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重点:
1.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2.掌握说话的技巧,学习如何巧妙地应答。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我知之/濠上也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一句运用了 反问 的修辞方法。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辩,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的辩论”。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正反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
正方(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文中“请循其本”中“本”指的是 最初的话题——“子安知鱼之乐” ,庄子是怎么反驳的
偷换词语“安”的概念,将“安”的意思由“怎么、哪里”变成了“哪儿”,避重就轻。
4.请说说庄子思想和孔孟思想的区别。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问题一:思读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理解寓意。
1.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文章表现了他什么思想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态度。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和人一样的“灵感”。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这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问题二:我当裁判,评判胜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示例: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了,但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上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的,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者。
拓展: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 请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1)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2)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持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带着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
问题三:如何评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的艺术特色
本文语言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读后让人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问题四: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唯恐避之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寄寓在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问题五:本文庄子与惠子的巧辩十分精彩有趣,在生活中,语言的艺术是必不可少的。请阅读下面的故事,完成问题。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门官为他通传后请入府中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 ”孔融对曰:“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
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本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
1.在座宾客为什么会“莫不奇之”
因为孔融的回答非常巧妙,既体现了他非凡的对答智慧,又说明他博览群书,对历史典故十分了解。一个十岁的小孩,能有如此才华,就不能不让人觉得奇怪了。
2.孔融说的“想君小时,乃当了了”暗含什么意思 妙在何处
这是用了一个歇后手法(隐了后半句未说),意思说陈韪小的时候很聪明,现在是“大未必佳”。
其妙处在于,孔融四两拨千斤,借对方设置的情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进行反驳,使对方陷入两难,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你觉得孔融这样反讽对吗
示例:(1)孔融的做法是对的,因为陈韪身为成年人,竟然讽刺一个小孩,说孔融小时候聪明,大了却不一定怎样。这实在无礼之极,也有失风度。对于这种人不需要尊重,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孔融的做法是不对的,不管陈韪的做法如何有失体统,孔融身为后辈,就不应该出口反讽。这是基本的礼节。
见《导学测评》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