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11:1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辄③难④之。朗曰:“幸尚⑤宽,何为不可?”后贼⑥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⑦,正为此耳⑧。既已纳其自托⑨,宁可以急相弃邪⑩?”遂携拯 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华歆(xīn) :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人,博学多才。②依附:依傍附从,这里指搭船。③辄(zhé) :立即。④难:感到为难。⑤尚:还。⑥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⑦疑:犹豫。⑧耳:罢了。⑨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即同意他搭船。⑩邪(yé) :相当于“呢”。 携拯:携带救助。
1. 判断下列说法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②从文中看出:华歆人品不如王朗。   
2.王朗让人搭船的原因是:“   ”王朗想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贼追至”。 华歆认为不该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3.请结合文章情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用现代文形式填写)
①朗    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②歆    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如果用一句格言诠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最合适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C.言必信,行必果
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完成答题。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 汝 多知乎 ?”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②[辩斗]辩论,争论。③[以]认为。④[日中]正午。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蓬盖,像雨伞一样。⑥[及]到,到了。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⑧[沧沧凉凉]寒凉。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⑩[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知]同“智”,智慧。
5.读文言文要把握好句子停顿,用“/”画出画横线句子的停顿。
6.借助注释,写出文言文的意思。
本文着重在于“辩”,一小孩认为:   。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小孩认为:   。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离得近让人感到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最后孔子都    。
7.两小孩针对人们常见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体现出他们善于    ,勤于    。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体现了孔子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少选之间   
②而志在流水   
③汤汤乎若流水   
④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②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0.结合《伯牙鼓琴》一文,谈谈你对真正的朋友的理解。
课内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gāo sōng)《牛》一轴(zhóuzhù),尤为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ù 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i pì)。”不可改也。
11.给文中的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词。
①曝:   
②拊掌:   
③股:   
④然之:    
13.把牧童说的话抄写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14.从牧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陶侃①尝出游,见一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②取之耳。”侃怒曰:“汝既不耕,而戏贼③人稻!”执④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惜粮惜农,丰衣足食。
[注释]①陶侃(kǎn):东晋名将,以善战和爱惜百姓出名。②聊:随便。③賊:损害,伤害。④执:抓住。
15.下面加点字与“陶侃尝出游”中“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多选)
A.尝与诸小儿游 B.卧薪尝胆
C.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D.浅尝辄止
16.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17.陶侃对故意损害稻谷的人“执而鞭之”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8.爱惜粮食是一种美德。学校餐厅要悬挂标语提醒同学们要节约粮食,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阅读
孟母诚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①然中止,乃复进②。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④。”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诚之,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②复进:再背诵下去。③喧:同“谖”,遗忘,忘记。④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9.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少时少:年少 B.其母知其喧也知:知道
C.此织断此:这,这个 D.孟子不复喧矣复:重复
20.“其母引刀裂其织。”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的是   (人物),“其织”的“其”指的是   (人物)。
21.下面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复进 B.何/为中止?
C.能/复续乎? D.以此/诫之
22.下面对“此织断,能复续乎?”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织物断了,能再继续织吗?
B.这织物断了,能再连续织吗?
C.这织物断了,能再重复织吗?
23.你认为盂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文言文阅读。
荆人袭宋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③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④。
[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表:测量后做标记。③循:沿着。④坏都舍:大房子倒塌。
24.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人欲袭宋(想要) B.澭水暴益(凶猛)
C.荆人弗知(不) D.循表而夜涉(淌水过河)
25.荆人过河“溺死者千有余人”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6.荆人袭宋的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
A.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变化发展
B.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C.行军打仗要以智取胜
D.不能随便轻视别人,否则自食其果
文言文阅读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②行,见古碑,晋索靖③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④,下马伫立⑤,及疲,乃布⑥裘⑦坐观,因⑧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②(尝)曾经。③(索靖)晋代书法家。 ④(反)通“返”,返回。⑤(贮立)长时间站立。⑥(布)摊开、铺开。 ⑦(裘)皮衣、皮草。 ⑧(因)于是。
2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28.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   →   →(宿其旁观)
29.短文的    描写非常传神,从中能感受到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正确;错误
2.幸尚宽;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疑惑的;认真的
4.C
【答案】5.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7.观察;探索;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答案】8.一会儿,不久;心志,情志;水流大而急的样子;值得
9.①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②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10.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答案】11.sōng、zhóu、chù、bi
12.晒;拍手;大腿;认为他说得对
13.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这副画画的是斗牛,斗牛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紧紧的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副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14.牧童是个观察细致的孩子。
【答案】15.A;B
16.你既然不种田,竟还糟蹋别人种的稻谷!
17.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8.C
【答案】19.D
20.孟子;孟母
21.B
22.B
23.盂母对孟子的成才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孟母让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我还能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
【答案】24.B
25.因为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还是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所以荆人过河“溺死者千有余人”。
26.A
【答案】27.驻马观看,很久才离开
28.驻马观之;下马伫立;布裘坐观
29.动作;欧阳询观古碑时的沉醉、忘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