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1 20:3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齐桓晋文之事》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 B.奚暇治礼义哉 治:讲求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有甚焉(危险) B.因之以饥馑(接续)
C.族庖月更刀,折也(一般的) D.谨庠序之教(慎重办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则废衅钟与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盖亦反其本矣
5.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B.构怨于诸侯(被动句)
C.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 夺:夺取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说明
D.奚暇治礼义哉 治:讲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贾,“商”,指有固定铺面囤积营利者;“贾”,指没有固定铺面而运货贩卖者。
B.“疾其君者”与“疾恶如仇”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C.“所如者不合”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欲擒故纵,以“邹与楚战”说明齐宣王图霸的想法行不通及其危害。
B.甲文中孟子采用排比、类比手法层层说理,可以看出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C.乙文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
D.乙文中孟子对武力征伐深恶痛绝,他自知其思想迂阔,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4.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宣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在中国而抚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结合所节选的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待民”持什么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①,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
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东郭俊:极其狡猾的兔子。卢氏之狗:跑得极快的犬;②便辟: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穀也
B.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C.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奚暇治礼义哉 治:讲求。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诫,告诫。
C.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说:说话。
D.王之走狗已具矣 具:具备,完备。
2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古代是指妻子和孩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的说法。
C.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设坛祭祀,故社稷也指政权或国家。
D.大伯:即老大,如兄弟排行的“伯仲叔季”。“立为大伯”的“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伯”都有此意思。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所以英明的君主要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解决生计问题,这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
B.孟子为齐宣王勾画出一幅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的美好的政治蓝图。但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孟子的主张也是难以实现。
C.齐宣王降低身份主动迎接王斗,这表现了他有想得到人才的愿望。经过王斗劝谏,齐宣王最终选拔了五位贤士,任命他们官职,于是齐国治理得很好。
D.王斗赞扬齐宣王具备了齐桓公那样的优良素质,如果他能像寻找骏马、善跑的猎狗、美女那样的心态,就能找到贤士,论辩层层铺垫,营造和谐气氛。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26.面对齐宣王,孟子和王斗使用了相同的劝谏技巧,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兔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进于是矣”中的“进”和《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的“进”意义不同。
B.明君,文中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和“明公”“圣上”“陛下”等意思相近。
C.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设庠序以化于邑”,有别于后世的太学、国子监。
D.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重视农耕,认为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要求人民保持一定道德水准:“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B.孟子提出实行王道的良策是“制民之产”。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吃得好穿得暖,老者有人照拂,这样就可以“王天下”。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原文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D.以“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两种不同措施下的不同情况的对比,反映了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1.从选文内容看,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请加以概括。
三、材料作文
3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确实,世事纷纷,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有权衡与度量,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自己的尺子。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到第四单元的课文涉及了众多真实或虚构的历史人物,请选择其中的一位,解读他生命中的“权”与“度”,并体现你对于人生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情景默写
3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毋吾以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4)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围绕“恒产、恒心”指出,士属于“___________”;但对于民而言,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5)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____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五、非选择类
3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和庄子同为擅长辩论的学界 ,两人不但同时,而且所处之国相去也并不遥远,非但没有谋面,甚至在各自著作中也从不提及对方,缘何?孟子以儒之正宗自居,庄子则是批儒的 ,庄子缘何不批孟子?庄孟不见面,不相互评论,当与其个人追求有关。孟子肩负“舍我其谁”的天命之感以匡救天下,庄子则以“ _________”的方式隐于世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学术渊源的契合性,似乎也可为二者“不相攻击”提供参照。庄子之学固然承接老子,但就义理而言,同儒家多有契合。庄子批儒,批的是“假儒”,孟子对于这样的真儒,自然无须臧否。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隐士的庄子,道德亦无甚瑕疵,故亦无须评点。庄孟二人是有机会见面的,但孟子本性不喜欢和人家往来,彼此学问又不同,就不会见了。更何况,庄子脾气古怪,——性情同样高傲的孟子,难道会主动去吃闭门羹?此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孟子同告子、庄子同惠施,皆是 _________的“绝妙搭档”。既然二人各自都找到了“知己”,何必再找“第三者”?
3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楷模 马前卒 急流勇退 经天纬地
B.翘楚 马前卒 见好就收 经天纬地
C.楷模 急先锋 见好就收 天造地设
D.翘楚 急先锋 急流勇退 天造地设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孟子对于这样的真儒,自然无须臧否。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庄子,隐士在道德上亦无甚瑕疵,故亦无须评点。
B.对于孟子这样的真儒,自然无须臧否。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隐士的庄子,在道德上亦无甚瑕疵,故亦无须评点。
C.对于孟子这样的真儒,臧否自然无须。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隐士的庄子,在道德上亦无甚瑕疵,故亦无须评点。
D.对于孟子这样的真儒,臧否自然无须。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庄子,隐士在道德上亦无甚瑕疵,故亦无须评点。
3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我在那家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人挺好,每月工资也有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带工老板拿着一叠叠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
D.在记忆中,这里的野花一茬接一茬,终年不断——除非水渠结冰了,雪花盖满了大地。
七、语言表达
38.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性善论和性恶论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其原因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在孟子之上。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荀子讲仁礼,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宣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悉,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过渡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它们的核心仍然是“仁”。
3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 甲 。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 乙 。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 丙 ,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选自《孤独的孟子》)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B
6.A
7.B
8.D 9.A 10.D 11.(1)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12.A 13.D 14.C 15.(1)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来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却把国君放在后面的。
16.C 17.D 18.B 19.(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20.称王:①反对战争;②施行仁政
待民:①富民,即让百姓温饱;②教民,即让百姓懂得礼义。
21.B 22.C 23.D 24.D 25.(1)等到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
(2)寡人性格愚笨才识浅陋,守护齐国,只害怕会失去它,怎么能有先王的四样爱好呢? 26.①劝谏方法上都使用对比。②劝谏语言上气热充沛(使用排比),言辞犀利。③劝谏策略上因势利导,调动对方。
27.C 28.B 29.B 30.(1)天下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或“到大王这里”)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你呢?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31.百姓丰衣足食;国君施行仁政;社会秩序井然。
32.略
33.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俟君子 风乎舞雩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以及人之老 申之以孝悌之义
34.(1)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35.D 36.B 37.B
38.(1)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性善说产生于社会状况较好的战国前期,性恶说产生于社会环境险恶的战国末年。
(2)对人的要求不同:性善说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性恶说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
(3)理论侧重点不同: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
39.甲: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乙:本末倒置之嫌
丙: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