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乘法对比解决问题(5)
教学思考:1.先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是先画图再对比呢?
2.这2道题学生画错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的?哪道题更容易错?第2道题会出现4个5的情况吗?
3.学生学习乘法前和后画错的情况一样吗
4.需要复习导入吗?
试课后感受:
1.口干舌燥
2.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很多。我没有把握好学情,还是按照六年级的教法教学。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放在思考问题上。(小组争章,多用一些激励的语言。)
3.提问的方式有问题,我的很多引导语和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可能听不懂。要换更简单的提问方式。
4.学生画图、列算式的情况是前测的结果,不是课堂生成。一整节课下来都是师生对话,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参与率不够。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有收获,其它的学生以听为主。
5.环节设计层次不明显,反馈交流形式单一。增加分类讨论、根据错例重新设计题目、根据问题选信息、根据算式选问题等活动,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4.在对比中建立清晰的解题结构。
学具、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根据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引导:知道今天我们要干什么吗?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来解决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张?”这个问题。
2.思考: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会用什么计算方法?(乘法、加法、减法)
3.现在你能列算式解决“一共有多少张?”这个问题了吗?(还需要数学信息。)
4.想一想:静静的想一想,如果是用加法解决,你需要什么数学信息?乘法呢?
二、多种方式表征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一)多种方式表征问题,让学生感受“4”和“5”的乘法关系
1.出示:(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读题:静静的读一读题目。
3.活动:①圈一圈:在练习单上,将桌子摆放的样子按题目意思圈出来;
②列算式:根据题目意思列出对应的算式。
4.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5.反馈:
(1)
引导:跟他圈的一样的请举手。这样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结合问题情境):有4排桌子,每排5张,所以我就5个、5个圈在一起,圈了4个5。
过渡:他从题目“有4排桌子,每排5张”知道了要5个5个圈,圈出4个5。
算式:来看看算式,对吗?5+5+5+5=20什么意思?4×5可以吗?
学生: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有4排桌子,每排5张”就是在求4个5合起来,可以用5+5+5+5=20,也可以用4×5。
(2)
提问:有人是这么画的吗?在这2幅图中,“4个5”你怎么把它看出来?
第一幅图:(学生上去指)他的这个手势什么意思?
小结:我太喜欢他的手势了,这一指就是1个5,再指又是1个5,指了4次就是有4个5了。
第二幅图:第2幅图就这么一个大圈,你也能找到4个5吗?
师:还真的能找到4个5,怪不得可以你们都写4×5。
小结:刚才这3幅图,有的同学竖着看成一排,有的同学横着看成一排,其实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4个5”。
(一)多种方式表征问题,让学生感受“4”和“5”的加法关系,且感受“2”的作用。
1.出示:(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引导:看这个问题,还记得刚才研究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做的?
(读题、圈一圈、列算式)
3.活动:这个问题你能自己来了吗?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4.反馈:
(1)出示:
问题:跟他圈得一样的请举手,这样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第一排有5张,第二排有4张。
追问:你们还有什么想问他的吗?
学生:“2”藏在哪里?(我也想这么问来着)
小结:一排5张,另一排4张,合在一起就是2排了。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算式是什么?
小结:原来“一排5张,另一排4张”就是在求4和5合在一起。
(2)出示:
引导:2×5-1=9什么意思啊?这幅图你看懂了吗?
学生:假设这里有1个,就有2个5,再把这个去掉。
小结:你怎么能说的这么好呢?我都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你看,这两道算式这么不一样,但是都在求什么?对啊,两幅图都是一排5张,另一排4张,就是5和4合在一起。
(3)
引导:刚才看到班级有人是这样圈的。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他这样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2个和5个都放在这一排就有(7张),另一排是4张。把2排当作2张了。
(4)
引导:你能猜出他是怎么想的吗?
生:有2排桌子,每排5张,另一排4张
小结:还真是,这样就出现3排了。
(5)
引导:你一定也看出来他的想法了。
小结:看来“有2排桌子”很容易理解错,到底什么意思呢?(手势表示)一排5张,另一排4张,合起来就是2排了。
(三)回顾整理
1.课件回顾画图与列算式的过程
教师:还记得“有4排桌子,每排5张”我们怎么画的吗?5个一排、5个一排画4排,算式:5+5+5+5=20(张)、4×5=20(张)。第(2)道,一排5个,另一排4个,有2排,算式:5+4=9(张)。
2.从直观到抽象,用语言表征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运算意义
(1)对比题目信息:比较这两道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两道题的信息中都有4和5,问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
(2)对比算式:在这两道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第(1)题用乘法计算?第(2)题用加法计算?
小结:第(1)题表示4个5合在一起,所以是4×5;第(2)题表示4和5合在一起,所以用4+5。
3.检查:(刚刚我看你们说别人的问题都说的挺好的。)现在也请检查一下自己的图和算式,有问题的请改正。
三、练习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一共有多少张”的问题,你们很会思考,也很有想法。等会我希望每位小朋友都可以开动脑筋,有答案也不急着说出来。
1.根据算式想问题
(1)出示:4名男教师和6名女教师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学生排成4列,每列6名学生。
(2)读题:请读一读题目
(3)算式:4×6=24(名)
引导:咦,你猜这道算式能解决什么问题?有想法的请举手。
(4)出示选项,这里有你需要的答案吗?你怎么想的?
①教师一共有多少名?
②学生一共有多少名?
③教师和学生一共有多少名?
引导:你能想象学生排成4列,每列6名学生吗?
(5)列算式:你看这两个没有被选问题,你也能想到他的算式吗?请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6)反馈:你怎么想的。
2.根据问题选信息:
引导:同学们,等会的问题就厉害了,看看有几个人能对,所以要把你的答案藏好。
(1)出示:周老师买了5盒圆珠笔和4盒水笔,每盒水笔有6支。
引导:你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问题:两种笔一共买了多少盒?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信息是( )
引导:只要我选择哪些信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问题:水笔一共买了多少支?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信息是( )
①5盒、4盒、6支 ②5盒、4盒 ③5盒、6支 ④4盒、6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