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核舟记》
备 课 人 霍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的数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 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思想目标 学习本文鲜明简洁、生动的语言。
方法目标 把握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文中部分实词和数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句式和说明文的结构与顺序
教学方法 问题分层法
教学模式 探究合作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修改栏
问题序列Ⅰ1、课前5分钟:(1)复习:①学生容易遗忘的间隙知识点。②最近学过的知识点。(2)引入新课2、讲授新课:问题序列Ⅱ3、变式练习,巩固学习知识点。问题序列Ⅲ4、归纳总结,纳入知识体系。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作者简介。三、阅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布置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四、教学感悟 放背景音乐,打开多媒体课件学生自由介绍学生讨论解决重点字词句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巩固旧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让学生讲意境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教师鼓励学生抢答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