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至第二、第四至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物形象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特征化描述来体现,服饰描写则是这种特征化描述的基本形式之一。服饰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前贤多有述论,我们还可以多一个考量的角度,此节我们就从重复、相似、对照这三个要素入手,来探究《红楼梦》服饰描写在形象塑造中的叙事策略。
第一,《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重复策略。曹雪芹善于服饰描绘,而服饰的重复则是他描写的重要手段之一。曹雪芹笔下的袄、斗篷、披风、裤子、绣花鞋以及簪子、玉、寄名符等都曾重复出现,作者就在这种重复中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比如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玉与蒋玉函初次见面互换“汗巾子”。蒋玉菡将大红汗巾子送与宝玉,宝玉又将松花汗巾赠与蒋玉菡。这汗巾子的前后渊源我们需要注意。宝玉的松花汗巾原属袭人,后归蒋玉菡,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经宝玉之手给了袭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条大红汗巾实际上是为袭人与蒋玉菡牵了红线,也应了袭人的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汗巾子的重复出现正如脂砚斋评价的“草蛇灰线”,建立起了蒋玉菡、宝玉、袭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相似策略。《红楼梦》中描写男子的服饰除了宝玉之外并不多,在第十五回中秦可卿的葬礼中,宝玉与北静王水溶第一次见面,是全书中少有的同时描写两位男性服饰的场景。宝玉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水溶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二人的服饰虽有等级区别,却有极其相似之感。北静王是皇亲贵胄,路祭时,他服饰上的“簪缨”“江牙海水”“坐龙”都代表的是皇室贵族身份,整体造型高贵而简约,体现了他性情谦和的特点。宝玉的素服也没有过多的装饰,“束发银冠”“双龙出海抹额”“白蟒箭袖”“攒珠银带”,这些都是贵族少年的打扮,服饰利落、干净爽朗。可以说,二人是在第一眼看到对方的服饰时就能大体判断出彼此的气质特点并在心理上互相认可、接受。这就是利用相似服饰风格来展现相似性格特征的表现手法。
第三,《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对照策略。《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有一个难得的群像服饰描写,每个人的服饰都有各自的特色,有效地展现了其个体的形象性格。宝琴在这群人中是很显眼的一位,她出场时间很晚,第四十九回才出现,但是一亮相就惊艳了众人。贾母十分喜欢,赏了她凫靥裘,穿上这件衣服更显出她的灵秀之姿、清丽之容。第五十回,宝琴立雪,红梅映衬,定格成了《红楼梦》中一幅经典画面。林黛玉这次的服饰也非常惹眼,一身红色折服了众人。薛宝钗是典型的淑女,她选择了“莲青”作为主色调,体现了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性格特点。邢岫烟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在众人“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的妆束中,只有她“无避雪之衣”,楚楚可怜。湘云是十二钗中独具“魏晋风度”的女性人物,她娇憨、豪爽,喜作男儿打扮,着男装的她更显玉树临风、分外俏丽。宝玉这身穿戴比较匆忙,虽未精心装扮,但整体效果看来利落也不失华丽,家常便服也能体现“诗礼簪缨之族”的审美格调。探春服饰简单,斗篷与观音兜只是风雪天出门的必备之物,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探春的精明能干、富有心机不亚于王熙凤,且她并不像凤姐那么爱显摆、抢风头,从她的低调的服饰可见她的清爽朗力。
(摘编自梁琨《(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叙事意义及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但在刻画人物服饰方面却各有特色,金陵十二钗各有不同体态,各有各自喜好的颜色,各有各的审美和着装形式。
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去看宝钗时,如此写道: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这样以暖色调为主的服饰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体现出宝钗温柔、随和的性格特征。
这些服饰通过外在造型、装饰等,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逼真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一书中精美绝伦的服饰描写,不仅是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也展现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清代服饰的特征,还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文化和生产力水平,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摘编自赵媛莉 李晓虹《(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文化的研究》)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服饰描写是描述人物形象的方式之一,有关论述早已有之。
B.重复策略成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服饰的主要手段。
C.第四十九回出现的群像服饰描写在《红楼梦》中并不多见。
D.“蜜合色”“玫瑰紫”等属于暖色调,给人亲切温暖之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汗巾子的重复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蒋玉菡与贾宝玉互换汗巾子为后文蒋玉菡与袭人的
命运交织留下线索。
B.曹雪芹在安排贾宝玉与北静王初见时,除描写两人的面目和眼睛之处,特意写到两人相同的服饰,展示他们的相似性格。
C.曹雪芹通过凫靥裘表现了宝琴的灵秀之姿、清丽之容,通过着男装表现史湘云的豪爽、俏丽,通过简单服饰表现探春的低调精干。
D.服饰描写具有丰富的作用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如体现人物形象,铺垫有关情节,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服饰可以展示人物形象的一项是(3分) ( )
A.王熙凤初次见刘姥姥时的服饰打扮:“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显示出了王熙凤的娇媚、高贵的姿态。
B.第四十二回中写贾母穿着“青州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这样的衣料是极其珍贵的,除了贾母,别人无权享有,从而可见贾母的地位之高。
C.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贾宝玉把贾母刚赏的雀金裘烧了个洞,于是上演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戏码。
D.贾宝玉“上穿银红上衣下穿松绿裤子,再加弹墨袜子和大红裤”,这样的搭配既和谐又鲜明,将宝玉那种富家公子纨绔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中的服饰展开论述,但内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答:
5.上述材料从服饰的颜色、样式、材质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请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4分)
【相关资料】“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鬓,簪上一支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鞋匠那会儿正好口渴,看到这几个字就笑了,好像那是一桶清凉的水。他犹豫了一下就没有扔,把纸片放到面前的百宝箱里。当时没有多想,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可是第二天上工时又看见了它,也是脑子闲着无聊,就一边修鞋,一边打量那张小纸片。总之在后来的日子里,鞋匠没事就琢磨这张小纸片,它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发现这张小小的纸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永远不能破解的谜。
小纸片伴随着他在巷口修鞋,伴随着他深夜回家,伴随着他入梦。鞋匠成了一个想象的大师。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这个念头日复一日地强烈。
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当然不是为了修鞋子,市长的鞋子几乎都是新的,他不能穿一双破鞋或修过的鞋子接待外宾、出席会议,那会有损于这个城市的形象。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市长似乎更喜欢这种平民的生活方式。开会或者宴请,前呼后拥,官话套话客气话,累人。坐在老鞋匠这里,淹没在黄昏朦胧的街灯里,和老鞋匠聊一些鸡毛蒜皮,是一种享受。但市长时常会走神,有时突然就不说话了,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对街的楼房或广告牌,久久不语。
市长的家也在这条巷子里。他本来早就可以搬出去的,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搬,仍然住在他家的几间老房子里。市长对这条巷子肯定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候市长家里很穷,小时候都是穿哥哥们穿过的衣服鞋子。那些鞋子都是经鞋匠修补过的,他记得那上头的每一块补丁,小时候的市长就接着穿。当然,他得为他改一改,市长的脚还太小。
市长当然也知道他的这个心愿,知道他要去寻找一个叫“三口井一号”的地方,但市长从来没有问过,就像不知道一样。可有时他会对着低头补鞋的老鞋匠久久打量,似乎要破解这个老人。一个人要懂得另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市长才真正体会到,其实一个人要真正弄懂自己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他出事以后才慢慢明白的。在副市长、市长的位子上,他曾顶住了几百次行贿。他曾以为他有足够的定力,可以顶住任何诱惑,可以做一个好市长。但在某一天夜晚,他却接受了不该接受的十万块钱。
老鞋匠差不多是这座城市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听说后仍然每天补他的鞋,一句话也不说,只埋头补鞋。那几天几夜,他几乎没有休息。面前堆放的那些鞋子,终于让他补完了。
老鞋匠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三口井一号”去了。
他不打算再补鞋了。他已经干了一辈子。他把手推车推进了垃圾堆,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某一天在一个遥远的偏僻的山凹里,他打听到了“三口井一号”。他知道他会找到的。
但当他按门牌找到“三口井一号”时,却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发现这里是座监狱,一座很大的监狱。高墙铁网,戒备森严。
后来他回到镇里,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客栈,他觉得很累很累。客栈里已住了一些客人,也都风尘仆仆的样子,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不用问,他们都是来探监的。老鞋匠忽然心有所悟,什么也没说,住下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正好是探监的日子。老鞋匠也随着他们去了。进了大门,在值班室做登记。老鞋匠报出市长的名字,他预感到他会在这里。不知为什么,自从看到这座监狱,他就预感到这里有玄机。果然值班人查了查,说有这个人,你是他什么人?老鞋匠说是他街坊。那人很和气,说你要见他吗?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值班人员目送他走出监狱大门,有些不懂。
老鞋匠回到镇里,仍住那家小客栈。
他在心里想,看来还得重操旧业。
从此,这个小镇子上有了一个鞋匠。
三口井常有一些远方来探监的人。
他们的鞋子都走坏了。
(节选自《天下无贼》,有删改)
文本二:
时间·温情·传奇
阎晶明
赵本夫如此挥霍短篇小说特别要抓紧的时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这很容易和长篇小说的梗概相混杂,变成一场没有技巧的讲述。但我们又的的确确看到,赵本夫的短篇有着很强的小说性,在我看来,依靠的是当代小说最应具备也十分难得的两条要素:温情的基调和传奇的故事。
支撑这种种温情得以发散的,是赵本夫总能够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传奇性,而所有这些传奇,因为有很长的历史和人生的时间跨度,所以就不会是一种奇闻怪志的夸张,而是传奇的和平庸的人生都会遇到的经历;又因为有温暖、同情、怜悯、仗义的情感流溢,这些传奇就不会是奇异故事的渲染,而成为一场人间情怀的真诚表达。
(节选自《南方文坛》,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这里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
B.“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实际上老鞋匠并未忘记写着“三口井一号”的小纸片。
C.“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一段,交代了老鞋匠和市长之间的关系,是对情节必要的补充。
D.赵本夫的短篇具备温情基调和传奇故事,发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传奇性,文本一就是如此。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三段连用三个“伴随着他”形成排比,说明小纸片上的内容引发了老鞋匠强烈的好奇心。
B.“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一句强调老鞋匠一路上走的时间和距离,体现寻找“三口井一号”的艰辛。
C.文本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老鞋匠,如第八段从神态、言行、心理等角度来表现老鞋匠知道市长出事后的反应。
D.文本结尾处运用留白,并未完全交代老鞋匠和市长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意蕴丰富。
8.请结合文本分析老鞋匠的人物形象。(6分)
答:
9.文本二的标题“时间·温情·传奇”,是对文本一特点的高度概括,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劝谏。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迁延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B.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C.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D.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万乘,古代指天子。依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周天子。
B.书,文体名。文中指李斯的《谏逐客书》,其与《谏太宗十思疏》一样,同为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公文文体。
C.皇帝,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文中的“皇帝”指的是秦王赢政。他是中国首位
皇帝,自称“始皇帝”。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B.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
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
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损害自己的百姓来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与诸侯结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4分)
译文:
(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4分)
译文:
14.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题乌江亭①
【唐】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渡易 水②
【明】陈子龙
并刀③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凌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江东子弟攻打秦军,势力越来越大,但因项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②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女真族统治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过易水赴京,写下此诗。③并刀:并州刀,以锋利著名,后常指宝刀、宝剑。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东人才辈出,项羽或许可以返回江东卷土重来,杜诗对项羽重来抱有希望。
B.陈诗前两句写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急切愿望,该愿望由“并刀夜鸣”表现出来。
C.“易水潺谖云草碧”运用虚写,写作者联想到当年荆轲易水送别的情景。
D.这两首诗描写的形象,一个令人惋惜,一个视死如归,但都结局悲壮。
16.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 , ”,然后唱着歌回来。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 ”而燕国“ ”,才招来大祸。
(3)杜牧《阿房宫赋》中形容“秦爱纷奢”时,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 ① 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生长的小麦的好品质,这也让吃面食成了很多山东人的习惯。
在我的家乡山东胶东一带,馒头以“大”著称。其实,山东馒头也并非全都硕大无比。有些地方爱做花饽饽,各种造型,小巧精致, ② 。这样的花饽饽不仅受当地人喜欢,外地人也慕名前来采购。如今,当地做花饽饽的队伍不断壮大,过去的小作坊发展成了大工厂。特别是临近春节时,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乡下各村镇都忙得 ③ ,做馒头成了富有特色的富民产业。
青岛崂山脚下有一个王哥庄,盛产大馒头。那里的大馒头用当地崂山泉水和面,手工揉捏、木柴烧火、大铁锅蒸制,馒头口味纯正香甜。巧妇们在传统馒头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良和精细加工,导致王哥庄逐渐成为以大馒头为主打,配以老虎、燕子、福寿桃、元宝、鱼虾等花样的系列馒头。每到过年时,青岛人都会把王哥庄大馒头作为必备的年货。作为青岛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哥庄大馒头已远销海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做美术史研究,一是要读书, ① 。我们从小就读书,读书当然要读懂书中所说的内容,扩展知识,加强修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读画,似乎很少讲, ② :一是知道画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一幅人物故事画,我们要知道画中的人物分别是谁,故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一幅山水画,知道画的是怎样的山水风景。这是基本层次,如果达不到, ③ 。第二,我们不能就画论画,还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也就是要读历史。达到第二个层次,就由外行进入了内行,便可以欣赏诸多艺术品。学无止境,尤其是敦煌石窟这样一个内涵广博、魅力十足的“珠玉”,必将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敦煌学研究行列,共同开发文化艺术宝库,使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闪耀出光芒。
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莎士比亚的名言。
B.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C.我记住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站在一楼,有人指责我,我很生气;我站在十楼,有人指责我,我听不太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一百楼,有人指责我,我听不见,眼里只有万里河山。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主要手段”曲解文意,原文为“而服饰的重复……重要手段之一”。)
2.B(“特意写到两人相同的服饰”曲解文意,两人的服饰有相同的“白蟒”图案,但只是相似,不是相同。)
3.C(这里出现的服饰并非展现人物形象,而是起到了促使事件突变的作用。晴雯补雀金裘累病交加以至于晕倒。)
4.①材料一主要从重复、相似、对照三个要素人手,探究《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叙事意义;②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红楼梦》中服饰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略提服饰描写的其他意义。(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从服饰颜色来看:“月白”“银鼠”“杨妃色”可以看出林黛玉的穿着造型比较清雅,其衣服饰物色系浅淡,展现林黛玉恬淡雅静的性格;②从服饰样式、材质来看:其服饰花纹以花为主要图案,“小毛皮袄”“绵裙”都不是寻常人家会使用的材质,表现林黛玉富家小姐的身份,但并不招摇。(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A(“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曲解文意,根据后文“却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发现这里是座监狱”,可知老鞋匠原先并不知道三口井一号是监狱。)
7.C(“言行、心理”错,第八段没有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8.①有情义:老鞋匠是看着市长长大的,市长一直默默陪伴他,两人相处淡泊,但情谊深厚。②执着:老鞋匠坚持要找到“三口井一号”,即使长途跋涉,路程艰辛。③关心市长:老鞋匠让值班人员转告市长,他会一直等市长出来,他认为市长是一时误入迷途,会洗心革面的。(每点2分,意对即可)
9.①文本一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并未细致地去写每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详略得当,为表现人物曲折的经历和性格的变化创造了条件。②小说充满了温情:老鞋匠对市长的默默守护,市长和老鞋匠的深厚情谊,让读者感受到温情。③小说中的情节具有传奇色彩:开头出现的“三口井一号”的纸条,老鞋匠对三口井一号的寻找等传奇性的巧合,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反思。(每点2分,意对即可)
10. B(原文标点为: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11. A(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而非“周天子”。)
12. C(廷尉是李斯之后升迁担任的官职。)
13.(1)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布衣”“秋”各1分,互文1分,句意通顺1分)
(2)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但是)值得珍视的有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出生,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可宝者”“忠”各1分,两个状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每点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于是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就如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在临行之前,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
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并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
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
15. C(“虚写”错误,这里是实写诗人当下所见易水之景。)
16.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史抒怀,杜诗借项羽乌江白刎的历史抒发对项羽的惋惜之情,陈诗借荆轲易水送别的事件抒发爱国之情。(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同点:①杜诗还直抒胸臆,开篇两句阐述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②陈诗则运用古今对比和借景抒情,如今的易水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浴乎沂风乎舞雩
(2)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示例:①得天独厚②栩栩如生③热火朝天(得天独厚:形容所处的自然环境或具备的客观条件特别好,也指人的际遇、天赋非常好。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①句中把纷纷而至的订单比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当地馒头产业的兴盛,花饽饽受到人们的喜爱,也表达出当地做馒头人的喜悦心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
20.使得王哥庄逐渐成为以大馒头为主打,配以老虎、燕子、福寿桃、元宝、鱼虾等花样的系列馒头产地。(原文主要语病有两处,一是用词不当,将“导致”换成“使得”;二是主宾搭配不当,在句末加上“产地”。每处2分,意对即可)
21. B(文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与B项相同。A项、C项,表引用;D项,表特定称谓。)
22.①二是要读画②读画有两个层次③当然谈不上读懂画(每空2分,意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有人指责我”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说明“我”常常会收到他人对“我”的意见、评价等。“我很生气”“我听不太清”“眼里只有万里河山”,写“我”面对他人的意见、评价等时前后三次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由果溯因,不难看出这种变化缘于“我”所处的高度发生转变,由“一楼”到“十楼”再到“百楼”,站得越高,格局越大,眼界越高,心胸越宽阔,“我”的反应自然也迥然不同。该则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他人评价和建议,学会倾听理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