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目标】
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3.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并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学习《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哲”。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求知识。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在《理想国》中,他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知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柏拉图对话集》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柏拉图对话系列的统称,包括《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十余部著作。
2、题目解说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3、文学常识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4、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 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美德 什么是勇气 什么是真理 等等。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5、资料链接
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专心致志做学问。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作为雅典的巨富,他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苏格拉底和他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产婆术”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6、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真理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7、苏格拉底名言
1、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2、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3、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5、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6、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7、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8、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9、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10、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三、初读课文
思考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我”一向坚持正道
第二部分: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理本身。
第三部分: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明坚守道义不越狱是正当的。
思考2、“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
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思考3、“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 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 我希望和你道弄明白,在我现
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分析两个问句的作用。
明确:
以上两个问句和“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是苏格拉底诘问的开始,“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就是要理清道理从而达到说服格黎东的目的。
第一个问句是设问句,问答之间语气委婉温和;第二个问句是选择问句,具有辩证性;“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具有一种列言导思考的意味。
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哲人,并没有盛气凌人,而是循循善诱并一步步将对话和格黎东的思考引向深处。
四、品读 探究
探究1: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明确:
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接着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苏格拉底开始并没有否定格黎东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基础,拋出“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将格黎东的思路引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探究2: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明确:
答题思路
可从课文标题以及课文中苏格拉底谈话时涉及的一些关键名词入手理解他的“坚持”;另外,还可以从他在谈话过程中对身体与灵魂的对比角度展开思考。
① 坚持的是正义。
在课文中,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他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亮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围绕这一立场,他层层铺垫,步步引导,最终在他对“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这观点的坚持中结束对话,足可见他对“正义”的坚持。
②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
苏格拉底是个在乎灵魂的人,他向格黎东提问:“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回答:“不能。”这说明苏格拉底对身体、生命的珍重。但接下来,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 ”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所以才会为了灵魂中对正义的坚持,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苏格拉底对正义和灵魂、信仰的坚持,使他拥有了非凡的人格魅力。
探究3、苏格拉底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请结合课文所涉及事件的背景简要分析
明确: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他本人和他的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在行刑前,他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狱中,告诉他其他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帮他逃跑。
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苏格拉底唯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执行判决,接受死刑。他要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如果接受格黎东等人的建议逃跑,免于死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苏格拉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至于世人看重的生与死,则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探究4、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作为名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作为形容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现代汉语词典》)请结合苏格拉底的选择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正义”
明确:
观点一: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
面对不义的城邦,苏格拉底始终坚持正义原则,追求正义。法律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协议,苏格拉底认为,在城邦中,法律就是最广泛的正义。尽管现实城邦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在城邦中追求正义首先就是要遵守和维护法律。在苏格拉底看来,遵守法律能够使人们团结,使城邦强大。法律规定了人们彼此之间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坚持正义原则,就不能随意违背法律。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坚持遵守城邦的法律而接受死刑,拒绝了朋友们帮助他逃走的建议。
观点二:正义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和谐幸福的行为
正义是人间正气的凝聚,没有正义,世间将一片黑暗,是正义给了我们战胜邪恶的力量,所以社会需要正义,也呼唤正义。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理”,人要坚守“正义”,就是主张人要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这样,人才能“活得体面、正派”,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更应该维护正义,歌颂正义,发扬正义。正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倡导正义的实质就是倡导真善美;邪恶有时会占上风,但正义必将胜利。社会治安要稳定,必须在社会中营造疾恶如仇的正义风气。
探究5、再次诵读课文,体会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明确:
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
先提出问题:你是不是也承认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然后分析逃跑或越狱是不是正当根据我们深信的道理,我们花钱得到释放或者逃跑,是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哪怕是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也是不正当的。最后说不正当(即不体面、不正派)便不是活得好,而活得不好,还不如不活,从而证明了其坚守道义而不越狱的正确性。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论辩艺术。
②逻辑层次感强。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作者先让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和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们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以下是具体探讨格黎东所提出 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否合乎“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行贿得以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派即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话,使格黎东心
服口服。
五、主题归纳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理念,都是人应当遵从的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
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坏报坏,以不正当报不正当,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六、作业:小组辩论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 为什么 可以根据不同观点组成两个小组展开辩论。
【示例】
正方:我们赞赏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一个人能够坚守他自认为的做人的底线,是可敬的;不管在别人看来他所坚守的底线是不是正确。因为相对于那些做人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人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确实难能可贵。试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人有几许 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要求苏格拉底,甚至反对苏格拉底“殉道”,这本身就是荒谬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苏格拉底的立场,想他之所想,虑他之所虑。如此,便不难领会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尊重他的选择也许就是必然的了。
反方:我们认为,苏格拉底欣然接受雅典法庭对他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是不值得人们赞赏的。这里的关键是,雅典法庭对苏格拉底的判决是非正义的。从苏格拉底的辩解来看,他确认这一点。既如此,按照苏格拉底的原则—人应当坚持正义,他就应该坚持他的“正义”,不屈不挠,誓与敌人斗争到底,永不妥协。这种做法,才是维护正义的举动。而屈服,是向“非正义”低头,恰是非正义的表现。苏格拉底从自身的原则出发,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似乎是舍生取义的“大义”之举,殊不知,他没有看到雅典法庭的“不义”,不懂得对抗“不义”,慷慨赴死,死得无意义无价值,死不得其所,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