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
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戴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摘编自茅盾《读(呐喊)》)
材料二: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意义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
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
B.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D.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法白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
B.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C.鲁迅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
A.《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
B.《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人们。
C.《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
D.《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对中国新文坛的贡献。(4分)
答: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 书
方 敬
最近,近郊的村庄都驻满了军队。
我注意到了一个默默不语的人。他老一点,结实,本分,眉端眼际,显然被辛苦的劳作抹上了暗影。他没有军人的气息,一望而知其为一个老好人。他盘脚坐在草地上,手里卷着叶烟,善良地笑着。于是我故意引他开腔:“你打过仗没有?”
他正在吸烟,摇摇头。他脸红了,露出羞愧,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也许他在想一个军人没有打过仗才叫笑话呢。我觉得不应该这样问,无故让人不好意思。
他旁边年轻的四川人很有几分口才,自动地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介绍了那个老点的。说他是抽壮丁抽来的,从前在乡下种庄稼,和自己一样是四川人。但是不比自己,自己抗战以前就当了兵,久经战场,见了不少的战火,虽然年纪轻一些,但在队伍里可还要充当老资格。接着他介绍了自己的抗战经历,在刚抗战的时候,就随着第×军去保卫南京,左腿带了伤后,在安庆养了很久,复元了又上前线,随后参加湘北大会战,去年才转到这边来。年轻人说得津津有味,得意透了。
那个老点的巴着烟,偏着头听,不多言不多语。好像觉得他的伙伴说得不错,有时佩服似的点点头。后来我对他们说了我也是四川人。
“你?”老点的似乎不大相信,“这连还有一个四川同乡,没有在,一共三个。”
他纯粹的土话流露着家乡味。一份乡情便从口音传到了心里。他不但令人感到亲切,更令人感到可爱。他有一股乡土色的老实劲,看光景,他一个出门不久的乡下人,犹如他乡遇故知,正尝着同乡情谊的甜美。人总是爱在这种萍水相逢的关系上稍取一点快乐。我们都是同乡人,但并没有细说在哪县哪乡,笼统地说个四川,好像就足够了。
一个下午,我的房门外忽然有人的响声,仿佛想敲门又怕敲门。我把门打开了,呵,那位老实的同乡严肃地站立在我的面前,做出要向长官报告的样子,庄重的态度里拌着一些不好意思的味儿。他下垂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和几张信纸,他来让我替他写封家信。我请他坐下,但他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他好像是进了一个长官室,对待长官一样,很显明地把我看在他之上,礼貌与拘谨兼备。后来我又让他坐下,他坚持不,我便说:“把你的意思说说吧。”“没有别的。”他回答,“只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信。”他慢慢地细述了一遍,时断时续。
我接过他的信封信纸。他真客气,真周到,同乡人,要我写一封信,还要特别买信纸信封,我心想。可是我不愿明说,说也是多余的。我提起笔来要把自己调度一下.采用他的口气,这是不习惯的。首先,我要把称呼写好,他说写他老母亲,父亲早去世了。她是一家之主,兄弟老二在家里,是小辈,写给他,怕得罪了老人家。给老人家的信,里面什么都可以包括了。
我愿作个忠实的记录者,想着又问着,写着又念着:
“从前寄回的两封挂号信不知收到没有,没有接到回信,挂念得很。儿自从离家后,到湖南,到广西,现在又到了云南。当兵的生活原本就是动的,一年来儿的身体都平安,千万请放心!”
他点头,默默地笑着。
“母亲在家里不要太劳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让老二管去。如家用不够,叫老二多拿点钱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帮帮忙。儿的军饷很少,每月剩下的钱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不能寄钱回家,国难期间,能尽忠就不能尽孝,不过把敌人打走了就好了。”
写到这儿,我的笔停住了。我想不起还有什么要写,应该怎样接下去。他却连忙说,生怕写漏了:“还有我走的时候,田大欠的包谷账还了没有?我走了人手不够,是找哪个在做活路?今年庄稼有几成收?”
“就是这样,还有什么没有?”
他的脸莫名其妙地红了。光景是我触动了他心里的什么隐秘。我问得实在无意。我也毫
不在意地微笑着。他窘,怪难为情,踌躇多一会,才吞吐着:
“还有阿毛的妈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务事,抚养三个孩子。”
他还要嘱咐他的妻子,这年头了,想起或者提起自己的女人总害羞呢。
把信写完了,我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他感谢地点着头。我问他知道邮政局不,知道怎样寄不。他摇摇头。他说他托人去寄,军人不能自由上街,礼拜天也只能在附近玩玩,这使我想起近几日来常有小学生替他们带信进城去寄的事。我当即说我替你寄好了。起先他不肯,我说我时常进城,很方便,一点也不麻烦。他才愿意了。
“多少钱?”
他从袋里摸出来几张角票数着。
“不用,我替你寄了好了。”
我认为我应该替他寄,凭同乡这份情谊,凭我对他的好感,何况他生活那样苦呢。这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我一定不肯接钱,他一定要给。争来争去,最后他把角票放在桌上,就跑了,生怕我去追,回头说了一句:“哪有又劳神又出钱的道理。”人就不见了。
一天清早,我刚起床,他忙慌慌地跑来,急急地说:“我们队伍马上就要开了!”
我很惊诧,话还没有来得及回答,集合号就响了,他行了个军礼转身就跑了。
我也跟着出去,站在门前,看见他们正站好队。一会儿他就走了。我那位可爱的老实的同乡在行列里有时还偷偷斜过头来投射出告辞的依恋的眼光。
一九四二年二月
(选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暗示了社会背景,为后文老点的同乡找“我”代写家书的叙述做了铺垫,为全文奠定了紧张的感情基调。
B.出于同乡的关系,老点的四川战士对“我”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同乡情谊和萍水相逢的喜悦感。
C.老点的同乡决定将信写给老母亲,体现了他坚持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尊重。
D.从“我”为老点的同乡代写家书这件事中,既能看出“我”对老点的同乡的喜爱,也能看出“我”对他的同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将年轻的四川人与老点的同乡进行对比,用年轻四川人的好口才反衬老点的同乡的沉默寡言。
B.文章综合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老点的同乡,表现了他老实、孝顺、淳朴等形象特点。
C.文中关于写信的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
D.老点的同乡在信中提到“包谷账”“庄稼有几成收”等,与前文年轻的四川人说他是庄稼人相照应。
8.文章结尾写“他”跟随部队紧急开拔,这一情节有何作用?(6分)
答:
9.抗战时期文学作品具有真实性、政治性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臣固知王不若也”与“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这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译文: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译文:
14.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②
王安石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
还似九疑山下女③,千秋长望舜裳衣。
【注】①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作下此诗。②皇祜五年(1053)六月,苏州水患不断,王安石奉旨前往苏州视察水势及河道状况,于此地时作下此诗。③九疑山下女:传说中帝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是帝尧的女儿。帝舜南巡,至九疑山,崩,遂葬于此。二女追随不及,乃投湘水而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诗首句交代了女子化石的原因。“苦相思”三个字,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B.刘诗中“几千载”和“初望”看似矛盾,实则尽情人理,有力地表现了女子相思之情的深切。
C.刘诗寓意深刻,用“望”字统领全篇,诗意在“望”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D.王诗中的一、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女子对丈夫归来抱有深深的期待。
16.两首诗同借望夫石的传说来寄寓深情,请结合诗人经历简要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绘自己好学,在项脊轩安居、休息、长啸、吟唱的两句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梁伯家喝茶,泡茶的是梁伯家的大女儿。她泡茶,火是梗柴生的火,壶是上代留下的老式铜茶壶,水是山泉的水,泡沏的是狗牯脑山上的香茗。观杯中清茶,嫩叶载浮载沉,闻着 ① 的茶香,轻轻地细啜一口,满嘴的芬芳。劳作了一天的茶友们似觉两腋风生,疲劳、困顿都融进清茶的甘醇之中了。于是乎,话匣子打开了,话题扯得老宽、老远。有的说儿媳妇孝顺、妯娌团结,有的说年成,有的说子女……几轮续水,夜色愈深,大家谈兴愈浓。
时间恍如 ② ,一晃三十年了,品茶时的话题也有了变化。一些夜茶老店悄然化身为交流致富信息的“信息站”。夜茶桌上的话题从家长里短的议论,变成了谁家的新品种茶卖得好、哪里的制茶技术走在了前沿。聊天的中心人物,也变成了那些走南闯北、了解市场信息和致富技术的茶农。他们畅谈自己的致富经验,交流商情信息,传授制茶技术。茶农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农家旧舍已经 ③ ,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富有现代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楼。在楼里喝夜茶,自然与以前不同……呵,茶乡的夜茶早已今非昔比,不变的是那氤氲着幸福的香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文中两处面横线的部分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有的”再三出现,第二处主语“他们”只出现一次,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原因及表达效果。(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能给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使用空间,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
绿色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建筑的关系, ①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声环境、热环境、能耗、自然通风等方面更优于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 ② 。传统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使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强调采用本地的文化、原材料,尊重本地的自然,它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土化的。
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传统建筑有很多区别。
③ ,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有效连通,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可以说绿色建筑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1.请根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为“绿色建筑”作诠释。(3分)
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次,钱理群先生曾经在大学课堂上讲鲁迅时,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他介绍
在大学里讲关于鲁迅的课如何能够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也有人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
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就不来了。”
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错,原文是“我们有时自己反省”,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原文是“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D项,“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错,原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是类比论证。)
3.C(C项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
4.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②《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A(“为全文奠定了紧张的感情基调”错,从文章主体部分内容看没有紧张感,“铺垫”说法也不准确。)
7.C(“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错,文章情节并不曲折。)
8.①情节上:从“我”与老点的同乡相识到为他写信再到与他分别,故事内容更加完整。与开头和前文涉及“当兵生活原本就是动的”相呼应;②人物形象上:老点的同乡急匆匆地来与“我”告别以及向“我”投射告辞的依恋的眼光,表现了他的诚恳、重情义;③主旨上:老点的同乡听到集合号向“我”行了一个军礼后转身就跑,表达了作者对军人服从命令、甘于奉献、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1)真实性:①文章借年轻的四川人之口,以他个人参战经历展现了抗战的局部情况。②老点的同乡给家人写信的内容,符合时代特点,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真实感。(2)政治性:借年轻的四川人坚持作战的行为以及老点的同乡在信中对家人说“国难期间,能尽忠就不能尽孝,不过把敌人打走了就好了”的话,展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具政治性。[第(1)每点2分,第(2)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 A(A项中的两个“常”意义不同,前者意为“经常”;后者意为“固定的”。B项前者指同一类人;后者引申为劝酒。D项中的“固”都是“本来”的意思。)
12. B(“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错,文中没有体现出貂勃是“故意”不回去。)
13.(1)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呢?(第二个“将”“谢”、状语后置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的人,弥补不足的人,对百姓广施恩惠。(“牧”“循抚”“振”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①先将周文王礼待吕尚、齐桓公礼待管仲与齐王不敬田单做对比,凸显齐王之错。②然后动之以情,列举田单诸多功劳,说明齐王做法欠妥。③最后晓之以害,不杀九子将危及国家。(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个小人。”安平君知道后,故意摆设酒宴来招待貂勃,说:“我是怎么得罪了先生,使得先生经常在朝廷上赞美我?”貂勃说:“跖的狗对尧狂叫,并不是因为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狂叫。”安平君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
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他们想要谋害安平君,便共同对齐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呢?”齐襄王说:“左右的人谁可以(担任使者)呢?”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貂勃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留貂勃饮酒,过了好几天都没有回国。九个人又去对齐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田单的势力吗?而且安平君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也没有分别。(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的人,弥补不足的人,对百姓广施恩惠;对外安抚戎狄与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要篡位,希望大王详察。”有一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召来。”田单摘下帽子、光着脚、赤着上身来进见,然后退一步请求死罪。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你对我没有罪过,你尽到了你的臣子之礼,我也尽到了我的君王之礼。”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他酒喝得正高兴时,齐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貂勃离开坐席,向裹王行了九拜之中的最敬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大王向上和周文王相比,谁更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貂勃说:“是的,我本来也知道您不如周文王有才能。大王向下与齐桓公相比,谁更有才能?”齐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貂勃说:“是的,我本来也知道您不如齐桓公有才能。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只叫‘单’。况且自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和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中,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再说当初大王没有守下先王遗留下的国家,燕国人发兵来袭击齐国都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令人忧惧的即墨城,靠着三里的内城,五里的外城,疲惫的七千士兵,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大王不赶快杀掉这九个人来向安平君谢罪,国家就危险了!”于是齐襄王杀掉这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眷,又把万户的夜邑加封给安平君。
15. D(“王诗中的一、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错,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6.①刘禹锡作此诗时,政治上不得志,长流边州,借咏望夫石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及其坚贞的政治态度;②王安石作此诗时,是奉旨考察水势,借望夫石二妃望舜的故事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7.(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①沁人心脾②白驹过隙③销声匿迹(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19.①第一处的三个主语都是“有的”,指的是那些茶友中的不同的人,表限制性主语,故后面两句的主语“有的”不能省略。三个主语分别从“说儿媳妇孝顺、妯娌团结”“说年成”“说子女”等角度描写出茶友们话匣子打开之后话题扯得老宽、老远(话题之多)的情状及其谈兴之浓。②第二处的三个主语都是“他们”,指聊天的茶农,故后面两句承前省略了主语“他们”。后面两句省略主语后,扼要地概述了茶友们的聊天内容,语言简洁明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0.①利用“节节高”这一相似性,将茶农们的生活(本体)比喻成芝麻开花(喻体),并利用喻词“是”将本体和喻体联接起来。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茶农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且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①还要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②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③传统建筑是封闭的(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提示】第一则材料讲有关课程与就业的一件事,根据“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就不来了”可以看出,它着眼的是功利主义。第二则材料谈读书,根据“读书毫无用处”可以看出,它是否定功利主义的。据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在功利之外,还要有精神追求。②有用与无用,可以互相转化;此时无用,彼时可能有用;对他人无用,对自己可能有用。③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白用。④功利固然需要,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更是有必要的。⑤读一些“无用”之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广博心胸,更能提升个人之气质,成人生之境界。⑥无用的事,在时间的长河中,反而能成就大用。⑦以“无用之心”对待生活、体味生活,就能活得有滋有味。⑧过于追求有用,可能会为物所困,或许会被凡尘所累。⑨读书有利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