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1 19:4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文言《爱莲说》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文学常识积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品读学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说”“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二)把握文章内容
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3.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为竖立;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之:a.助词,的,例:水陆草木之花;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a.值得,例:可爱者甚蕃
b.可以,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a.形容词作动词(词类活用),远播,例:香远益清
b.副词,远远地,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 横生枝蔓,旁生根茎
(4)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洗 香远益清:更加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4.重难点突破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陶渊明归隐求真的态度和世人追求富贵的世风衬托出“我”独爱莲的与众不同的情操,为后文写莲“出淤泥而不染”做铺垫。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 ,决不 的生活态度。但又有所不同:
陶渊明面对世俗的黑暗,选择的是隐居,逃避,是消极的表现。
周敦颐是积极面对,坚守初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自己的力量造福百姓,坚持正义,勇于社会担当,是积极的表现。
(3)作者认为莲有什么可爱之处呢?为什么说莲是“花中君子”?
①生长环境方面:她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②体态香气方面:她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她有“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风度方面:她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雅致、清高。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作者爱莲花,其实是爱君子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4)作者笔下的菊和牡丹有何深层内涵呢?他们分别对莲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菊花开在深秋时节,不与百花争春,不畏严寒,具有傲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作者认为莲近似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作者用菊正面衬托莲不同流合污,高洁独立的形象。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真正追求隐逸,不贪慕富贵,洁身自好的人少
作者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与它本来妖艳美丽的外在十分切合,牡丹雍容华贵,被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都喜爱牡丹,表明了当时世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这种世风和人生态度是作者不提倡的。因此,作者用牡丹反衬莲的君子形象,表明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莲的赞美和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5.主旨总结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刻画出莲花高洁的形象和品格,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喜爱莲花的思想感情,同时说明了作者对莲花的看法:君子应该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和君子应有庄重,质朴,不炫耀的品质。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巩固练习】
一、夯基达标
1.给下面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可爱者甚蕃 (  ) 出淤泥而不染 (  ) 濯清涟而不妖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花之隐逸者也 (  ) 陶后鲜有闻 (  )
  2.下列各组语句后的括号里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可爱者甚蕃( 多 ) 晋陶渊明独爱菊( 仅,只 )
 B.濯清涟而不妖(这里指清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C.香远益清( 好 ) 陶后鲜有闻( 听说 )
 D.亭亭净植( 竖立 ) 宜乎众矣( 当然,应该 )
3.下列各句的朗读停顿标示有误的一项是( )。
A.自 / 李唐来,世人 / 甚爱牡丹。 B.香远 / 益清,亭亭 / 净植。
C.予谓 / 菊,花 / 之隐逸 / 者也。 D.牡丹 / 之爱,宜乎 / 众矣。
二、课内精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 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
D. 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
3.对《爱莲说》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 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fán yū zhuó xiè yì xiǎn  2.C  3.C 
二、1.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②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2.D ( A主谓之间/代词 B表转折/表顺接 C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 D少)
3.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对花之君子—莲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故D项错误。)
4.(1)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得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2)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与一种人接触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中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接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