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模拟试卷
(二)中国近代史
1.学者茅海建指出:“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把中国拖入世界”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护国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A
2.从《南京条约》开始,西方列强“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被动接受近代外交条约体制
B.中西方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完全以条约的形式确立殖民秩序
A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的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 《西伯利东偏纪要》 《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地理学研究兴起
C.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C
4.李大钊曾说:“他们(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 )
A.缺乏坚决斗争的意志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C.没有对外作战的经验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5.洋务运动30年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重视海防建设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使国家走向富强
C
6.学者陈旭麓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80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
A.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D
7.“这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 )
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C
8.184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 )
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B.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
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D
9.“长逾150年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的转型史。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但是那时的光绪爷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结果可想而知。”以上材料旨在( )
A.肯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B.赞扬维新派变法图强的精神
C.分析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D.肯定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决心
C
10.《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
A.划分势力范围 B.增设通商口岸
C.废除科举制度 D.进行心理征服
D
11.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
A.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B
12.“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武昌起义的胜利
C.五四运动的发展 D.“一五”计划的开展
B
13.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A
14.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这表明当时( )
A.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B.民主共和观念影响扩大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D.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B
15.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
A.辛亥革命没有成功,仍要继续革命
B.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C.三民主义实践艰难,任重道远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势在必行
B
16.胡适曾被《美国展望》杂志推举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名人之一,理由是“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
A.创办《青年杂志》 B.主张使用白话文
C.发表《狂人日记》 D.宣传马克思主义
B
17.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近代化探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戊戌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A
18.据不完全统计,《新青年》在1919—1921年间设置的“社会调查”“人口问题”“工读互助团问题”“劳动问题”等专栏和专号上,发表了140多篇政论报道和通信。如下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工问题关注度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是( )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野 长沙劳动状况
李少穆 皖豫鄂浙冶铁工人状况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莫如 南京劳动状况 李幽影 北京劳动状况
高君宇 山西劳动状况 记者 香港罢工纪略
A.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B.中国共产党重视工人权益
C.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D.劳工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
C
19.“扶清灭洋”“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这些口号和主张共同说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
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 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
A
20.蔡元培在孙中山先生离世后写下挽联纪念,其中一句为“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未竟之功”是指( )
A.推翻清朝统治,打倒帝国主义
B.推翻北洋政府,打倒帝国主义
C.推翻南京政府,打倒帝国主义
D.推翻广州国民政府,打倒帝国主义
B
21.“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D
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图所示的四位历史人物都参与了(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C
23.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这充分说明( )
A.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才能赢得和平
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D
24.以下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D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25.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华北全境解放 D.国民党政权覆亡
B
26.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所在地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变迁顺序是( )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B.北京→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
C.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京
D.北京→上海→延安→西柏坡→瑞金
A
27.下图为张謇大事年表(节选),最能直接证明( )
A.近代中国工业体系不健全 B.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 D.资产阶级实践实业救国理念
D
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在通州筹办大生纱厂。
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任江苏省铁路公司协理,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13年出任民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
1915年辞去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职务,回乡致力地方建设。
1919年创办通遂火柴厂,任运河督办,创建更俗剧场、伶工学社。
28.下表是1916—1919年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纱厂盈利变化情况。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提供良机的是( )
C
年份 1916 1917 1918 1919
利润(万元) 2 12 22 104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29.“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B
30.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下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A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推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D.宣传三民主义的主张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国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史。中华民族日渐觉醒,逐渐凝聚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所指的战争是哪一次战争?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5分)
鸦片战争。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根本目的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失败的原因:英国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军事武器先进,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5分)
材料二: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败仗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帝国主义是怎样加紧对中国进行扩张的?(4分)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紧扩张: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4分)
材料三: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结果……他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5分)
军事上的表现: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组织百团大战等;战略上相互配合。
基本条件:①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②民族团结和民族抗争。③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分)
32.(12分)讴歌青春力量,礼赞青春人物。某校九年级在五四青年节开展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图片展
(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回答图一学生们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说明图二画作“启航”的寓意。(4分)
图1:“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图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4分)
活动二:歌咏赛
(2)由《国民革命歌》歌词指出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什么?(2分)
重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2分)
活动三:故事会
故事一:真正的少年英雄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宣告成立。全师由1万多名青年组成,党团员占70%以上,战士平均年龄18岁左右,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全师指战员宣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扛枪战斗在第一线时,这些少年义无反顾,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故事二: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
董存瑞(1929—1948),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参加隆化战斗,身为爆破组长的他率领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在冲锋时遇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3)故事一中少共师孩子们心中怀着怎样的信念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根据故事二说出董存瑞军旅生涯经历的两个历史时期。作为革命英雄,他们具有怎样共同的优秀品质?(4分)
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不怕牺牲,为理想而奋斗到底,爱国主义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
(4)通过以上活动,请你写下对青春的寄语。(2分)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到底;少年强则国强等。(2分)
33.(14分)严格意义上的留学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出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近代官派留学由此开端。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主要情况统计表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光
绪年间 留日 甲午战争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杰出代表有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陈独秀等
民国初
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 971人(“庚款留学”),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
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 1 600 人。杰出代表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
留苏 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杰出代表有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公费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底,短短34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涉及欧美等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已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一,请以世纪+年代的表达方式,简述近代中国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的时间。这批幼童留学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形成高潮的背景。请任选一个高潮时期,概括留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作出的贡献。(6分)
背景:受到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客观形势影响;国内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高涨;改革维新人物纷纷提出要向日本学习;各省相继制定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计划。(2分)
贡献:清末光绪年间的留学高潮时期,留学生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前后新中国留学情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变化:改革开放前主要是“留苏热”,改革开放后留学国家涉及欧美等103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正确领导;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4分)
(4)留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你还可以展开哪些历史学习主题的研究?(2分)
如服饰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变化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