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诗人写给美人的诗句,今天用来形容“国风”的流行恰如其分。前有春节期间《唐宫夜宴》火爆,后有《典籍里的中国》热播,现在,一部名为《司藤》的电视剧里,女演员的各种传统造型引来模仿热潮……从舞蹈妆容到诗词典籍,再到服饰造型,这个春天,国风劲吹。
国风,本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如今,它被用作“中国风格”的简称,国风音乐、国风服饰、国风综艺……近年的流行文化中,国风已成潮流。这一轮热潮的拥趸以年轻人为主,网络是他们的大本营。国风文化沉淀的美,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借助数字化、影视化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时间仿佛倒流。于是,数百年、数千年前沉睡的文物复活,文明的盛景得以再现,心灵深处文化记忆复苏。
这些无疑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直观的“美”的感受之下,是青年人文化自觉的不断增强。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认同上。曾经的欧风美雨没有将文化记忆涤荡殆尽,如今的复苏便是理所当然。一定程度上,国风因青年而兴,青年因国风而幸。爱好国风的年轻人不曾遭遇那个“文化迷茫”年代,不必为心灵的出路而失落徘徊。在万物向上的今天,文化的自信也一派勃发。
(摘编自邓崎凡《春风十里不如国风流行》)
材料二: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追求古风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材料三:
传统文化是时尚发展的重要给养。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在从事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当前,置身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当代国际环境,中国代设计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现代设计创意理念的源泉。
这就要求当代艺术设计者,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其内在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真谛,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设计风尚,做到既立足传统和时代,又放眼世界和未来,从而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对汉服等传统服饰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喜爱,已促使新的古风时尚形成并走向大众化。
B.国风舞蹈妆容、诗词典籍的流行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自觉、自信,说明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C.古风时尚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必须靠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网络文学等引领,不意味着要复古。
D.材料三指出,“中国风”时尚只要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创意理念的源泉,就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只会导致古风作品随意、粗糙、无内涵,甚至“辣眼睛”。
B.无论是古代礼乐文化,还是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形式因素,可成为古风创意的资源。
C.借助数字化、影视化等新技术、新手段,国风文化的美得以穿越时空、重新展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D.古风爱好者对创新尺度理解不一,取向不同,但无论是尊重传统形制还是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都不宜推向极端。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穿汉服外出是件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做到的事,这需要面对家人和旁人好奇不解的目光。
B.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C.研究汉服,可以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可以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设计者选择几种汉服元素,运用当代便捷、简约的剪裁方法,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装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假如你是一名古风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你在创作时会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出关(节选)①
鲁迅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税收精义》曾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现在卫生是顶要紧的②。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到了关上,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如大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
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却下了一副担子。“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您看看您自己就是:现在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
“倘使他的话是对的,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书记说。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关尹喜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和饽饽等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注】①这篇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是孔子两次问学于老子,第二次后老子便决定出关。鲁迅在《(出关)的“关”》中说道:“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见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好一无所为,因为一有所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无不为’了。”②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
文本二:
鲁迅在将“故事”新编时,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这对普通人思考自身处境,寻找出路或许更其启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捷克学者普实克也曾评价道:“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极为杰出的典范,说明现代美学准则如何丰富了本国文学的传统原则,并产生了一种新的结合体。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这种古今杂糅的创作带有一种先锋的味道,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类似于编年体史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大可视作是新历史小说的前身。
(摘编自陆赛《于斜日将堕之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恰巧被关尹喜碰到,因此被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方以得出关。
B.小说将老子讲学的场面描绘得生动有趣。“面面相觑”“七倒八歪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等词句说明老子的空谈不被人们接受。
C.鲁迅多次用“像一段呆木头”来形容老子,可见他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小说最后,关尹喜与书记的对话也可以佐证。
D.与无为的老子相比,讥讽老子的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
B.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
C.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自在逍遥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
D.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
8.小说中关尹喜和书记等一众“小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对《出关》中古今杂糅创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4.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颔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C.颈联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
D.尾联描写江边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作者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16.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而催?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写自己虽惆怅却又相当达观的襟怀,与他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样给人鼓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作者“以江月为文澜”,如“__________”一句,借月侧面表现琵琶曲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出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尚书·尧典》日:“诗言志。”这三个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 ① ,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诗词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中华诗词,对 ② 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全新表达:民族危难,“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征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 ③ 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创新进取的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就如中国人的“月亮”情结,“言志”中蕴含个人和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我们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国之思,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动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和谐共振,“言志”的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 ④ ,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B.“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C.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久前,美国考古研究者德索开始检测在当地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一批古代牛骨的DNA,希望由此了解牛在美洲的驯化情况。在测定牛齿化石中线粒体DNA的序列样本时, ① 。因为这个原本以为是牛的一块牙齿碎片样本竟然属于一匹马。这一发现引起了德索强烈的好奇。经过DNA测序,确定这块碎片属于美洲最早家马的。
这块碎片发掘自西班牙殖民者在北美最早的定居点之一——利奥波多镇。德索认为,由于马是西班牙贵族地位的象征,因此在野外马的化石和相当罕见,因而德索大胆预测,这匹马是因为某种原因流落野外。下面的问题是, ② ?
一种主流观点是,当地人为了逃避牲口税而放归野外。但也有人认为源自一场大型船难。
但这两种观点都缺乏证据支持。持船难观点者称, ③ ,那么怎么会为了区区一点税就放归野外,避税说显然站不住脚;而反对船难说法的人指出,这片区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沉船记录,也没有西班牙殖民者的历史记载提到马,那怎么能说是船难所致?事实上,船难说法最早是在1947年的一本小说中提出的,既然是小说,就可能是杜撰。
21.根据文中信息,请你概括考古研究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朗诵的《游子吟》感人肺腑,温馨动人。《游子吟》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朗诵《游子吟》也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切实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让老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
以上论述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个人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A 3.D 4.第一段介绍古风形成和传播的概况,第二段说明古风对青少年的意义及其源头,第三段对比流行文化,说明古风文化的特点,第四段提出对用古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和期待。 5.①注重时尚创新。结合网络文化、世界文化的特点,用当代时尚视角进行创新。②抓准受众心理。了解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满足其对民族认同感和生活仪式感的需求。③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在继承中发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握创新尺度。④立足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中找寻设计灵感。
6.D 7.B 8.①烘托老子的形象。关尹喜等人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人们听老子讲学昏昏欲睡,东倒西歪,这些“小人物”是对老子徒做空谈的一种讽刺。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正是关尹喜等人留住了老子,请老子讲学、编讲义,送老子出关,构成了故事的主线。 9.①小说主要人物老子的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依据,其中某些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遵循了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但也让圣人回归人的真实状态。②小说次要人物大都出于虚构,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关尹喜和书记等“小人物”,他们就像我国传统戏剧里惯于插科打诨的“丑角”。③古今杂糅的创作手法既真实还原了古代人物、生活场景,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的不断插入,让读者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0.D 11.C 12.C 13.(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4.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15.B 16.①忆友之情。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愁。颈联“伤岁暮”表明诗人因年华易逝,老之易至而伤感。③思乡之愁。颈联“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诗人难免感时伤世。
17.(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18.①一以贯之/始终如一 ②薪火相传/一脉相传 ③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④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19.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我们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国之思,感动于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 20.A
21.要借助DNA测序这样的高科技手段;要对研究对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要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要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 22.①其中一个样本与众不同;②它是怎么流落野外的呢;③既然马是地位象征。(意对即可)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