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4.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运用一定的顺序记叙和多种描写方式。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难点
1.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2.欣赏课件中展示的天都峰的图片和视频。
(二)、新课教学
(1)爬山前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初见天都峰,“我”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词句。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想的?
——作者产生了不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3-5自然段中我与老爷爷的对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互相敬佩和惊讶,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爬山中
1.请同学们齐读第6.7自然段,圈出动作的词语,边读边想象我攀登天都峰的姿态?感受登顶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爬、攀着、手脚并用等动词表达出了我登山艰难但勇往直前、奋力攀登的样子。
2.“终于”表达出来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出我爬上天都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爬山后
1.请各小组分角色朗读第8.9自然段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思考并讨论你从他们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他们在互相致谢。
2.思考我们是依靠什么爬上天都峰的?理解什么是汲取力量?
——我和老爷爷虽然不认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努力,登上峰顶。既依靠个人的努力,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3.理解“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意思。
(三)、思维扩展
1.思考文中的“我”在登山前后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讨论、交流。
——爬山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产生了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与老爷爷对话后,我受到了鼓舞,充满信心,不再犹豫。
“我”战胜了困难,爬山天都峰后很激动、兴奋。
3.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天都峰的整个过程写清楚的?
——(1)爬山前,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来天都峰既高又陡;用了心理描写,写出来“我”的畏惧和犹豫;遇到老爷爷,我俩相互鼓励,通过语言描写表达清楚。
(2)爬山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爬、手脚并用等动词表现出我登山时的姿态和艰难,从而表达出“我”不畏艰难,奋勇攀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3)爬山后,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即语言描写,描写了我和老爷爷相互致谢的场景。
(四)课堂小结
1.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一件事情,可以让事情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可以运用多种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方式来写清楚一件事。
3.面对如此险峻的高山,一老一小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爬上了峰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在困难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五、板书设计
爬山前:站在山脚——发颤 一会儿……
爬 一会儿……
天 爬山中:奋力向上 手脚并用 互相鼓励
都 终于 战胜困难
峰 爬山后:互相致谢
六、教学反思
挖掘课文空白,发散思维。课文往往会留着一些空白,教师假设擅长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巧妙地设计问题,给学生创造“填补”空白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思维水平也将得到训练。《爬天都峰》中的“我”心理活动变化是一个空白点。于是,我设计了“爬山前后我的心理变化”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组织语言、回答以下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