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1 20: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和知人论世,探究两位诗人仕与隐的的不同生命价值追求。 2.形成解读中国文人人生选择的学习任务表,举一反三,体会中国文人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围绕“生命的诗意”,探讨诗人的生命价值追求。设计了生命长短的认识、最初的生命理想和生命超越三个探究任务,然后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人仕与隐的不同生命选择。由此形成解读中国文人人生选择的学习任务表,举一反三,体会中国文人的文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期由于人的觉醒,士人开始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去探寻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 二、探究诗人对生命长短的看法 《短歌行》《归园田居》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对生命长短的看法,找出诗句,并说说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作品诗句对生命长短的看法《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短暂《归园田居》(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明确:诗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 课前,同学们查阅资料,制作了诗人的大事年表(PPT),老师通过生命数轴的方式,将诗人的个人经历进行呈现,两位诗人的生命都比较短暂,曹操66岁卒,陶渊明62岁卒。 三、探究诗人的生命理想 (一)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只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们最初的生命理想。阅读曹操《对酒》、陶渊明《杂诗(其五)》,看看两位诗人最初的生命理想是什么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曹操《对 酒》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杂 诗》 明确:曹操希望贤主明君,天下大同,陶渊明是猛志逸四海。表述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济苍生,安社稷。诗人们立下这些鸿鹄壮志时都在青春年少时。 2.我们再来看看诗人们创作《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时又是在什么年龄?(填写生命数轴)这个时候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你们梳理的诗人大事年表或者这几首诗的时代背景来说说。 《短歌行》: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于是在一次宴席上咏出此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宴将士之时。 《归园田居》(其一):创作本诗时,陶渊明41岁。陶渊明所处的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贪腐日盛。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小吏告诉他要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不难发现,两位诗人均是人生已过大半,但他们的最初理想并没有实现,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矛盾。两位诗人早已作古,但历史记住了他们,今天,当我们在这里品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知道,他们的生命实现了超越,走向了永恒。 四、探究生命的超越 阅读《短歌行》《归园田居》看看两位诗人是怎样实现生命超越的? 《短歌行》主要描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生苦短的“忧思”:曹操此时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充满时光飞逝的焦灼感;(2)延揽人才的渴望:“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对招募人才的渴望,《短歌行》堪称充满诗意的求贤令;(3)英雄梦想的豪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袁行霈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勾勒恬淡、幽美的乡村生活图景。面对田园,诗人觉得“凡是人生皆可入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鸡鸣狗吠皆可入诗……在散淡随意的田园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可以过滤出诗意。 “田家真情,令人悠然。” ——清代·孙人龙 陶渊明的归隐不是简单逃避,二是温暖自在的回归。 由此可见两位诗人实现人生超越的方式是: 曹操:积极执着于实现最初的理想 陶渊明:归隐田园,彰显别样的生命价值 五、知人论世,探讨两位诗人不同生命追求 请同学们思考:他们的选择为什么不同?这种选择与什么有关呢? 曹操陶渊明身份地位领导者的身份,让其站在了政治的制高点上,有条件实现他最初的生命理想作为有理想的寒门弟子,很难改变门阀士族把控朝政的局面,只能选择摆脱性格志趣抱负远大,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智慧柔弱文人,清高耿直,面对黑暗的官场,立足已很难,无力改变世界社会背景诸侯割据,战乱连年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贪腐日盛文化思潮沿袭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风骨魏晋玄学和老庄思想影响,隐逸之风盛行
两位诗人有着不同的生命追求,曹操选择建功立业实现生命的“不朽”,陶渊明选择归隐把有限的生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进与退,仕与隐,都是他们对生命的探索与选择。兼济天下、独善其身都是他们诗意栖居的最美姿态。正可谓“生命不同态,仕隐皆诗意”。 六、回顾总结,形成解读中国文人人生选择的学习任务表 今天我们围绕“生命的诗意”,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和作品解读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最初的理想、生命的超越,并从身份地位、性格志趣、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等角度解读了两位诗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两位诗人是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个人经历更是中国文人理想、命运与选择的缩影。“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早已渗透到每位中国文人的骨髓,它不仅为其设计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也暗示着未来不可知的悲剧,对理想的执着与残酷的现实往往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失意与痛苦激发了中国文人实现生命超越的动,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品格,使他们创造出抚慰心灵的精神避难所。这种生命的超越已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后我们可以用“生命的诗意”学习任务表解读其他的文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七、课后作业 (一)曹操横槊赋诗,陶渊明登高舒啸。如果抖音平台推荐了他们的作品,你觉得本单元中的其他诗人会成为谁的粉丝?请引用或化用他们的诗句写几句跟帖,你又会成为谁的粉丝?也可以写几句跟帖。(100字以内) (二)《中国诗词大会》本期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节目增设场外嘉宾点评环节,请你任选一名诗人,填写“生命的诗意”学习任务表,并录制场外嘉宾点评视频。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