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安史之乱形势地图”,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通过辩论归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微课学习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2、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分析“藩镇割据”对唐朝社会的危害。
3、通过对比“五代十国兴亡图表”等资料知道五代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政权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感知、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原因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
2、在历史情景剧表演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安史之乱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感悟政治清明对王朝兴盛、国家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变迁,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
教学难点:藩镇割据与唐至五代十国历史变迁的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播放纪录片视频《中国通史》之《安史之乱》所截取的片段: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安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究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 竟然逼迫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
【教师讲述】谁会逼着开创唐朝盛世的皇帝——唐玄宗出逃呢?他们是唐朝的两名节度使。在唐朝,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视频中展现的紧张混乱的气氛,引发好奇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点拨唐衰亡还与具体人群有关系,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紧接着介绍节度使,不仅为学生辨析概念,同时为本节课的主线索做好了铺垫。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以“节度使”贯穿全课内容。将本课设计成“两个节度使的叛乱:唐朝衰落”、“一名节度使的篡位:唐朝灭亡”“一群节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国”三个子目。
(二)讲授新课第一子目:两个节度使的叛乱:
(1)唐朝衰落
【教师提问】
1、结合自己的课前预习,请把你所了解到有关安史之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对照《安史之乱形势图》,简述两名节度使叛乱的经过?
【设计意图】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未必能清晰的理顺安史之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故事中拼凑有关史实,最后对照《安史之乱形势图》清晰的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局。
(2)史料分析材料一: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清)赵翼
材料二:安史之乱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杨贵妃不应该为此负责
——陕西师大教授于赓哲
【小组辩论】
1、关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杨贵妃是罪魁祸首”,当代学者于赓哲认为“唐玄宗一手造成”?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2、在辩论的基础上你能总结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概括】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皇帝的怠政和节度使权势的膨胀。
【设计意图】安史之乱的爆发绝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历史上和影视剧中长期存在“红颜祸水论”,这是不符合唯物主义史观的。通过两则关于安史之乱原因截然对立的史料分析,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证据辩论说明,掌握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微课学习】微课——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景象
【合作探究】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影响?
【学生感悟】通过微课中直观的数据展示,学生们认识两点:一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二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课标所要求,也是本课的重点。单纯的研读史料,对七年级的学生,难度很大。通过一个5分钟的微课,将安史之乱后的人口、经济损失、藩镇的割据性通过图例直观的展现出来更容易理解。
【教师过渡】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消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不仅促使唐朝衰败,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第二子目:一名节度使的篡位:唐朝灭亡
【历史情景剧】《帝国挑战者》第一幕。早期的朱温是农民起义军,以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讲述唐后期藩镇割据态势严重,藩镇之间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赋役繁重,被迫起义,挑战朝廷。【
历史情景剧】《帝国挑战者》第二幕。
后期朱温投降唐朝受封节度使。以节度使的身份讲述唐朝后期藩镇是独立王国,节度使朱温是中央集权的挑战者,是帝王命运的挑战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历史情景剧的形式,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藩镇割据状态下,节度使为了巩固势力,可能加剧对势力范围地区的百姓横征暴敛,客观上加深百姓的负担,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农民起义,另外一方面,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它本身就是唐朝统一和稳定的巨大隐患,最后也是它结束唐朝命运。如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三子目:一群节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国
材料一:五代十国消亡图表
【合作学习】
1:五代分别是哪五个朝代?集中在哪个区域?
2:十国是指哪十个政权?它们的存在形式与五代有何不同?
3: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有哪一共同特点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4: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南北方发展有何不同?
【学生感悟】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分裂中蕴含着统一因素。
【设计意图】
通过年代表形式,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五代十国阶段时间及相继、并存的情况。通过五代十国君主即位前职官表,让学生领悟五代时期的割据政权其实就是唐朝灭亡后藩镇割据的一种新形态。课堂小结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一场安史之乱解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的局面。藩镇割据不仅本身是唐帝国稳定的隐患,还诱发了其他社会动乱,最后使唐朝土崩瓦解,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但是分裂中已经蕴含着统一的因子。
评测练习
1.“万国尽征战,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留学川原丹。”杜甫的名作《垂老别》描写的社会现实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五代十国D.宋金之战
2.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是()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3.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农民起义是()
A.大泽乡起义B.黄巢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巾起义
4.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代”是()
A.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B.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C.后梁、后汉、后唐、后晋、后周
D.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5.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
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政局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D.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唐朝灭亡的原因。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1.由于本课中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分立的问题,学生普遍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怕加深学习的难度,我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分析。
2.在教学中部分学生有点紧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大部分同学都能主动参与,但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3.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进一步处理好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理论分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更充分的小组讨论,同时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尽量多地展示他们的机智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