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文艺批评”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优秀的文艺批评”;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为其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原文是“要
努力建构批评家的话语身份和经济独立的空间,进一步确认和维护批评家劳动成果的经济价值”:D项,说法绝对,原文有“文艺批
评崇尚自由言论并努力追求真理精神,但其观点并非一定就是真理”“没有绝对公正的批评,只有接近客观的批评”。)
2.C(没有举例论证.)
3.C(无中生有,“批评家都追求真理”说法绝对,原文有“潜意识里只依附于艺术家的思维惯性,义务评论甚至人情评论在所难免,文
艺评论独立精神和价值缺失”“文艺批评崇尚自由言论并努力追求真理精神”。)
4.D(“完全保留其历史信息”错,原文是“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
5.D(“中轴线本身也在持续变长”错,根据材料四最后一句可知,中轴线本身没有变长,但它们在延续着中华文明。)
6.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独特匠心和空间布局方面的特点,传播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和美学价
值。②有助于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的修缮和保护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③可以激发公
众的文化自信,让北京中轴线进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生活并焕发出生机。(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7.A(B项,“因此彩霞的父亲对他百依百顺”错,原文只说彩霞父亲性子倔,他定了的事只有老社长能干涉得了,这和“彩霞的父亲对
他百依百顺”的说法不相符。C项,“明线是彩霞与‘他'相知相爱的经历;暗线是‘他’的莓艺”的说法有误,正确的表述是“明线是
“他’的莓艺;暗线是彩霞与‘他'相知相爱的经历”。D项,“父亲只是因为想阻止彩霞和‘他'的恋情而没有再请·他’来草莓园”错,
彩霞的父亲没有再请“他”来,原因众多,不止想阻止彩霞和“他”的恋情这一个原因。)
8①彩霞埋怨“他”除了跟草莓说话,还知道啥时,“他”不理解,彩霞跑到草莓园最里面,请草莓叶子帮她传话给“他”,表现彩霞因“他”
不解风情而难过的心情。②彩霞从老社长那里回来去“他”的草莓医院时,脸上绯红,表现彩霞看到心上人时的害羞。③彩霞在听
“他”讲如果他的莓艺成功的话时,心里像亮着无数的草莓果,甜丝丝的,表现彩霞对“他”的信任。④彩霞看到“他”搞出的莓艺时,
任自己的目光慢慢地定格在“他”的身上,表现彩霞对“他”的欣赏和崇拜。(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
给分)
9.①对比:彩霞的父亲先前老催彩霞办婚礼,和后来见识到“他”的莓艺,主动提出退亲形成对比,从侧面突出“他”莓艺的精湛和勇于
创新的精神。②设置悬念:小说在叙写“他”在莓园里搞莓艺的情节时,先不交代啥叫莓艺,而是由大家的疑问,和“他”说“再发,我
的秘密就全暴露了”,彩霞父亲看了“他”的莓艺就主动提出退亲等内容设置悬念,直到结尾才交代“他”在莓园里用成熟的草莓组成
无数个心形的莓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波澜。(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原句标点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11.C(B项,二者都解释为叹息的意思。C项,前者解释为“你”,后者解释为“像…这样”。)
12.C(“天帝未对豫且是否有罪做出明确的判定”错误,根据原文“天帝日:‘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可知,天帝已经做出
明确判定:豫且射杀变化成鱼的白龙无罪。)
13.(1)齐简公说:“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过了没多久,田常果然在宫廷上攻杀宰予。(否定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各
1分,“居"1分,句意2分)
(2)这三种动物,都想要竭力获取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后藏着的祸患。(“务”“患”各1分,句意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齐简公有个臣子叫诸御轶,他劝谏简公说:“田常与宰予,这两个人相互间十分憎恨,我担心他们会互相攻杀。互相攻杀虽然不会
【高二摸底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新乐府与古乐府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因事主题”“即事名篇”的拟题方式。古题乐府是拟汉魏六朝乐府
古题而形成的一种诗歌类别。新乐府则是从“无复依傍”古题、“另立断题”的拟题方式上命名的。
乐府本是汉代的音乐机关,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素楚之风进入乐府。李延年又多举司马
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而作十九章之歌。这说明乐府音乐机关的歌诗,既有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歌谣俗曲,也有士
大夫文人应诏而作的歌辞。在礼乐功能上,乐府诗分祭祀的郊庙歌辞、三朝元会的燕射歌辞、军中的鼓吹横吹曲辞
以及用于帝王私宴的娱乐歌辞;在音乐形态上,乐府诗又有歌曲、琴曲、舞曲的不同。因受制于其所配音乐的风格
及特殊的功能,乐店歌辞的句式存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并无统一的体式结构。魏晋至六朝兴起的文人
拟乐府遵循乐府诗的音乐演唱传统,又与徒诗(不入乐的诗)创作的时代思潮相结合,进而形成魏晋六朝文人乐府
诗独特的体制特征:即题材和主题上在汉魏乐府古题范围内拓展、创新,体制结枸上多以第三人称叙事结构全篇,
抒情方式以场景化和客体化抒情为主,句式以五言古体为主。诗歌史上所谓的“乐府体”多指文人乐府诗的这些类
型化特征。
汉魏六朝至初盛唐以来,“乐府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标题采用乐府古题。因为乐府古题本源于乐府曲调,是
乐府诗音乐属性的根本标志。尽管不同音乐类别的乐府诗有不同的拟题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音乐曲调名
都是主体,居于主导地位。齐梁以后,文人普遍使用“赋题法”,力图摆脱对汉魏乐府古题的依循,逐渐建立起乐府
诗主题与曲题的对应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文人乐府诗的自由创作空间。唐代古题乐府大多是对齐梁赋题法的创造
性使用。纵观魏晋六朝至隋唐的古题乐府,无论怎样拟题、赋题,诗歌的题目都没有完全脱离古题,尽管自曹植,陆
机以来的文人乐府诗早已“事谢丝管”,脱离了具体的音乐环境,但只要古题存在,曲调的标志意义就在,乐府诗的
体性标志就在。因此,乐府古题是“乐府体”的显著标志。
(摘编自吴大顺《唐代新乐府与乐府体的重构》)
【高二摸底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