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重点:整体感知,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1.根据提示,用原文中的语句默写填空。
(1)《咏雪》中对雪进行比喻的句子是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
(2)表明陈元方不愿原谅友人的句子是元方入门不顾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太丘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
尊君在不: 通“否”。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
入门不顾: 回头看。
则是无信: 信用。
下车引之: 拉。
3.借助课文内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句子。
(1)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来。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
4.对文章《陈太丘与友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陈元方反驳父亲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是个守信用的人。
问题一:通读全文,说说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态度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的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且“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元方首先指出其父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的;其次指出其父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是没有礼貌的。
问题二: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有失礼的理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问题三: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客人和元方
陈太丘:善于教育孩子,守信用。
客人:无信无礼,缺乏教养,然而知错能改。
元方:守信识礼,聪明机灵,率直方正。
问题四:疏通文义,探究问题。
1.《陈太丘与友期》强调了“信”和“礼”的重要性,你能否说一两句关于“信”或“礼”的名言警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俗语)
2.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示例:叔叔您好,我爸爸现在有事出去了,您有急事可以打电话联系他。如果方便的话我也可以代为转告。
见《导学测评》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