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课文 1——3段的内容本身不是很吸引学生,理解有点难,但是语言准确生动,很值得品读和积累。
【设计理念】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细心体会表达,积累语言。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教学细节凸现、放大,依托语言、品悟语言,使说明文也透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比较朗读、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科学准确、生动。
3.感受科学古生物的神奇,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教学重点: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科学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教学过程:
一、畅谈印象,激趣导入。
先看老师来写个词(恐龙),读什么?你们也写一写。当你在写这个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科学说明文,题目一起读。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就让我们带着这许多的疑问,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在学生的述说中,乘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很快就对课文产生了兴趣。)
二、巧读词语,整体感知。
1.打开课文,翻到31课,按要求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语。3.思考: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先来看看词语。
凶猛 迟钝 笨重 茹毛饮血 形态各异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轻灵 敏捷 轻盈
(1)我先请小老师来带读一下,第一行谁来读?第二行谁来?“轻盈”的“盈”读的特别好,后鼻音很到位,“盈”字书写时候,注意里面是个什么字?
(2)再检查一下,男生一起读一行,女生一起读二行,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在文中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是呀,第一行文中是描写恐龙的词语。第二行是描写鸟儿的词语。 板书:恐龙 鸟类
(3)老师从文中选了几个词,不看书,谁来填一填!
( )的霸王龙 ( )的马门溪龙
( )的孔雀 ( )的鸽子
每个词语的背后都是有情感的,谁能带着感情来读读这些词!大家一起读!
(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让情感洋溢课堂,就能让学生流淌真诚,闪动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4)读的这么好,老师就请你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谁能用上咱们刚才填的词来介绍一下!这就是——凶猛的霸王龙,这就是——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这就是——轻灵的鸽子,这就是——五彩斑斓的孔雀。
(试图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5)读句子。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对他们的样子,课文中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谁来读?注意把他们特点读出来!你还带了点感情,读的真好!最后我们合作着读一读,男生的声音有力量,你们读恐龙的话,声音甜美的女生读鸟儿的话。
3.尽管恐龙和鸟类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同!但是咱们知道课文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科学上的惊人发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来说。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是概括了这个发现。
三、品读第一段,感受演化的漫长。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一段,划出这个句子来!找到的请举手!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个发现多么不可思议啊!我们一起读!
1.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一句,说说读明白了什么?读好后可以先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
(1)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鸟儿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一支”准确的说明了是恐龙的一部分。请你来读读这句,把一支读出来!
(2)演化:演化是一个科学名词,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这里指恐龙到鸟类的进化过程。
(3)漫长一词:读出了什么?时间长。多长,你猜猜看!
2.这个漫长的演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生代时期)看,这就是中生代时期!一起读一下这份科学资料。
中生代时期,距今约7000万年!那时,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条件对恐龙的繁衍十分有利,它们迅速占领了陆地、海洋和天空,地球上到处是恐龙。
3.再读一下这个时间!原来中生代时期离我们现在是多么遥远啊!可见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是多么长啊!就请你读这一句,把时间的漫长给读出来!一起读!
4.小结用词特色:
作者为了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一科学发现,你觉得他的用词怎么样?说的很好,老师把你们说的概括成一个词:板书:科学准确
(课文介绍的恐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补充资料使学生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来到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四、品读第二段,感悟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一)整体了解介绍内容
1.关于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这个结论,科学家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段,结合资料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体会体会每一句话的意思。
2.现在就让我们也当一回科学家,沿着科学家们探索足迹,把这些句子重新排列一下?拿出你的作业纸来标一标序号。交流。校对一下有标错的吗?如果有,你再读读课文纠正一下。
3.按照顺序,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探索的过程读一读。
(二)体会用词准确。
1.聚焦“相似”
你们真能干,把科学家发现结论的过程读明白了,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放大镜沿着科学家探索的脚步,一路去看个究竟吧!
刚才说到发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什么之处。真是这样吗?老师带大家来看看图,比较一下,说说你的发现?是呀,有相同的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文中用了哪个词,可见相似这个词语用的极其恰当!准确!一起读读这句话!
(利用形象的直观图,推敲词语,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精当,从而体会出语言的精华。)
2.着眼“很可能、假说”
出示:
在研究了大量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接着科学家提出了亲缘关系的的假说。老师也想来读,让我先来读好吗?(教师读的时候去掉“很可能、假说”)听出什么问题了没有?你们觉得这样读行吗?找个理由说服我,行吗?
很可能:表示猜测,不能肯定,文中 指“鸟类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个说法还不确定。
假说:在这里指的是亲缘关系这一说法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依据,所以只能成为假说。这样说,更确切。
那就请大家一起准确地读读这些句子吧。
(通过删比反复体会原文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之达到领悟。)
3.小结:看来说明文为了准确表达一个意思,每个词语都是经过了仔细推敲啊!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表示不确定的词,一起读读。
出示:大约,大概 不一定 猜想 估计 似乎 好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语文课在读的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
(三)体会用词生动,感悟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在一直找不到化石的情况下,科学家并没有放弃,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寻找新的依据,他们又有了什么宝贵的发现呢?
1出示: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从19世纪到20世纪,将近20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才有了这样的发现,此时的心情怎样?欣喜若狂什么意思?
(2)欣喜若狂的科学家们有可能怎样?写一写!
出示: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有的——,有的——,有的——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
(3)科学家们为什么那么欣喜若狂?在高兴的背后,他们付出了什么?
(4)是呀,科学家把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出示世界图)在找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直到去世,也没有找到这样的依据。终于在中国辽宁的西北地区找到了!(出示中国地图)咱们一起读!
(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文本,能使学生达到人文合一。)
2.出示:
将近两百年,科学家们才终于找到了辽西这样有力证据,难怪作者说——引读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出示词典:比喻: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点睛”之笔可以看出什么?
(2)有多重要,读读课后资料袋
(3)辽宁的发现是多么重要啊!一起读!
(4)这不仅是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笔,还是凝聚了科学家的无数血汗的一笔,是让全世界振奋的一笔!让我们再一起读!一个点睛”之笔也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多么的生动啊!
(5)视频拓展,升华情感。
辽西的发现发现并没有为他们的研究画上句号,而是鞭策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请看一则最近的新闻。说说你的感受?我想这个发现又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更绚烂的一笔!
五、课堂总结,悬念留疑。
这漫漫历史长河,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究竟是怎样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课尾留疑,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让语文味延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