南的藩王,与施琅无关,排除;
B.根据材料“施琅”“一统功业”及所学知识可知,施琅是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年间施琅领兵收复台湾,因此材料诗句反映的事件是台湾郑克塽归附,B正确;
C.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发生在乾隆帝时期,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D.雅克萨之战主要针对沙俄,属于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与施琅和“统一功业”不相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解题关键信息是“施琅”“一统功业”。
本题侧重于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微以无也”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抵制列强侵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A正确;
B.材料无关鸦片倾销问题,排除;
C.左宗棠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西方政治制度,排除;
D.材料无关关税和民族产业问题,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微以无也”。
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95年”“台湾民众获悉割台消息后”可断定为甲午战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抗日本的反割台斗争,而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在《马关条约》中规定的,C正确;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以及《辛丑条约》都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甲午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甲午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并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正确;
“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和《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维护共和的斗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维护共和的斗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我国农业和轻工业占比很大,重工业较为落后,因此党和政府于1953年开展“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表格可知,1956年我国的重工业占比有了很大提升,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收到成效,D正确;
我国于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重工业的发展,农业比例有所下降,并不能看出“农业部门的增产成就非常显著”,排除B;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指的是将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改为国营企业,而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能看出所有制变化情况,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地位较低,而“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指出了科学和社会主义的正确关系,也使得研究科学的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B正确;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排除A;
材料并没有强调实践和真理的关系,而是强调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排除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重要论断,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属于邻国,中国和这些国家签订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有利于化解战争威胁,从而维护和平,说明我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A正确;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并非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
材料强调加强军事合作,化解战争,维护和平,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种族主义,排除C;
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材料“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美洲物产也进入了世界其他地区”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逐渐走向整体,B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地位被大西洋取代,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没有体现“逐渐成为商品的主要进口地”“欧洲物价明显下降”,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倡“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被誉为“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C正确;
ABD均和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688年,其标志性事件是实现“光荣革命”,D正确;
ABC选项中事件的时间都不符合材料的特征,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光荣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光荣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是《共产党宣言》,A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从材料“1860~1900年,全美农场数由204.4万增加到573.9万,耕地面积由1.63亿英亩扩大到4.15亿英亩,其中40%的农场和50%的新耕地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农业产量也大幅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农场数量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也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美国总统林肯颁布“宅地法”,所以促使美国的耕地数量迅速扩大,C正确;
AB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基本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从材料“凯末尔教民众学习新字母”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战后土耳其获得民族独立进行社会改革的表现,D正确;
采取不合作方式争取独立是印度的特征,A排除;
凯末尔革命并不是反对英国,B排除;
学习新字母和清除殖民地时期的文化没有关系,C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国际联盟成立后,并未起到维持和平、制止战争的作用,但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仍被授予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倡导成立国联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D正确;
ABC选项中的人物都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国际联盟,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决心以合并各国的根本利益,取代世世代代的对立;通过建立一经济共同体,为因流血冲突而长期分裂的各国人民间的一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共同体打下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的经济联合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和平,这是吸取历史上欧洲战争的经验教训得出的,C正确;
ABD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形成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实行租调制,隋朝沿用,但租调数量比北周轻,服役时间相对较短,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唐朝的庸则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进一步放松了农民的人身控制。
内容:结合所学从缴纳对象及租、庸、调的内容分别解释即可,如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租即授田农民给国家缴纳谷物,调即授田农民给国家缴纳布帛,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制下,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给国家上缴租调,使国家有稳定的赋役来源;结合所学可知,实行租庸调制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为民制产”,规定土地不能买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兼并,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形成过程: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租即授田农民给国家缴纳谷物,调即授田农民给国家缴纳布帛,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评价:使国家有稳定的赋役来源;减轻农民的负担;“为民制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兼并,维护社会稳定;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背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请求中国支援。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以中朝的胜利而结束,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故答案为:
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请求中国支援。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了朝鲜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朝鲜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共同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80年代韩国、新加坡发展经济的共同措施包括: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国、新加坡到8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
故答案为:
共同措施: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评价:到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答案】【小题1】建设:创制与维护“祖宗家法”;通过立法手段加强集权集权;法律严密详实。
【小题2】影响:革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治弊端;君主专制加强;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宋朝冗官冗费等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要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原因:依据材料“武昌起义后,列强担心在华利益受损”可知,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依据材料“武昌起义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德等国正忙于欧洲事务,不愿意过多地卷入远东纠纷,只希望保持既有的格局;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形成与清政府对峙的局面,列强一时无所适从,甚至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面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列强采取“中立”的观望态度。虚伪性:依据材料“武昌起义后,列强担心在华利益受损,于是以保护租界和外侨为借口,迅速调动军舰驶入汉口港”并结合所学可知,“严守中立”政策上只是列强的表面现象,实质是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以阻止中国革命。
故答案为:
原因:一战前,列强忙于欧洲事务,不愿意过多地卷入远东纠纷;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南方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
虚伪性:“严守中立”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以阻止中国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武昌起义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列强的国家利益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严守中立”的实质分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严守中立”的政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