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4.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重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1.掌握文学常识,完成下列问题。
本文出自《 孟子 》,我们还学过选自此书的文章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死亦我所恶(wù)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及他的名言。
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问题一: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意。
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大意: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应“舍生取义”。
问题二:细读课文,疏通积累。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名词活用为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原先,从前。
2.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3.解释下面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能够用来 今义: 能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益处 今义: 将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鱼,我所欲也。
判断句。鱼是我所喜爱的。
(2)所恶有甚于死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3)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句。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问题三: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1.孟子提出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示例: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示例:文章提出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不贪生怕死。这种心思,人人皆有,贤者能保存。
接着举例“不食嗟来之食”说明。最后话锋一转,说“乡为身死而不受”,而现在却为了各种欲望而舍掉了“义”,劝告人们应该停止这种行为。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进行对比;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联系课文作答。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排比的修辞通篇皆是,这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问题四:领悟思想,拓展延伸。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 由此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示例: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企业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甚至生命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见《导学测评》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