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1 14: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
导 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学习《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素养目标】
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3.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目 录
1、知人论事
1、知人论世
3、品读探究
4、素材积累
2、初读感悟
知人论世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求知识。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了解作者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苏格拉底的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
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
出场。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
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作为雅典的公民,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自己在众位弟子面前饮鸩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
格控制,教师应由国
家聘请,教什么内容
应由国家审查。他提
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
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
为主。
苏格拉底和他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产婆术”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 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美德 什么是勇气 什么是真理 等等。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
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作为雅典的巨富,他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题目解说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文体知识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初读感悟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我”一向坚持正道
第二部分: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理本身。
第三部分: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明坚守道义不越狱是正当的。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结构上: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读下面这段话“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 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 我希望和你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分析文段中两个问句的作用。
以上两个问句和“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是苏格拉底诘问的开始,“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就是要理清道理从而达到说服格黎东的目的。
第一个问句是设问句,问答之间语气委婉温和;第二个问句是选择问句,具有辩证性;“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具有一种列言导思考的意味。
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哲人,并没有盛气凌人,而是循循善诱并一步步将对话和格黎东的思考引向深处。
品读探 究
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
接着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
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开始并没有否定格黎东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基础,拋出“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将格黎东的思路引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品读探究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答题思路
可从课文标题以及课文中苏格拉底谈话时涉及的一些关键名词入手理解他的“坚持”;另外,还可以从他在谈话过程中对身体与灵魂的对比角度展开思考。
品读探究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坚持的是正义
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他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亮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围绕这一立场,他层层铺垫,步步引导,最终在他对“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坚持中结束对话,足可见他对“正义”的坚持。
品读探究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
他向格黎东提问:“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回答:“不能。”这说明苏格拉底对身体、生命的珍重。但接下来,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 ”的问题。
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所以才会为了灵魂中对正义的坚持,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苏格拉底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请结合课文所涉及事件的背景简要分析。
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苏格拉底唯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执行判决,接受死刑。
他要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如果接受格黎东等人的建议逃跑,免于死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苏格拉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至于世人看重的生与死,则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作为名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作为形容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现代汉语词典》)请结合苏格拉底的选择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正义”
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
面对不义的城邦,苏格拉底始终坚持正义原则,追求正义。法律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协议,苏格拉底认为,在城邦中,法律就是最广泛的正义。
尽管现实城邦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在城邦中追求正义首先就是要遵守和维护法律。在苏格拉底看来,遵守法律能够使人们团结,使城邦强大。法律规定了人们彼此之间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坚持正义原则,就不能随意违背法律。
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坚持遵守城邦的法律而接受死刑,拒绝了朋友们帮助他逃走的建议。
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作为名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作为形容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现代汉语词典》)请结合苏格拉底的选择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正义”
正义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和谐幸福的行为
正义是人间正气的凝聚,没有正义,世间将一片黑暗,是正义给了我们战胜邪恶的力量,所以社会需要正义,也呼唤正义。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理”,人要坚守“正义”,就是主张人要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这样,人才能“活得体面、正派”,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更应该维护正义,歌颂正义,发扬正义。
正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倡导正义的实质就是倡导真善美;邪恶有时会占上风,但正义必将胜利。社会治安要稳定,必须在社会中营造疾恶如仇的正义风气。
再次诵读课文,体会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
先提出问题:你是不是也承认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然后分析逃跑或越狱是不是正当根据我们深信的道理,我们花钱得到释放或者逃跑,是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哪怕是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也是不正当的。
最后说不正当(即不体面、不正派)便不是活得好,而活得不好,还不如不活,从而证明了其坚守道义而不越狱的正确性。
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论辩艺术。
再次诵读课文,体会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②逻辑层次感强。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和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们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
以下是具体探讨格黎东所提出 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否合乎“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行贿得以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派即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话,使格黎东心服口服。
主题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理念,都是人应当遵从的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
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坏报坏,以不正当报不正当,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素材1】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 ”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
请写出素材适用角度:
“坚持”“毅力”“品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等。
【运用示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他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他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还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苏格拉底考验他的学生,让他们每天甩胳膊三百次,能将这简单而容易的动作坚持一年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将简单的动作坚持下来,需要的是一种忍受枯燥与寂寞的品质谁拥有了这种品质,谁就会最终走向成功。
【素材2】
垃圾分类—现代生活新时尚从2019年7月1日零点开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制分类的时代。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上海实行全流分类管理。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罚。其中,个人最高会被罚款200元;运输企业“混装混运”为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万元;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业未落实分类处理且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的将被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按照总体布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强制分类。
适用角度:
“习惯”“文明”“知行合一”
“刚性和温度”等
【运用示例】
都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当一种习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举动时,才能在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而为。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相对简单,但要改变一群人的习惯,则绝非易事。一个群体,个体在思想观念、文明素养认知方式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很难达到统一。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个臻于完善的过程。比如自2019年开始实行的垃圾分类,一开始一些个人和单位由于原有的观念或习惯而对分类标准执行不到位,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处罚措施,目的就是让垃圾分类成为自发和自觉的行为。可见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规范和完善,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靠自发和自觉。
作业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 为什么 可以根据不同观点组成两个小组展开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