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1 13: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抽象的哲理性文本的阅读】
这是一篇极为抽象的哲理性强的经典理论文章,作者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出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呢?
提示:
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理性思辨的特点。
从概念的理解入手,理清作者的说理思维。
了解作者立场与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探究文章选用材料的特点和论证风格。
联系自我与现实,体会文章所呈现出的理性探索精神与深刻人生智慧。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首先,卢梭考察了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的“理智状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
他们对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欲望,“很难看出不平等的现象”,他们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其次,卢梭在分析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的时侯,用辩证的观点来论述从自然状态的平等到文明社会的不平等,又到社会契约的平等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社会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这是因为,文明社会带来了人间的罪恶和痛苦,这对野蛮状态的平等来说,则又是倒退一步。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从平等到不平等,既是进步又是退步。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文章,总结段意,梳理思路,体会作者思维逻辑的严密性。
【学习任务一】
提示:
第一段,提出了怎样才能更幸福的话题;
第二段,批驳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引出人天生拥有“怜悯心”的认识;
第三段,分析人和动物拥有怜悯心的本质;
第四段,列举怜悯心的表现,对比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行为;
第五段,借助对比,深度阐释怜悯心的意义。
你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否认同?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请列表比较,体会作者行文思路的妙处。
【学习任务一】
行文思路 结构妙处
文章
自我
提示:
【学习任务一】
维度 行文思路 结构妙处
文章 辨析美德与邪恶--批驳霍布斯--引出“怜悯心”--“怜悯心”的表现--“怜悯心”的意义。 先破后立,由概念到表现到本质再到意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比较容易接受。
自我 怜悯心的概念、本质--怜悯心的意义、价值--怜悯心的表现--怜悯心与自爱心对比--批驳霍布斯的观点--拥有怜悯心,人生更幸福 自然,但平淡。
【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找出与“怜悯心”“自爱心”“自然状态”“理智状态”有关的语句,体会“怜悯心”“自爱心”“自然状态”“理智状态”的内涵、表现和本质。
【学习任务二】
提示:
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解读概念要以课文为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解读:
首先,清晰概念的内涵;
其次,探究概念的本质;
第三,分析概念的作用;
第四,比较概念的差别;
第五,梳理概念的意义。
提示:
比如“怜悯心”,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清晰概念内涵。
维度 提炼出几个词语 原文举例 备注
定义
本质
作用
表现
【学习任务二】
提示:
比如“怜悯心”,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清晰概念内涵。
维度 提炼 原文举例 备注
定义 美德、禀性、感情 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本质 天性、先于思维、合乎自然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活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作用 缓和自爱心、帮助他人,代替法律、到别处寻找食物 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学习任务二】
提示:
维度 提炼 原文举例 备注
表现 奔赴现场,挺身而出,伤心流泪,不惜牺牲,感同身受 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哲学家、智者)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而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多马克和普利亚姆一起叹息。
《蜜蜂的寓言》的作者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他的孩子。
母兽对幼兽的温情会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它们;
马也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
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
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
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学习任务二】
提示:
再如“自爱心”,可以与“怜悯心”作对比,通过比较,清晰二者的各自本质特点。
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
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
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
【学习任务二】
在作者眼中,“自然状态”与“理智状态”是相对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阅读文本,圈画出相关信息,填写下列图表,讨论交流二者的本质特点。
【学习任务二】
维度 本质特点 原文例句
自然状态
理智状态
维度 本质特点 原文例句
自然状态 自然人,野蛮人;人是平等的;充满怜爱之心的; 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
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
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
理智状态 文明人、哲学家;自爱、自尊、自私、自利、理性、哲理 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
“理智状态”指的是进化了的社会状态,有着太多的理智、智慧的文明人在其中。
因为有着太多的自爱、自尊,遇事才会自私、自利,有着太多的理性、推理。
【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三】
本文善于运用驳论展开论证。试到文中找出有关驳论的部分,仔细阅读、分析,体会其妙处,不妨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驳论作比较。
1.本文的驳论主要集中在第二段,阅读第二段,具体分析作者对霍布斯的批驳。
【学习任务三】
提示:
先是列举霍布斯的观点:人天生是恶人。
接着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
然后还原霍布斯的论点表述应该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之后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
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
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
【学习任务三】
提示:
2.同样是驳论,本文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维度 驳论运用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怜悯是人的天性》 列举对方观点---指明对方观点的错误之处---揭示对方观点的错误本质---引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
提示:
维度 驳论运用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先立观点---再列举对方观点---明确其错误之处----揭示对方是自吹自擂、大规模宣传、强权---强调自己观点的力量。
《怜悯是人的天性》 列举对方观点---指明对方观点的错误之处---揭示对方观点的错误本质---引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
追问法起到了推进作用。
3.本文善于运用追问法说明道理,增强说服力,请到文中找出相关句段,赏析其运用的妙处。
【学习任务三】
提示:
先找出追问法运用的区间,再分析追问了什么,后思考为什么追问。
【学习任务三】
区间段落 几个追问句 追问什么 为什么追问
提示:
【学习任务三】
区间段落 几个追问句 追问什么 为什么追问
第一段 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 文明人的美德与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好坏处、伤害度。 指明理智状态下“文明人”与自然状态下“野蛮人”哪一个更幸福。
第二段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 强壮与柔弱取决于依赖他人与否,野蛮人不依赖,文明人依赖。 通过类比、追问,自然、合理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自然状态,人们拥有天性的怜悯心。
第四段 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 慷慨、仁慈和人道是缘于什么。 强调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是缘于怜悯心。
【学习任务四】
作者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这对我们读者能够产生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思考。
提示:
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我们在认可作者观点的同时,是否可以否定人类社会的进步?否认“文明人”的“理智性”?
要结合文本中“自然状态”与“理智状态”的相关信息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提倡个性化认识的提出和呈现。
写成一篇“微写作”,与同学交流。
【学习任务四】
【学习任务五】
1.填写“课文学习清单”
2、阅读林非的《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一文,丰富对卢梭思想的认知;
3.你认同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吗?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可以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