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深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所以动心忍性: 通“韧”,使……坚韧。
(2)舜发于畎亩之中: 田间、田地。
(3)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
(4)而后喻: 了解,明白。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被起用。
2.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苦其心志 ,身体上要 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行为上要 行拂乱其所为 。
(2)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
3.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有能力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 请说出两句。
示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通读课文,把下面图示补充完整。
问题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要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阐述了孟子什么样的人才观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问题二:译读课文,把握文义。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 ,意思: 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通 横 ,意思: 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 ,意思: 辅佐
2.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并解释。
(1)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3)饿其体肤: 使……饥饿
(2)劳其筋骨: 使……劳累
(4)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
4.解释下列加点古今异义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 被任用 今义: 送出,交付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 用……的方法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 表现 今义: 远行,寻求
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倒装句(状语后置)。(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被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为。
问题三:理清思路,明确中心。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论点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拓展: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它奋力一蹦,便跳出来了。然后又将它放入正加热的温水中,青蛙在里面高兴地游来游去。当水温慢慢升高,它却浑然不觉,最后死在里面。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示例:说明了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突而其来的大敌当前的情况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所以,我们应“居安思危”。
问题四:深入理解,品析语句。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示例:“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磨炼人才的好处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问题五:学以致用,才华展示。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请结合本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示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一切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见《导学测评》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