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我们问“什么是三国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事,还是《三国志》这部史书告诉你的事?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问的是:《三国志演义》给我们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传达什么样的感受呢?任何历史文学所传达的都是历史的感受而不是历史的事实。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明中期状元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历史感受:第一,不管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太阳还是太阳,但是曾经有过的历史,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故事不是一个人在讲,“白发渔樵江渚上”,是许多人反复地讲述,而且不止白发人,青发人也讲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如果对当下毫无意义的话,历史就不会存在。所以,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
(摘编自郭英德《<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前期已经试运行3个多月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据介绍,3个多月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博总阅读数超过2亿次,转发总数达到18万次,获赞达到30万次,总粉丝量已达34万。同时,微信公众号阅读总量累计已超亿次,全网讨论总量超千万条。多篇原创作品《孙元良缘何引争议》、《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单图、《清末失地与不平等条约一览》视频等,针对一系列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进行在线辟谣,对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进行有力回击,切实引导网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效激发起了广大网民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与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信息化传播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传播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提供了充足的平台保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
(摘编自李澍《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有删改)
材料三: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
(摘编自谢茂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
B.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C.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
D.周代之鼎上的文字铭记祖先之德业,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
【答案】B
【解析】
A项,“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是错误的。由原文“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可知,《三国志》等史书也是经作者虚构的,也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C项,“‘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是错误的。由原文“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题干说法过于夸大“二十四史”的作用。D项,“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是错误的。由原文“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可知,前后两句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最终都不会重现。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
B.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
C.对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和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等,中国历史研究院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和反击。
D.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合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案】D
【解析】
“合力打造”“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表述都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可知,题干将未然说成已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B.“大家都觉得遥古之世,是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其对于遥古的情形并不清楚。这便是崇古主义的由来。”
C.“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D.“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一的论点是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而C选项也说的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4.材料二中引用杨慎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是为了阐明两个观点:①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虽然不会重现,但是他们努力奋斗的人生名垂青史;②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后人传颂,其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对当下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指导意义;③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
5.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观点一:不合理。①历史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建构起来的文学作品,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②历史小说需要依托小说体裁本身固有的特点塑造人物,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不只是历史的真实。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历史小说反映的历史,是作家建构的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更好地指导当下积极的生活,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性;②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也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评价和指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鞋匠那会儿正好口渴,看到这几个字就笑了,好像那是一桶清凉的水。他犹豫了一下就没有扔,把纸片放到面前的百宝箱里。当时没有多想,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可是第二天上工时又看见了它,也是脑子闲着无聊,就一边修鞋,一边打量那张小纸片。总之在后来的日子里,鞋匠没事就琢磨这张小纸片,它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发现这张小小的纸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永远不能破解的谜。
小纸片伴随着他在巷口修鞋,伴随着他深夜回家,伴随着他入梦。鞋匠成了一个想象的大师。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这个念头日复一日地强烈。
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当然不是为了修鞋子,市长的鞋子几乎都是新的,他不能穿一双破鞋或修过的鞋子接待外宾、出席会议,那会有损于这个城市的形象。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市长似乎更喜欢这种平民的生活方式。开会或者宴请,前呼后拥,官话套话客气话,累人。坐在老鞋匠这里,淹没在黄昏朦胧的街灯里,和老鞋匠聊一些鸡毛蒜皮,是一种享受。但市长时常会走神,有时突然就不说话了,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对街的楼房或广告牌,久久不语。
市长的家也在这条巷子里。他本来早就可以搬出去的,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搬,仍然住在他家的几间老房子里。市长对这条巷子肯定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候市长家里很穷,小时候都是穿哥哥们穿过的衣服鞋子。那些鞋子都是经鞋匠修补过的,他记得那上头的每一块补丁,小时候的市长就接着穿。当然,他得为他改一改,市长的脚还太小。
市长当然也知道他的这个心愿,知道他要去寻找一个叫“三口井一号”的地方,但市长从来没有问过,就像不知道一样。可有时他会对着低头补鞋的老鞋匠久久打量,似乎要破解这个老人。一个人要懂得另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市长才真正体会到,其实一个人要真正弄懂自己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他出事以后才慢慢明白的。在副市长、市长的位子上,他曾顶住了几百次行贿。他曾以为他有足够的定力,可以顶住任何诱惑,可以做一个好市长。但在某一天夜晚,他却接受了不该接受的十万块钱。
老鞋匠差不多是这座城市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听说后仍然每天补他的鞋,一句话也不说,只埋头补鞋。那几天几夜,他几乎没有休息。面前堆放的那些鞋子,终于让他补完了。
老鞋匠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三口井一号”去了。
他不打算再补鞋了。他已经干了一辈子。他把手推车推进了垃圾堆,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某一天在一个遥远的偏僻的山凹里,他打听到了“三口井一号”。他知道他会找到的。
但当他按门牌找到“三口井一号”时,却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发现这里是座监狱,一座很大的监狱。高墙铁网,戒备森严。
后来他回到镇里,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客栈,他觉得很累很累。客栈里已住了一些客人,也都风尘仆仆的样子,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不用问,他们都是来探监的。老鞋匠忽然心有所悟,什么也没说,住下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正好是探监的日子。老鞋匠也随着他们去了。进了大门,在值班室做登记。老鞋匠报出市长的名字,他预感到他会在这里。不知为什么,自从看到这座监狱,他就预感到这里有玄机。果然值班人查了查,说有这个人,你是他什么人?老鞋匠说是他街坊。那人很和气,说你要见他吗?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值班人员目送他走出监狱大门,有些不懂。
老鞋匠回到镇里,仍住那家小客栈。
他在心里想,看来还得重操旧业。
从此,这个小镇子上有了一个鞋匠。
三口井常有一些远方来探监的人。
他们的鞋子都走坏了。
(节选自《天下无贼》,有删改)
文本二:
时间·温情·传奇
阎晶明
赵本夫如此挥霍短篇小说特别要抓紧的时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这很容易和长篇小说的梗概相混杂,变成一场没有技巧的讲述。但我们又的的确确看到,赵本夫的短篇有着很强的小说性,在我看来,依靠的是当代小说最应具备也十分难得的两条要素:温情的基调和传奇的故事。
支撑这种种温情得以发散的,是赵本夫总能够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传奇性,而所有这些传奇,因为有很长的历史和人生的时间跨度,所以就不会是一种奇闻怪志的夸张,而是传奇的和平庸的人生都会遇到的经历;又因为有温暖、同情、怜悯、仗义的情感流溢,这些传奇就不会是奇异故事的渲染,而成为一场人间情怀的真诚表达。
(节选自《南方文坛》,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这里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
B.“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实际上老鞋匠并未忘记写着“三口井一号”的小纸片。
C.“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一段,交代了老鞋匠和市长之间的关系,是对情节必要的补充。
D.赵本夫的短篇具备温情基调和传奇故事,发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传奇性,文本一就是如此。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曲解文意,根据后文“总之在后来的日子里,鞋匠没事就琢磨这张小纸片,它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发现这张小小的纸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永远不能破解的谜”分析,老鞋匠原先并不知道三口井一号是监狱。故选A。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连用三个“伴随着他”形成排比,说明小纸片上的内容引发了老鞋匠强烈的好奇心。
B.“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一句强调老鞋匠一路上走的时间和距离,体现寻找“三口井一号”的艰辛。
C.文本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老鞋匠的形象,如第八段从神态、言行、心理等角度来表现老鞋匠知道市长出事后的反应。
D.文本结尾处运用留白,并未完全交代老鞋匠和市长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意蕴丰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言行、心理”错,第八段只有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也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
8.请结合文本分析老鞋匠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①有情义:老鞋匠是看着市长长大的,市长一直默默陪伴他,两人相处淡泊,但情谊深厚。
②执着:老鞋匠坚持要找到“三口井一号”,即使长途跋涉、路程艰辛。
③关心市长:老鞋匠让值班人员转告市长,他会一直等市长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形象特点的能力。
老鞋匠有情义。由“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市长似乎更喜欢这种平民的生活方式”“那时候市长家里很穷,小时候都是穿哥哥们穿过的衣服鞋子。那些鞋子都是经鞋匠修补过的”可知,老鞋匠是看着市长长大的,市长一直默默陪伴他,两人相处淡泊,但情谊深厚。
老鞋匠执着。由“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这个念头日复一日地强烈”“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某一天在一个遥远的偏僻的山凹里,他打听到了‘三口井一号’”可知,老鞋匠坚持要找到“三口井一号”,即使长途跋涉、路程艰辛。
老鞋匠关心市长。由“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老鞋匠回到镇里,仍住那家小客栈”“从此,这个小镇子上有了一个鞋匠”可知,老鞋匠让值班人员转告市长,他会一直等市长出来。
9.文本二的标题“时间·温情·传奇”,是对文本一特点的高度概括,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文本一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并未细致地去写每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详略得当,为表现人物曲折的经历和性格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②小说充满了温情:老鞋匠对市长的默默守护,市长和老鞋匠的深厚情谊,让读者感受到温情。
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具有传奇色彩:开头出现的“三口井一号”的纸条,老鞋匠对三口井一号的寻找等传奇性的巧合,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反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时间:由“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后来市长才真正体会到”“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可知,文本一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并未细致地去写每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详略得当,为表现人物曲折的经历和性格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温情:由“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坐在老鞋匠这里,淹没在黄昏朦胧的街灯里,和老鞋匠聊一些鸡毛蒜皮,是一种享受”“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可知,老鞋匠对市长的默默守护,市长和老鞋匠的深厚情谊,让读者感受到温情。
传奇:由“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老鞋匠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三口井一号’去了”“老鞋匠报出市长的名字,他预感到他会在这里。不知为什么,自从看到这座监狱,他就预感到这里有玄机”可知,开头出现的“三口井一号”的纸条,老鞋匠对三口井一号的寻找等传奇性的巧合,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反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具有传奇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家世孝廉,以儒学显。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
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悉讨破之,威著西土。
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张轨病风,口不能言,使其子茂摄州事。陇西内史晋昌张越,欲逐轨而代之,与其兄酒泉太守镇及西平太守曹祛谋,遣使诣长安告南阳王模,称轨废疾,请以秦州刺史贾龛代之。龛将受之,其兄让龛曰:“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龛乃止。镇、祛上疏,更请刺史,未报,遂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
轨欲避位归老。长史王融蹋折镇檄,排合入言曰:“晋室多故,明公抚宁西夏。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当鸣鼓诛之!”遂出戒严。会轨长子寔自京师还,乃以寔为中督护,将兵讨镇。遣镇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先往说镇,为陈利害。镇流涕曰:“人误我!”乃诣寔归罪,寔南击曹祛,走之。
朝廷得镇、祛疏,以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治中杨澹驰诣长安,割耳盘上,诉轨之被诬。南阳王模表请停瑜,武威太守张琠亦上表留轨;诏依模所表,且命诛曹祛。轨于是命寔帅步骑三万讨祛,斩之。张越奔邺,凉州乃定。
五月,诏封张轨西平郡公,轨辞不受。时州郡之使莫有至者,轨独遣使贡献,岁时不绝。四年十一月,诏加张轨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太常挚虞遗轨书,告以京师饥匮。轨遣参军杜勋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六年三月,凉州主簿马鲂说张轨:“宜命将出师。翼戴帝室。”轨从之,驰檄关中,共尊辅愍帝。且言:“今遣前锋督护宋配帅步骑二万径趋长安,西中郎将寔帅中军三万,武威太守张琠帅胡骑二万,络绎继发。”
愍帝建兴二年五月,轨寝疾,遗令文武将佐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己丑,轨薨,长史张玺等表世子寔摄父位。
(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四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B.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C.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D.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任命散骑常侍张轨担任凉州刺史。张轨因为时势多灾多难,心里有保守占据河西地区的想法,所以要求任职凉州。当时凉州境内盗贼横行,又有鲜卑人劫掠。张轨到凉州后,以宋配为主要谋士。
“阴”修饰“有”,做状语,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
“故”,连词,引出结果,用于句首,所以“故”前断句,排除选项C。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宁”“永嘉”“建兴”均为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刺史,是我国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来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县令。
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旧时“京”字单用也可以指代国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相当于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越兄弟与曹祛图谋不轨,请求让贾龛取代张轨,而贾龛的兄长认为张轨为当时名士,声名远扬,取而代之不妥。
B.长史王融主持正义,认为晋朝多变故,张轨安抚平定,张镇兄弟却肆意逞凶叛逆,应当讨伐他们,于是他采取了措施。
C.张镇一方势力的瓦解,离不开他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的劝说,在令狐亚陈说利害关系之后,张镇幡然悔悟,主动认罪。
D.张轨在凉州深得人心,治中杨澹、南阳王司马模和武威太守张琠都上奏挽留张轨,朝廷依照司马模之意诛杀曹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治中杨澹、南阳王司马模和武威太守张琠都上奏挽留张轨”错误。由原文“治中杨澹驰诣长安,割耳盘上,诉轨之被诬。南阳王模表请停瑜,武威太守张琠亦上表留轨”可知,州治中杨澹跃马奔向长安,割掉耳朵放在盘上,诉说张轨被诬陷的情况。南阳王司马模上表请求停止任命袁瑜,武威太守张琠也上奏表挽留张轨。由此可知,只有武威太守张琠上奏挽留张轨,文章没有说治中杨澹、南阳王司马模也挽留张轨。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镇流涕曰:“人误我!”乃诣寔归罪,寔南击曹祛,走之。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答案】(1)张镇流着眼泪说:“有人坑害我!”于是到张寔那里认罪受罚,张寔向南攻打曹祛,曹祛败逃。
(2)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涕”,眼泪;“乃”,于是;“诣”,到;“归罪”,认罪受罚;“走”,败逃。
(2)“经”,经过;“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当道者崖限”;“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4.张轨忠于朝廷,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分)
【答案】(1)张轨独自派遣使者进贡,每年都不中断;
张轨派参军杜勋献给朝廷五百匹马、三万匹毯布。
(3)张轨让武将出征,以辅助拥戴朝廷,尊奉辅佐秦王司马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五月,诏封张轨西平郡公,轨辞不受。时州郡之使莫有至者,轨独遣使贡献,岁时不绝”可知,五月,下诏令封张轨为西平郡公,张轨推辞而不接,当时信州郡都没有到京城的使者,只有张轨独自派遣使者进贡,每年都不中断。由此可知,张轨独自派遣使者进贡,每年都不中断;
由原文“太常挚虞遗轨书,告以京师饥匮。轨遣参军杜勋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可知,张轨马上派参军杜勋献给朝廷五百匹马、三万匹毯布。由此可知,张轨派参军杜勋献给朝廷五百匹马、三万匹毯布。
由原文“凉州主簿马鲂说张轨:‘宜命将出师。翼戴帝室。’轨从之,驰檄关中,共尊辅愍帝”可知,凉州主簿马鲂对张轨说:“应当让武将出征,以辅助拥戴朝廷。”张轨接受了这个建议,急速将檄文传布关中地区,号召共同尊奉辅佐秦王司马业。由此可知,张轨让武将出征,以辅助拥戴朝廷,尊奉辅佐秦王司马业。
参考译文: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家族世代举孝廉,以专攻儒学著名。张轨年少聪明好学,很有才能声望。
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任命散骑常侍张轨担任凉州刺史。张轨因为时势多灾多难,心里有保守占据河西地区的想法,所以要求任职凉州。当时凉州境内盗贼横行,又有鲜卑人劫掠。张轨到凉州后,以宋配为主要谋士,把这些盗贼全部讨平,在河西地区威名昭著。
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让儿子张茂代理凉州的事务。陇西内史晋昌人张越,想驱逐张轨后自己取代他的职位,与他哥哥酒泉太守张镇和西平太守曹祛商量,派使者到长安向南阳王司马模报告,说张轨因病残废,请求让秦州刺史贾龛取代他。贾龛将要接受新职,他哥哥责备贾龛说:“凉州张轨是当代名士,威名传播于西州地区,你有什么德望来代替张轨呢?”贾龛便打消了这一念头。张镇、曹祛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另行任命刺史,没有回音。于是发布檄文废除张轨的职务,让军司杜耽代理凉州的事务,又让杜耽上表朝廷请求任命张越为凉州刺史。
张轨想辞去职位告老回故乡。长史王融用脚碎踏张镇的檄文,推开门进去说:“晋朝多变故,您安抚平定西夏地区,张镇兄弟胆敢肆意逞凶叛逆,应当鸣鼓诛讨他们。”说完出去,在城中戒严。正赶上张轨的大儿子张寔从京城回来,于是就让张寔任中督护,带兵讨伐张镇。并派张镇的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先去说服张镇,向他陈说利害关系。张镇流着眼泪说:“有人坑害我!”于是到张寔那里认罪受罚,张寔向南攻打曹祛,曹祛败逃。
朝廷接到张镇、曹祛的那份奏章,就任命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州治中杨澹跃马奔向长安,割掉耳朵放在盘上,诉说张轨被诬陷的情况。南阳王司马模上表请求停止任命袁瑜,武威太守张琠也上奏表挽留张轨;朝廷下诏按照司马模所奏的办,并且诏令诛杀曹祛。张轨于是命令张寔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讨伐曹祛,把曹祛斩首。张越逃奔到邺城,凉州于是安定。
五月,下诏令封张轨为西平郡公,张轨推辞而不接,当时信州郡都没有到京城的使者,只有张轨独自派遣使者进贡,每年都不中断。四年十一月,下诏加封张轨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太常挚虞送信给张轨,告诉京师饥荒匮乏。张轨马上派参军杜勋献给朝廷五百匹马、三万匹毯布。凉州主簿马鲂对张轨说:“应当让武将出征,以辅助拥戴朝廷。”张轨接受了这个建议,急速将檄文传布关中地区,号召共同尊奉辅佐秦王司马业。并且说:“现在派遣前锋督护宋配率领二万步兵和骑兵,直接奔赴长安,西中郎将张寔带领中军三万军队,武威太守张琠率领二万胡人骑兵,陆续出发。”
愍帝建兴二年五月,张轨病危,下达遗令,文武官员一定要致力于安抚百姓,对上要心怀报国之心,对下要安定家人。己丑日,张轨去世, 长史张玺等人上表朝廷让张轨的长子张寔代理他父亲的职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夜读离骚
华岳①
楮衾封冷白凝霜②,展转无眠夜未央。
风欲送愁先卷帐,雨嫌多梦故敲窗。
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
起把离骚读幽闷,楚词还似楚江长。
【注释】①华岳,南宋爱国志士,诗人,曾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狱。后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杖死东市。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其诗豪纵。②宋时,棉花尚未普及,多用藤纸和楮纸制作纸被。“白凝霜”“雪色鲜”是常用的两种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实,漫漫长夜,纸被寒冷,诗人辗转难眠,交代诗人起身夜读的起因。
B.颔联赋予风雨情感,风起雨作,却似嫌诗人多梦,故意敲窗,欲为之送愁去。
C.颈联用典,“自惭”句悔恨自己如“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竿”般不合时宜。
D.尾联使用比喻夸张,写自己的幽闷如屈原《离骚》之幽闷,似江水长流不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自惭”句假说“自惭”,其实是抒发自己“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不能投当局者所好,“忠不必用”的愤懑,表达自己无悔选择,绝不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故选C。
16.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起把离骚读幽闷”读出的“幽闷”。(6分)
【答案】①表面写读《离骚》的“幽闷”,实则写诗人自己的“幽闷”。
②风雨交加的寒夜,诗人百感交集,思自己的不合时宜与终不愿改弦易辙;读屈原的幽闷和抱负,抒自己的无悔和坚持。
③读《离骚》之“幽闷”,欲效先贤,将自己与屈原类比:一样遭遇奸佞当朝,“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样空怀政治襟抱和复国壮志;一样忧愁幽思和怨愤;以及一样虽遭灾厄,但依然坚持理想,绝不同流合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起把离骚读幽闷”写诗人夜不能寐,起来手把《离骚》,读屈原的“幽闷”,表面写读《离骚》的“幽闷”,实则写诗人自己的“幽闷”。
屈原的幽闷是没有遇到明主,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无人能懂,“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眼睁睁看怀王被骗,楚国被灭;遭遇奸佞小人,两次被流放沅湘,“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诗人幽闷而夜不能寐,风雨送愁,诗人百感交集,手把《离骚》来抒发自己的幽闷。诗人的幽闷正如颈联所说,“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这两句均用典故,“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出自宋诗人王安石的《杂咏三首》,善于鼓瑟之人自然不能被喜欢吹竽的齐人喜欢,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不能投当局者所好,“忠不必用”的愤懑;而接舆,春秋楚隐士,佯狂不仕,诗人说自己要效仿接舆这个狂人的做法,其实是表达自己的无悔选择,绝不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诗人读《离骚》,思自己的不合时宜与终不愿改弦易辙;读屈原的幽闷和抱负,抒自己的无悔和坚持。
诗人和屈原处境一样,遭遇奸佞当朝,“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诗人和屈原一样,忧愁怨愤,心情压抑;诗人和屈原一样,空有理想和抱负,却无法实现,但依然坚持理想,绝不同流合污。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意境开阔,胸襟旷达,这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赏罚分明,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表明秦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突出其生活穷奢极侈。
【答案】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鉴”“扁”“谬”“铛”“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字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_______, 突出视觉冲击,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亟待予以规范。
规范是美的基础。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认同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对字库设计者和相关企业来说,需要强化把关意识,提升审美水平。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_______、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在取法先人、学习传统、_______之后的成果,都融汇着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放下浮躁的心态,_______练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创新。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把汉字最美的特征展示出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树一帜 煞费苦心 触类旁通 扎扎实实
B.标新立异 苦心孤诣 融会贯通 扎扎实实
C.标新立异 苦心孤诣 融会贯通 切切实实
D.独树一帜 煞费苦心 触类旁通 切切实实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多含贬意。根据“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可见,是特意要表现出不同,故选“标新立异”。
第二空,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含贬义。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此处根据“千锤百炼的结晶”可见,是褒义,故选“苦心孤诣”。
第三空,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融会贯通: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后文说“都融汇着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可知此处是说经典字体是取法先人、学习传统,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起来的结果。故选“融会贯通”。
第四空,扎扎实实:牢固,结实,也指实在,踏实。切切实实:踏踏实实,确实具体。此处修饰“练好基本功”,用“扎扎实实”更合适。故选B。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B.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抓住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C.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认同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D.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认同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抓住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并不是认同……”不合逻辑,此处和“使用规范汉字”为转折关系,应把“认同”改为“拒绝”;
二是“是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成分残缺,改为“是提升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
20.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规范书写意识,提高书写能力,学校开展“汉字规范化”活动,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请你结合材料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5字以内。(5分)
【答案】书写魅力汉字,传播民族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把握宣传标语的简洁易懂、琅琅上口以及主题突出的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汉字遭遇突出视觉的冲击,人们书写的汉字极不规范。信息时代应不断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展示汉字最美的一面。宣传标语需要把握“汉字书写”“中华文化”等关键词。
综合上述分析,语言要通顺,句式要对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压缩下面语段,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6分)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示例)创新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关系到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推动着产品、技艺、行业和经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此段共有七个句子。第一句为总领句,“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纵观此段,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因此可以将此句调整为“创新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第二、第三句是说创新对于民族、国家的意义,可压缩为“关系到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第四、第五句是从现代工业角度,强调创新对于产品、技艺的作用:第七句是从创新对行业、经济的作用角度,强调创新的价值,两者可合并,结合“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压缩为“推动着产品、技艺、行业和经济发展”,第六句是举《大国工匠》的例,不必算入必要信息。整理以上信息,组织为流畅的语句,注意不要超过60字。
22.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语义连贯,符合逻辑。(不超过20字)(3分)
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到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这些作品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不仅在于创作者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__________。他们没有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加入任何离奇、煽情、时髦的元素,更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歪曲历史、“不拘小节”、张冠李戴。正如《只此青绿》的主创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生怕将传统文化的细节弄错了,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弄丢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够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在开发利用古画IP时不迷失方向。
【答案】还在于创作者始终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此处谈作品成功的原因,对应“不仅在于创作者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的句式,此处应该是填“还在于……”。结合后文“生怕将传统文化的细节弄错了,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弄丢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够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在开发利用古画IP时不迷失方向”可知,原因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故填“还在于创作者始终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之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
只有目标“接地气”,奋斗才能显成效。
年轻人做事切忌好高骛远。
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
目标诚可贵,实际价更高
合理制定目标,成就精彩人生
远大理想诚可贵,实际目标价更高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我们问“什么是三国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事,还是《三国志》这部史书告诉你的事?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问的是:《三国志演义》给我们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传达什么样的感受呢?任何历史文学所传达的都是历史的感受而不是历史的事实。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明中期状元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历史感受:第一,不管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太阳还是太阳,但是曾经有过的历史,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故事不是一个人在讲,“白发渔樵江渚上”,是许多人反复地讲述,而且不止白发人,青发人也讲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如果对当下毫无意义的话,历史就不会存在。所以,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
(摘编自郭英德《<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前期已经试运行3个多月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据介绍,3个多月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博总阅读数超过2亿次,转发总数达到18万次,获赞达到30万次,总粉丝量已达34万。同时,微信公众号阅读总量累计已超亿次,全网讨论总量超千万条。多篇原创作品《孙元良缘何引争议》、《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单图、《清末失地与不平等条约一览》视频等,针对一系列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进行在线辟谣,对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进行有力回击,切实引导网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效激发起了广大网民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与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信息化传播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传播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提供了充足的平台保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
(摘编自李澍《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有删改)
材料三: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
(摘编自谢茂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
B.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C.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
D.周代之鼎上的文字铭记祖先之德业,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最终都不会重现。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
B.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
C.对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和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等,中国历史研究院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和反击。
D.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合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B.“大家都觉得遥古之世,是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其对于遥古的情形并不清楚。这便是崇古主义的由来。”
C.“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D.“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4.材料二中引用杨慎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鞋匠那会儿正好口渴,看到这几个字就笑了,好像那是一桶清凉的水。他犹豫了一下就没有扔,把纸片放到面前的百宝箱里。当时没有多想,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可是第二天上工时又看见了它,也是脑子闲着无聊,就一边修鞋,一边打量那张小纸片。总之在后来的日子里,鞋匠没事就琢磨这张小纸片,它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发现这张小小的纸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永远不能破解的谜。
小纸片伴随着他在巷口修鞋,伴随着他深夜回家,伴随着他入梦。鞋匠成了一个想象的大师。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这个念头日复一日地强烈。
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当然不是为了修鞋子,市长的鞋子几乎都是新的,他不能穿一双破鞋或修过的鞋子接待外宾、出席会议,那会有损于这个城市的形象。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市长似乎更喜欢这种平民的生活方式。开会或者宴请,前呼后拥,官话套话客气话,累人。坐在老鞋匠这里,淹没在黄昏朦胧的街灯里,和老鞋匠聊一些鸡毛蒜皮,是一种享受。但市长时常会走神,有时突然就不说话了,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对街的楼房或广告牌,久久不语。
市长的家也在这条巷子里。他本来早就可以搬出去的,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搬,仍然住在他家的几间老房子里。市长对这条巷子肯定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候市长家里很穷,小时候都是穿哥哥们穿过的衣服鞋子。那些鞋子都是经鞋匠修补过的,他记得那上头的每一块补丁,小时候的市长就接着穿。当然,他得为他改一改,市长的脚还太小。
市长当然也知道他的这个心愿,知道他要去寻找一个叫“三口井一号”的地方,但市长从来没有问过,就像不知道一样。可有时他会对着低头补鞋的老鞋匠久久打量,似乎要破解这个老人。一个人要懂得另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市长才真正体会到,其实一个人要真正弄懂自己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他出事以后才慢慢明白的。在副市长、市长的位子上,他曾顶住了几百次行贿。他曾以为他有足够的定力,可以顶住任何诱惑,可以做一个好市长。但在某一天夜晚,他却接受了不该接受的十万块钱。
老鞋匠差不多是这座城市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听说后仍然每天补他的鞋,一句话也不说,只埋头补鞋。那几天几夜,他几乎没有休息。面前堆放的那些鞋子,终于让他补完了。
老鞋匠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三口井一号”去了。
他不打算再补鞋了。他已经干了一辈子。他把手推车推进了垃圾堆,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某一天在一个遥远的偏僻的山凹里,他打听到了“三口井一号”。他知道他会找到的。
但当他按门牌找到“三口井一号”时,却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发现这里是座监狱,一座很大的监狱。高墙铁网,戒备森严。
后来他回到镇里,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客栈,他觉得很累很累。客栈里已住了一些客人,也都风尘仆仆的样子,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不用问,他们都是来探监的。老鞋匠忽然心有所悟,什么也没说,住下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正好是探监的日子。老鞋匠也随着他们去了。进了大门,在值班室做登记。老鞋匠报出市长的名字,他预感到他会在这里。不知为什么,自从看到这座监狱,他就预感到这里有玄机。果然值班人查了查,说有这个人,你是他什么人?老鞋匠说是他街坊。那人很和气,说你要见他吗?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值班人员目送他走出监狱大门,有些不懂。
老鞋匠回到镇里,仍住那家小客栈。
他在心里想,看来还得重操旧业。
从此,这个小镇子上有了一个鞋匠。
三口井常有一些远方来探监的人。
他们的鞋子都走坏了。
(节选自《天下无贼》,有删改)
文本二:
时间·温情·传奇
阎晶明
赵本夫如此挥霍短篇小说特别要抓紧的时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这很容易和长篇小说的梗概相混杂,变成一场没有技巧的讲述。但我们又的的确确看到,赵本夫的短篇有着很强的小说性,在我看来,依靠的是当代小说最应具备也十分难得的两条要素:温情的基调和传奇的故事。
支撑这种种温情得以发散的,是赵本夫总能够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传奇性,而所有这些传奇,因为有很长的历史和人生的时间跨度,所以就不会是一种奇闻怪志的夸张,而是传奇的和平庸的人生都会遇到的经历;又因为有温暖、同情、怜悯、仗义的情感流溢,这些传奇就不会是奇异故事的渲染,而成为一场人间情怀的真诚表达。
(节选自《南方文坛》,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这里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
B.“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实际上老鞋匠并未忘记写着“三口井一号”的小纸片。
C.“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一段,交代了老鞋匠和市长之间的关系,是对情节必要的补充。
D.赵本夫的短篇具备温情基调和传奇故事,发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传奇性,文本一就是如此。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连用三个“伴随着他”形成排比,说明小纸片上的内容引发了老鞋匠强烈的好奇心。
B.“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一句强调老鞋匠一路上走的时间和距离,体现寻找“三口井一号”的艰辛。
C.文本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老鞋匠的形象,如第八段从神态、言行、心理等角度来表现老鞋匠知道市长出事后的反应。
D.文本结尾处运用留白,并未完全交代老鞋匠和市长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意蕴丰富。
8.请结合文本分析老鞋匠的人物形象。(4分)
9.文本二的标题“时间·温情·传奇”,是对文本一特点的高度概括,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家世孝廉,以儒学显。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
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悉讨破之,威著西土。
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张轨病风,口不能言,使其子茂摄州事。陇西内史晋昌张越,欲逐轨而代之,与其兄酒泉太守镇及西平太守曹祛谋,遣使诣长安告南阳王模,称轨废疾,请以秦州刺史贾龛代之。龛将受之,其兄让龛曰:“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龛乃止。镇、祛上疏,更请刺史,未报,遂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
轨欲避位归老。长史王融蹋折镇檄,排合入言曰:“晋室多故,明公抚宁西夏。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当鸣鼓诛之!”遂出戒严。会轨长子寔自京师还,乃以寔为中督护,将兵讨镇。遣镇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先往说镇,为陈利害。镇流涕曰:“人误我!”乃诣寔归罪,寔南击曹祛,走之。
朝廷得镇、祛疏,以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治中杨澹驰诣长安,割耳盘上,诉轨之被诬。南阳王模表请停瑜,武威太守张琠亦上表留轨;诏依模所表,且命诛曹祛。轨于是命寔帅步骑三万讨祛,斩之。张越奔邺,凉州乃定。
五月,诏封张轨西平郡公,轨辞不受。时州郡之使莫有至者,轨独遣使贡献,岁时不绝。四年十一月,诏加张轨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太常挚虞遗轨书,告以京师饥匮。轨遣参军杜勋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六年三月,凉州主簿马鲂说张轨:“宜命将出师。翼戴帝室。”轨从之,驰檄关中,共尊辅愍帝。且言:“今遣前锋督护宋配帅步骑二万径趋长安,西中郎将寔帅中军三万,武威太守张琠帅胡骑二万,络绎继发。”
愍帝建兴二年五月,轨寝疾,遗令文武将佐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己丑,轨薨,长史张玺等表世子寔摄父位。
(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四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B.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C.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D.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宁”“永嘉”“建兴”均为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刺史,是我国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来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县令。
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旧时“京”字单用也可以指代国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越兄弟与曹祛图谋不轨,请求让贾龛取代张轨,而贾龛的兄长认为张轨为当时名士,声名远扬,取而代之不妥。
B.长史王融主持正义,认为晋朝多变故,张轨安抚平定,张镇兄弟却肆意逞凶叛逆,应当讨伐他们,于是他采取了措施。
C.张镇一方势力的瓦解,离不开他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的劝说,在令狐亚陈说利害关系之后,张镇幡然悔悟,主动认罪。
D.张轨在凉州深得人心,治中杨澹、南阳王司马模和武威太守张琠都上奏挽留张轨,朝廷依照司马模之意诛杀曹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镇流涕曰:“人误我!”乃诣寔归罪,寔南击曹祛,走之。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14.张轨忠于朝廷,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夜读离骚
华岳①
楮衾封冷白凝霜②,展转无眠夜未央。
风欲送愁先卷帐,雨嫌多梦故敲窗。
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
起把离骚读幽闷,楚词还似楚江长。
【注释】①华岳,南宋爱国志士,诗人,曾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狱。后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杖死东市。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其诗豪纵。②宋时,棉花尚未普及,多用藤纸和楮纸制作纸被。“白凝霜”“雪色鲜”是常用的两种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实,漫漫长夜,纸被寒冷,诗人辗转难眠,交代诗人起身夜读的起因。
B.颔联赋予风雨情感,风起雨作,却似嫌诗人多梦,故意敲窗,欲为之送愁去。
C.颈联用典,“自惭”句悔恨自己如“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竿”般不合时宜。
D.尾联使用比喻夸张,写自己的幽闷如屈原《离骚》之幽闷,似江水长流不断。
16.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起把离骚读幽闷”读出的“幽闷”。(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意境开阔,胸襟旷达,这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赏罚分明,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表明秦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突出其生活穷奢极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字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_______, 突出视觉冲击,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亟待予以规范。
规范是美的基础。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认同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对字库设计者和相关企业来说,需要强化把关意识,提升审美水平。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_______、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在取法先人、学习传统、_______之后的成果,都融汇着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放下浮躁的心态,_______练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创新。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把汉字最美的特征展示出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树一帜 煞费苦心 触类旁通 扎扎实实
B.标新立异 苦心孤诣 融会贯通 扎扎实实
C.标新立异 苦心孤诣 融会贯通 切切实实
D.独树一帜 煞费苦心 触类旁通 切切实实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B.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抓住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C.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认同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D.使用规范汉字,并不是认同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抓住审美水平的关键所在。
20.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规范书写意识,提高书写能力,学校开展“汉字规范化”活动,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请你结合材料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5字以内。(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压缩下面语段,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6分)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2.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语义连贯,符合逻辑。(不超过20字)(3分)
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到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这些作品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不仅在于创作者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__________。他们没有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加入任何离奇、煽情、时髦的元素,更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歪曲历史、“不拘小节”、张冠李戴。正如《只此青绿》的主创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生怕将传统文化的细节弄错了,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弄丢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够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在开发利用古画IP时不迷失方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