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杠杆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1杠杆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6-12 10: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杠杆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出力;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
(3)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2.科学思维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力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对力臂的理解和作图
三、教学分析
杠杆知识既是对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又为后面滑轮、滑轮组、功、功率等乃至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入手,让学生建立出杠杆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接着介绍了杠杆的五要素;进而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并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由此引出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这样直接给出力臂的概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更为灵活处理的空间,而且教材中实验也仅仅探究了杠杆在垂直作用力下时的水平静止平衡态,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影响杠杆的平衡,不具有普适性,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首先播放短视频《杠杆------战无不胜的投石机》,并结合学生熟知的植物大战僵尸里面的卷心菜投手,引出问题:什么是杠杆?如何使杠杆保持平衡?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实验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事先我已经让学生自带以下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向学生布置任务:自主学习课本,完成杠杆、支点、动力、阻力概念的学习。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并运用自学知识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来展示,教师加以补充,这样寓教于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注意观察杆秤的使用,发现想要研究转动过程中的杆秤,已经有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杆秤刚要转动,但还未转动的临界状态,既杆秤在动力阻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接下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玩跷跷板的游戏猜想影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类比得出初步猜想:两边拉力,悬挂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我会引导学生意识到要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施加拉力、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多次测量等。讨论完毕后让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方案。
明确了方案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与教师、教材、教具、同学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并做自我调节,从而营造出了一种亲密、和谐、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实验完毕之后,我会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论,教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合作,得出平衡条件的初步结论:
左边力×左边距离=右边力×右边距离。这里的距离学生会认为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这也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原本认知。接下来,让学生评估实验,发现钩码只能竖直向下施力,无法改变拉力方向。我会抛出问题,引出进一步的探究:若将右边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不就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那还能满足刚才的结论吗?
第三环节:初识力臂,破解疑难
我先演示拓展实验一:将两个钩码重为 1N,挂在杠杆左端 0.2m处充当阻力,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右端 0.1m处,竖直向下拉,先研究杠杆在垂直作用力下的水平静止平衡态,读出拉力等于 2N,满足初始结论
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三)板书设计
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