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单元测试卷(含解析)高二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单元测试卷(含解析)高二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1 20:0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2.元素W的核电荷数为18,它的某个原子的质量数为40,则该原子有
A.18个质子、22个中子和18个电子 B.22个质子、18个中子和18个电子
C.18个质子、22个中子和22个电子 D.18个质子、22个中子和40个电子
3.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A. B. C. D.
4.下列晶体中熔点最低的是
A.干冰 B.NaOH C.金刚石 D.铝
5.下列关于C和N的说法正确的是
A.C核素中的中子数为8 B.C核素中的电子数为8
C.N核素中的质子数为14 D.C和N互为同位素
6.下列过程符合的是
(已知:)
A. B.C(金刚石s)=C(石墨s)
C.电离 D.水解
7.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如图为CFCl3破坏臭氧层的反应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断裂极性键C-Cl键
B.过程Ⅱ可表示为O3+ Cl=ClO + O2
C.过程Ⅲ中O+O=O2是吸热过程
D.上述过程说明氟利昂中氯原子是破坏O3的催化剂
8.Cl2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菊,其反应原理为Cl2+H2O=HCl+HClO,生成的HClO有强氧化性,能起到消毒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HCl是离子化合物 B.HClO的电子式:
C.Cl-的结构示意图: D.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Cl
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B.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C.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
D.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须有沉淀、气体和H2O生成,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10.下列五组同族元素的物质,在101.3kPa时测定它们的沸点(℃)如表所示:
① He -268.8 (a)-249.5 Ar -185.8 Kr -151.7
② F2 -187.0 Cl2 -33.6 (b) 58.7 I2 184.0
③ (c) 19.4 HCl -84.0 HBr -67.0 HI -35.3
④ H2O 100.0 H2S -60.2 (d) -42.0 H2Te -1.8
⑤ CH4 -161.0 SiH4 -112.0 GeH4 -90.0 (e) -52.0
对应表中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的化学式分别为Ne、Br2、HF
B.第②行物质均有氧化性;第③行物质均是强酸
C.第④行各化合物的沸点变化说明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沸点越高
D.由于氢键的影响,HF分子和H2O分子特别稳定
11.下列互为同位素的是
A.12C与13C B.H2O与H2O2 C.氧气与臭氧 D.正丁烷与异丁烷
12.通过Al2O3+N2+3C=2AlN+3CO可制得陶瓷材料Al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lN是氧化产物 B.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1
C.每生成1.12 LCO,转移0.1 mol电子 D.14N2和12C16O所含中子数相等
13.高温下,超氧化钾晶体呈立方体结构,晶体中氧的化合价部分为0价,部分为-2价。如图为超氧化钾晶体的一个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O2,晶体中只含有离子键
B.晶体中每个K+周围有8个,每个周围有8个K+
C.晶体中与每个K+距离最近的K+有8个
D.晶体中,0价氧元素与-2价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1
14.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Q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W Q
X Y Z
A.简单离子半径:QB.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Q>Z
C.X、Y分别与Q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D.Y、Z、W的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碘晶体升华时破坏了共价键
B.单质的晶体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C.石墨有类似金属晶体的导电性,是混合型晶体
D.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二、填空题
16.离子晶体中除含有离子键外,是否含有共价键?_______
17.常见的典型分子晶体
(1)所有_____________:如H2O、H2S、NH3、CH4、HX(卤化氢)等。
(2)部分_____________:如X2(卤素单质)、O2、H2、S8、P4、C60、稀有气体等。
(3)部分_____________:如CO2、SO2、NO2、P4O6、P4O10等。
(4)几乎所有的_____________:如H2SO4、HNO3、H3PO4、H2SiO3等。
(5)绝大多数_____________:如苯、四氯化碳、乙醇、冰醋酸、蔗糖等。
18.按要求填空:
(1)柠檬酸的结构简式见图。1mol柠檬酸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形成的键的数目为_________mol。
(2)CO2分子中存在_________个键和_________个键。
(3)N2分子中键与键的数目比 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本题共14分)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下列各组物质 ① O2和O3②12C和14C
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
(2)如下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溶液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片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 mL盐酸于试管中。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④由实验推知,所得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原来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的 Na2CO3溶液滴入 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沉淀.甲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 CuCO3;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 Cu(OH)2;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 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查阅资料可知:CuCO3和 Cu(OH)2均不带结晶水,且 CuCO3CuO+CO2↑、Cu(OH)2CuO+H2O)
Ⅰ.⑴按照甲同学的观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⑵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过滤、洗涤、低温干燥,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Ⅱ. 请用下图所示装置,选择必要的试剂,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
⑴各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写);
⑵能证明生成物中有 CuCO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A.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B错误;
C.硫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正确;
D.氮气的电子式为:,故D错误;
答案选C。
2.A
【详解】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且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元素W的核电荷数为18,即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8,它的某个原子的质量数为40,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为40-18=22,即该原子有18个质子、22个中子和18个电子,A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在Cl2分子中2个Cl原子通过非极性键Cl-Cl键结合,不存在离子键,A不符合;
B.在HCl分子中Cl原子与H原子通过极性键H-Cl键结合,不存在离子键,B不符合;
C.在NaCl中阳离子Na+与阴离子Cl-之间以离子键结合,C符合;
D.在H2O分子中,H、O原子间通过极性键O-H键结合,不存在离子键,D不符合;
故选C。
4.A
【详解】干冰为分子晶体,NaOH为离子晶体,金刚石为共价晶体(原子晶体),铝为金属晶体,一般来讲分子晶体的熔点要低于其他晶体,且根据常温下,干冰(即CO2)为气体,其余三种物质均为固体,也可知干冰的熔点最低;
故答案为A。
5.A
【详解】A.C核素中的中子数为14-6=8,A正确;
B.C核素中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为6,B错误;
C.N左下角数字代表质子数,为7,C错误;
D.C和N所含质子数不同,为不同的元素,不是同位素,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6.B
【详解】A.氢气分子到氢原子的过程,断裂化学键,为吸热过程, ΔH>0 ,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的能量高,所以由高能量的金刚石变为低能量的石墨会放出热量,ΔH<0,故B符合题意;
C. NH3 H2O 电离断裂化学键,为吸热过程, ΔH>0 ,故C不符合题意;
D.CH3COONa 水解为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酸碱中和为放热反应,则水解为吸热反应, ΔH>0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A.过程Ⅰ中CFCl3转化为CFCl2和氯原子,断裂极性键C—Cl键,A正确;
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过程Ⅱ中反应物是O3和Cl,产物是ClO和O2,方程式为O3+Cl=ClO+O2,B正确;
C.原子结合成分子的过程是放热的,C错误;
D.上述过程中CFCl3参加反应,但最终又生成了CFCl3,说明CFCl3中氯原子是破坏O3的催化剂,D正确;
故选C。
8.D
【详解】A.HCl分子中H原子和Cl原子形成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A错误;
B.HClO的中心原子为O,正确的电子式为,B错误;
C.Cl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有17个电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Cl-,则Cl-的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37,表示为Cl,D正确;
答案选D。
9.A
【详解】A.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胶体分散系粒度介于1-100nm,溶液分散系分散质粒度小于1nm,故A正确;
B.酸性氧化物不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为酸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
C.同素异形体是不同单质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产生气体或者生成沉淀或者生成弱电解质,具备条件之一就可以,故D错误;
故选A。
10.A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规律,a、b、c的化学式分别为Ne、Br2、HF,A项正确;
B.第③行物质中HF是弱酸,B项错误;
C.第④行物质的沸点变化为高→低→高,与氢键和范德华力有关,与元素非金属性无关,C项错误;
D.氢键影响物质的熔、沸点,与分子的稳定性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11.A
【详解】A.12C和13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属于同位素,A符合题意;
B.H2O和H2O2为两种不同的物质,B不符合题意;
C.O2与O3均由O元素构成,但物质种类不同,二者互称同素异形体,C不符合题意;
D.正丁烷与异丁烷的化学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二者互称为同分异构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12.D
【详解】A.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AlN,A错误;
B.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氮气为氧化剂;碳元素化合价升高,碳为还原剂;根据电子守恒可知,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3,B错误;
C.没有标况,不能计算反应中转移电子的量,C错误;
D.1分子14N2和12C16O所含中子数分别为7×2=14、6+8=14,故所含中子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3.D
【详解】A.根据图知,该晶胞中钾离子个数为8×+6×=4,超氧根离子个数1+12×=4,则钾离子和超氧根离子个数之比=4:4=1:1,所以其化学式为KO2,晶体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故A错误;
B.根据图知,每个钾离子周围有6个超氧根离子、每个超氧根离子周围有6个钾离子,故B错误;
C.根据图知,每个钾离子距离最近的钾离子有12个,故C错误;
D.晶胞中K+与个数分别为4、4,所以晶胞中共有8个氧原子,根据电荷守恒 2价O原子数目为2,则0价氧原子数目为8 2=6,所以晶体中0价氧原子与 2价氧原子的数目比为3:1,故D正确;
故选D。
14.B
【分析】W、X、Y、Z、Q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根据五种元素所处的位置,可知W与X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为+5、+3,则W、X、Y、Z、Q分别为氮、铝、硅、磷、氧;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 X B.水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导致沸点升高,故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H2O>PH3,即:Q>Z,B正确;
C.铝与氧形成离子化合物氧化铝,硅与氧形成的二氧化硅为共价化合物,C错误;
D.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不能和碱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
故选B。
15.A
【详解】A.碘晶体是分子晶体,碘升华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物质分子内的共价键没有破坏,A错误;
B.单质构成晶体可能是分子晶体,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也可能是晶体中不存在共价键如惰性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单质晶体也可能是共价晶体,如晶体硅中只存在共价键,若是晶体中含有离子键,就属于离子晶体,该物质就是离子化合物,故单质晶体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B正确;
C.石墨是层状结构,在层内C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每个C原子与相邻的3个C原子形成3个共价键,C原子上还有1个价电子没有形成共价键,在层内自由移动,因此石墨可以导电;在层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因此石墨有类似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属于混合型晶体,C正确;
D.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若温度升高,压强降低,物质分子间作用力减小,会变为气体,因此可燃冰可存在于海底,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16.离子晶体中除含有离子键外,还有可能含有共价键、配位键。如Na2O2、NaOH、Ba(OH)2、Na2SO4中均含离子键和共价键,NH4Cl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
17. 非金属氢化物 非金属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 酸 有机物
【解析】略
18.(1)7
(2) 2 2
(3)
【解析】(1)
1个柠檬酸分子中有4个C-O键和3个C=O键,则1mol柠檬酸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形成的键共7mol。
(2)
CO2的结构式为O=C=O,则1个CO2分子中存在2个键和2个键。
(3)
N2的结构式为,则。
19. ② ① ③ 烧杯中出现白色浑浊 镁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 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 Mg+2H+=Mg2++H2↑ 小于
【分析】(1) 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为同位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据以上概念进行判断;
(2)①Mg位于氢之前,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单质、气体、沉淀等写化学式,可溶性强电解质写离子;
④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
【详解】(1)① O2和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②12C和14C,是碳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其分子式都是C5H12,但结构不同,为同分异构体;
所以互为同位素的是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①;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③;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②;①;③;
(2)①Mg位于氢之前,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所以试管中镁片逐渐溶解,生成氢气,所以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金属和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变为过饱和溶液,所以烧杯底部析出少量白色固体;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烧杯中出现白色浑浊;
②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镁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 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
③单质、气体、沉淀等写化学式,可溶性强电解质写离子,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Mg+2H+=Mg2++H2↑;
④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镁片的能量加上稀盐酸的总能量等于氯化镁溶液的能量、氢气的能量和释放出来的热量之和,所以氯化镁溶液与氢气的总能量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小于。
20. Na2CO3+CuSO4=CuCO3↓+ Na2SO4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已洗净 A; C; B 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Ⅰ.(1)沉淀是CuCO3说明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钠与碳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uSO4=CuCO3↓+ Na2SO4;(2)若沉淀洗涤干净,则洗涤液中不含有硫酸根离子,因此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已洗净;Ⅱ.(1)利用加热的方法检验,氢氧化铜和碳酸铜加热分解得到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若有氢氧化铜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若有碳酸铜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各装置连接顺序为A→C→B;(2)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即说明含有Cu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