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1.疏通文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列子,名 寇 (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 道 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由东晋人搜集的有关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 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 纪昌学射 ”等,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积极的教育意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行(háng)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hè)
始龀(chèn) 孀妻(shuāng) 无穷匮(kuì)
一厝朔东(cuò) 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3.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D)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4.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问题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顺畅,读出语气。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这句应用 关心、怀有疑问 的口吻读。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句应用 嘲讽 的口吻读。
3.愚公和智叟的辩论以谁的胜利告终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以愚公的胜利告终,从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这句话可以看出。
问题二: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注意下列词句积累。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2.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5)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被……所苦 今义:惩罚
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4)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问题三:细读课文,探究寓意。
1.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请用原文表达)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我认为愚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智叟的眼光则是短浅的、停滞的。
2.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示例: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问题四: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1.如何理解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取名含义
示例:“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智叟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无尽,只要世代坚持移山,便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大智若愚。两人的命名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相助,智叟阻止,神助搬山,这对表现愚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示例: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助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示例:(1)连天神都为之感动,衬托愚公精神的伟大。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人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问题五:什么是愚公精神
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
见《导学测评》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