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德化县高二(下)联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德化县高二(下)联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1 20: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德化县高二(下)联考历史试卷(5月份)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晋书 博玄传》谈到曹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以“不务多其顷亩,而务修其功力”为原则,并对晋初“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的情况提出批评,当时北方亦有“顷不比亩善”的农谚。这表明当时(  )
A. 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 精耕细作农业备受重视
C.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D. 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2. 明中后期,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在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蔗田几与禾田等矣”。与此同时,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以上现象的出现()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广东福建农业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3. 如图是石涛(1641-约1718)的《黄山图》(局部)。“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道出了他创作鲜活、生动的《黄山图》的缘由。该作品的创作(  )
A. 践行了重视“行”的哲学思想
B. 反映了写意画的颓势
C. 顺应了商品经济下的社会风尚
D. 体现了“异端”思想
4. 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
A. 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 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
C. 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 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5. 唐承隋制,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唐太宗诏令在地方州一级设医学院;玄宗即位后,“令天下诸州,各置医学博士一员”;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已下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这些做法(  )
A. 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 B. 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完备
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D. 拓展了民本思想的内涵
6. 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市坊限制的突破 D. 儒家思想的僵化
7. 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A. 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 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 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 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8. 清光绪五年(1879),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直隶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此后,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这表明晚清(  )
A. 社会救济机制日臻完备 B. 直隶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C.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政府赈济依靠社会力量
9. 工业革命以来,变革的不仅是生产、生活,还有人们的思维和感知。如图典型反映了交通工具变革对人们空间和距离感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发展(  )
A. 推动世界文化的统一 B. 使世界联系不断加强
C. 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 逐步消除了国家界限
10.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以上新现象体现了(  )
A. 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 B. 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 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 D. 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11. 自公元前2千纪开始,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欧人迁徙对如图所示序号的区域文化影响,其相关史实叙述无误的是(  )

A. ①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 ②处居民建立的国家最终瓦解于“海上民族”
C. ③处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
D. ④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
12. 《汉谟拉比法典》因由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而得名,其条文涉及司法行政、损害赔偿、租佃关系、财产继承、婚丧嫁娶、债务、职业、租赁雇佣、奴隶买卖及处罚等方面。据此可知当时(  )
A. 《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B. 两河流域的奴隶社会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C. 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矛盾
D.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民众的利益
13. 对如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的选项正确的是(  )
欧洲 美国和
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
(百万)
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
1750年 140 11 2 95 479 728
1850年 266 26 33 2 95 749 1171
1900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608
A. 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 B. 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C. 美洲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原因之一 D. 世界上族群混合的现象成为时代的主流
14. 有关下列地图的解说最准确的是(  )
A. 海上丝绸之路是最主要的贸易线路 B. 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入地
C. 新航路开辟前相互交融的全球贸易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确立
15. 1860~1900年,全美农场数由204.4万增加到573.9万,耕地面积由1.63亿英亩扩大到4.15亿英亩,其中40%的农场和50%的新耕地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农业产量也大幅增加。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欧洲人开始移民美国 B. 南方种植园农场的扩散
C. “宅地法”的颁布实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
16.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 抵制外来文化侵袭 B. 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 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 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棉花种植由西北和南方向渭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传播。我国人口数量在宋代有大幅度的增长,人口的大量增加,原有的丝麻等纺织纤维材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人口大量南迁,且人口密度大,江南人均耕地少,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棉花轻薄柔软价格较低。宋末元初,江南地区开始大规模植棉,棉花种植迅速普及。没有宋元时期江南植棉业的普及和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就没有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明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
——摘编自史宏达《论宋元明三代棉纺织生产工具发展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唐时期因“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公元前 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唐代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为解决戍边部队的军资粮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当地“禾菽弥望”,“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节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并意图进一步吞并新疆。左宗棠在1877年《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一方面强调新疆为防卫蒙古诸部以及陕、甘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欧洲的国际形势,“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1879年之后,中俄在新疆问题上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藩属体系下“分而治之”的行政体制,更便于清廷直接参与新疆地方事务管理。1901年清末新政之后,满洲大臣提出“化除满汉畛域、各族混成一体”,西北边疆逐渐形成与内地行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编自李阿慧《“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
材料三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兵团成立初期,新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时至今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
——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到晚清时期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认识,并说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熹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两宋户数及人口多集中于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四省;元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明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在此基础上考察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其中,明代家族词人群体环太湖流域分布,遍及江浙沪皖四省,且以江浙两省居多。
——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流散,荒地较多,但人们对土地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转向粗放,在指导思想上仍然主张精耕细作,反对广种薄收,B项正确;
这一时期农业的经营模式仍旧是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
“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彻底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错误;材料“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即农产品商品化,②符合题意;材料“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③符合题意;材料与外来作物引入无关,强调的是农业多元化经营,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 B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在《黄山图》中展示的创作缘由为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践行了重视“行”的哲学思想,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能说明写意画发展呈现颓势,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下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异端”思想与作者“心期万类”、以黄山为师等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绘画,需要结合中国古代绘画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绘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结合所学可知,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主要是受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故B项正确。
A项中的放弃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与儒学的融合,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出家团体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令天下诸州,各置医学博士一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政府设置太医署以及州级的医学院,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A项正确;
完备一词无法体现,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官僚的廉洁,排除C项;
材料没有拓展民本思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医学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前期修建城池以军事防御为主,明中叶以后修建城市必置街坊,说明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唐朝末年,一些城市出现市坊限制被突破的现象,到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僵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项;
清朝的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与此无关,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此后,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可以看出政府在进行地方救灾时,往往联合地方社会力量进行协助,说明政府赈济依靠社会力量,D项正确;
“日臻完备”,表述夸大,排除A项;
仅从水灾的发生,无法判定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赈济,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从人们对空间和距离感知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都在缩小,这意味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世界联系不断加强,进而使得人们对距离和空间的感知缩小,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到文化范畴,排除A项;
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奥运转播云”在全球的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这体现了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人类文化共享,A项正确;
材料内容未涉及到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
材料主旨不是文化输出,排除C项;
D项说法与题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考生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答案】D
【解析】①是巴尔干半岛,而两河流域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排除A;
“海上民族”是居住在巴勒斯坦腓力斯丁人,并没有瓦解阿拉伯帝国,排除B;
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会将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而③处为波斯地区,排除C;
结合所学可知,④为古印度,而古印度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成就,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A.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B.根据“其条文涉及司法行政、损害赔偿、租佃关系、财产继承、婚丧嫁娶、债务、职业、租赁雇佣、奴隶买卖及处罚等方面”分析可知,法典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见当时两河流域的奴隶社会已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
C.材料不涉及法典影响,排除;
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解题关键信息是“其条文涉及司法行政、损害赔偿、租佃关系、财产继承、婚丧嫁娶、债务、职业、租赁雇佣、奴隶买卖及处罚等方面”。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额增加,C正确;
宗教改革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非洲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黑奴贸易,一定时期内人口减少,排除B;
近代以来,世界上族群混合的现象在不少地区都有,但不能因此说成为时代的主流,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两次工业革命,考生可结合材料表格中世界人口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两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中的白银流动方向可以看出,白银主要流入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入地,B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最主要的贸易线路,排除A项;
图示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排除C项;
D是19世纪末,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1860~1900年,全美农场数由204.4万增加到573.9万,耕地面积由1.63亿英亩扩大到4.15亿英亩,其中40%的农场和50%的新耕地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农业产量也大幅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农场数量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也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美国总统林肯颁布“宅地法”,所以促使美国的耕地数量迅速扩大,C正确;
AB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基本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儒学的外传,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学的外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原因:人口大量增加,原有衣被原料不能满足需求:棉花种植地区扩大,产量增加;棉花轻薄柔软适合成为衣被原料;棉花价格低廉;黄道婆发明了棉纺技术。影响:满足了百姓对衣被原料的需要;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棉纺技术的进步。
【小题2】作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局限:没有快速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江南市镇很难向近代化转型。
【解析】(1)本题考查明代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的原因和影响,依据材料“我国人口数量在宋代有大幅度的增长,人口的大量增加,原有的丝麻等纺织纤维材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近代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依据材料“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面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难度偏高。
18.【答案】【小题1】主要认识:认识到西北边疆的战略意义,有利于维护统治;认识到西北边疆的民族部落分布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认识到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差异和军补作用,并逐渐把西北边疆治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发展。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的开发,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政治联系: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小题2】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在尊重少数民族的基础上,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对西北边疆的经济定位发生变化,肯定了新疆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外开放中的“前沿”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了汉唐到晚清时期的西北地区的边疆治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和现代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朱熹的理欲观:强调以“理”为本,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背景:两宋儒学的复兴;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加剧;南宋政府的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小题2】李贽的理欲观:以“自然之欲”为本,冲击封建纲常礼教;鼓励人们追求“私欲”。
认识:李贽的理欲观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人的私欲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第(1)问,结合所学朱熹的理欲观及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李贽的思想并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0.【答案】【小题1】特点: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或江南地区)。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家庭教育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
【小题2】特点:创作主体的家庭(族)化;创作体裁丰富多彩(或女性作家多才多艺);逐渐摆脱性别束缚(或开始与男性文人交往;或开始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任答2点即可)
原因: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李贽等具体的思想家也可);家族文学创作传统(或环境)的熏陶;封建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等。(任答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