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练习 高一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目的或结论
A 将少量片放入溶液中 证明的金属性比强
B 将点燃的镁条置于盛有集气瓶中,瓶内壁有黑色固体生成 镁的还原性比碳强
C 向溶液(含少量杂质),加入适量氯水,再加萃取分液 除去溶液中的
D 向溶液中加入5滴同浓度的溶液,再加入几滴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与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2.对水样中影响M分解速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在相同温度下,M的物质的量浓度c(M)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样pH越大,M的分解速率越快
B.水样中添加Cu2+,不能加快M的分解速率
C.由①、③得,反应物浓度越大,M的分解速率越快
D.在0~20min内,②中M的分解速率为0.15mol·L-1·min-1
3.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不变,降低NH3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的速率
B.使用催化剂可使H2的转化率达到100%
C.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增大正反应的速率,逆反应速率减小
D.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4.和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它们在催化转化器中能反应生成氮气和,对此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变压强不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B.使用催化剂能同时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
C.缩小体积能增大反应速率
D.升高温度能增大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
5.一定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395mol/L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D.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的溶液冲洗
B.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用小刀切取一块绿豆大的钠直接放入水中,剩余钠放回试剂瓶
C.铜与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然后向试管中加水,观察溶液呈蓝色
D.比较不同条件下与反应的快慢,可通过测定收集等体积需要的时间来实现
7.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A.增大压强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C.提高反应物浓度 D.降低温度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B.向食品中加入抗氧化剂,目的是降低氧气浓度,减缓食物氧化变质
C.增大的质量可加快其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
D.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也可改变该反应的能量变化
9.“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关于如图所示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时,①中上部汇集了固体
B.加热时,②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
C.加热时,③中溶液红色褪去,冷却后溶液变红
D.三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10.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N2 + 3H22NH3 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N2、H2、NH3在容器中共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D.v正(N2)=2v逆(NH3)
二、填空题
11.某学习小组,用稀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浓度为1.00mol·L﹣1、2.00mol·L﹣1,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K、308K,每次实验HNO3的用量为25.00mL、大理石用量为10.00g。
实验设计如表:
编号 T/K 大理石规格 HNO3浓度
① 298 粗颗粒 2.00 mol·L﹣1
② 298 粗颗粒 1.00 mol·L﹣1
③ 308 粗颗粒 2.00 mol·L﹣1
④ 298 细颗粒 2.00 mol·L﹣1
将相应的实验目的填入下列空格中:
(1)实验①和②探究_______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③探究_______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3)实验①和④探究_____________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12.回答下列问题
(1)在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X和Y的混合气体通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X和Y两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物或生成物用符号X、Y表示):_______。
②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_______。
(2)如下图所示是可逆反应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t1时,只有正方向反应在进行
B.t2时,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C.,反应不再进行
D.,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3)t℃时,将和通入体积为2L的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反应物还剩余。从反应开始到化学平衡,生成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平衡时的转化率为_______。若将物质的量之比为的和混合气体通入一个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体积减少了20%。的转化率为_______。
13.Ⅰ.煤炭中的硫以的形式存在,在有水和空气及脱硫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
③;
④。
已知:中的硫元素为-1价。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将上述②的离子方程式配平并补充完整________。
(2)反应③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
(3)观察上述反应,硫元素最终转化为_______从煤炭中分离出来。
(4)硫铁矿是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原料。硫铁矿氧化培烧的化学反应为、。若完全反应耗用氧气2934.4L(标准状况),则反应产物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Ⅱ.高炉炼铁是冶炼铁的主要方法。
(5)高炉炼铁的尾气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气体。为减少污染,分离并回收气体,工业上用碱性工业废渣吸收气体,脱硫效率、尾气中的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数据分析,脱硫合适的温度是_______℃;选择合适的质量浓度,经测定40min内共处理废气,则40min内平均脱硫速率为_______。
Ⅲ.完成下列问题
(6)工业上用黄铜矿()冶炼铜,副产品中也有,治炼铜的化学反应为。当中Fe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当生成0.8mol铜时,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_______。
14.I.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1)从反应开始到10s时,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___________,Y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II.KI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有以下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温度/℃ 30 40 50 60 70
显色时间/s 160 80 40 20 10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
(3)实验试剂除了1mol·L-1KI溶液、0.1mol·L-1H2SO4溶液外,还需要的试剂是__;
(4)上述实验操作中除了需要(3)的条件外,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温度 B.试剂的浓度
C.试剂的用量(体积) D.试剂添加的顺序
15.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1)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
②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i.CH4(g)+H2O(g)=CO(g)+3H2(g) ΔH1
ii.CO(g)+H2O(g)=CO2(g)+H2(g) ΔH2
iii.CH4(g)=C(s)+2H2(g) ΔH3
……
iii为积炭反应,利用ΔH1和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__________反应的ΔH。
③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n(CH4)=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促进CH4转化 b.促进CO转化为CO2 c.减少积炭生成
④用CaO可以去除CO2。H2体积分数和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从t1时开始,H2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单位时间CaO消耗率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CaO消耗率约为35%,但已失效,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6.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求:
(1)前5min内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B)=_______mol/(L·min);
(2)5min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_______。
四、实验题
17.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 CO初始浓度/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Ⅰ 280 82
Ⅱ 280 b 124
Ⅲ 350 a 82
(1)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为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是实验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3)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___________(填“甲”或“乙”)。
五、判断题
18.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__)
19.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该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__)
20.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
21.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_______)
22.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越大,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越快。(_______)
六、有机推断题
23.有机物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g L-1。以A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的路线如图所示。已知D的分子式为C2H4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试管甲中上层为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①实验开始前试管甲中的试剂为__,导管不能插入试管甲溶液中的原因是___。
②用1molB和1molD充分反应,理论上不能生成1mol乙酸乙酯,原因是__。
七、原理综合题
24.(1)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向废水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利用次氯酸氧化氨或铵盐:
①(aq)+4HClO(aq)===(aq)+6H+(aq)+4Cl-(aq)+H2O(l) ΔH1=a kJ·mol-1
②(aq)+HClO(aq)===NH2Cl(aq)+H+(aq)+H2O(l) ΔH2=b kJ·mol-1
③2NH2Cl(aq)+HClO(aq)===N2(g)+H2O(l)+3H+(aq)+3Cl-(aq) ΔH3=c kJ·mol-1
则反应④(aq)+3HClO(aq)===N2(g)+3H2O(l)+5H+(aq)+3Cl-(aq)的ΔH=____ kJ·mol-1。
(2)一定温度T下,在体积为2.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起始时物质的量CO(g)为0.2mol,H2(g)为0.4mol,3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CH3OH(g)物质的量为0.18mol。平衡时CO的浓度为____mol·L-1,3 min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mol·L-1·min-1。
(3)利用H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烯:6H2+2CO2CH2===CH2+4H2O。已知:4.4 g CO2与H2完全转化为CH2==CH2和H2O(g)共放出6.39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
(4)已知CO(g)的燃烧热 H=-280.0 kJ·mol-1,水的比热容为4.2 kJ/(kg·℃),在101 kPa下要将5.0 kg 20.0 ℃的冷水烧开,需要CO气体燃料_____mol。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B
7.D
8.B
9.A
10.C
11. 浓度 温度 固体颗粒大小
12.(1) bd
(2)BD
(3) 20% 80%
13.(1)4Fe2++O2+4H+4Fe3++2H2O
(2)FeS2
(3)硫酸盐和硫酸
(4)2:9
(5) 30 725
(6) Cu、O 10NA
14. 0.079mol·L-1·s-1 0.395mol·L-1 79.0% X(g)+Y(g)2Z(g) 4H++4I-+O2=2I2+2H2O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淀粉溶液 CD
15. CH4+2H2O4H2+CO2 C(s)+2H2O(g)= CO2(g)+2H2(g)或C(s)+ CO2(g)=2CO(g) a b c 降低 CaO+ CO2= CaCO3,CaCO3覆盖在CaO表面,减少了CO2与CaO的接触面积
16.(1)0.05
(2)50%
17.(1)
(2)Ⅰ和Ⅲ
(3)乙
18.错误
19.正确
20.正确
21.错误
22.错误
23. CH2=CH2 羧基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2CH3CH2OH+O22CH3CHO+2H2O 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 饱和Na2CO3溶液 插入会引起倒吸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完全转化
24. 2b+c 0.01 0.06 6H2(g)+2CO2(g)CH2==CH2(g)+4H2O(g) ΔH=-127.8 kJ·mol-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