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1 17: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两幅图片是良渚文化古城建筑遗址以及出土的精美玉器。据此推知良渚文化
A.仍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B.私有制已经产生 C.奴隶制国家已经产生 D.已进入阶级社会
2.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这一做法
A.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B.打击了前朝残余势力
C.加剧了与地方矛盾 D.推动了的边疆开发
3.美国学者认为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4.春秋后期,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秦王政26年(前221年),丞相王绾上奏:“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王政34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劝谏秦始皇封子弟功臣,夹辅王室,以防止重蹈田氏代齐的历史覆辙。据此可知
A.实行分封制是大势所趋 B.秦朝速亡在于制度缺陷
C.官员的建议被始皇采纳 D.郡县制的推行面临阻力
6.汉初皇帝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而宰相的秘书处有“十三曹”,如“户曹、尉曹、兵曹、仓曹”等。由汉初皇帝和丞相的秘书机构设置可知
A.宰相位高权重 B.宰相是实际最高统治者
C.皇权依附相权 D.相权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7.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A.推崇黄老思想 B.颁布“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 D.设置西域都护
8.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B.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9.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B.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C.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D.儒学主流意识地位的动摇
10.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1.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3.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来解决纷争,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结束南宋与金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庆历和议 D.长庆会盟
14.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官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B.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C.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D.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15.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
A.契丹——“四等人制” B.西夏——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蒙古——八旗制度
16.目前,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云闪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盛行,有人甚至预计纸币将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商朝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
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②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③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④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⑤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请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
此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4分)
资料来源于:(www..com/),未经允许,谢绝转
湘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A A D A B D B A C B A
题号 14 15 16
答案 A C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5分).(1)原因: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历代的持续开发;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劳动(或民族融合);南方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北方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8分)
(2)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科举的发展,文化重心随之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南方人口对于土地的过渡索取,垦殖等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奠定了当今中国经济格局的基础。(7分)
18(15分).(1)(8分)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1分)
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3分)
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4分)
(7分)
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任答两点3分)
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4分)
19(12分).示例
特征一: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2 分)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一般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表现方式有: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传统,推行儒学教育;抛弃“胡汉分治”的体制,缓和民族矛盾;重用汉族俊杰,特别是高门士族的代表人物,取得汉族民众的认可和臣服;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10分)
特征二: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2分)
说明: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10分)
20(10分).(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
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任答两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