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12: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易错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 )
A.曲牌名 词牌名 B.词牌名 曲牌名
C.词牌名 词题 D.曲牌名 曲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B.从篇幅来看,短短二十八字,创造性地将多种孤立的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衬托人。
D.从情感来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阅读与理解。
(甲)
[唐]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③小雨润如酥④,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 )。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才思:才华和能力。③天街:京城街道。④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⑤绝胜:远远胜过。
3.从“不久归”可以看出,可以作为甲诗的标题的一项是(  )
A.晚春 B.新春 C.早春 D.立春
4.按照押韵规律,乙诗括号里的字应为“ ”,读作“ ”。(  )
A.宫gōng B.都dū C.城chéng D.京jīng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是描写春景。甲诗中,“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能“解”,而且还有“才思”想象之奇,实为诗中罕见;乙诗将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的可爱。
B.甲诗中,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是为春天增添一景,虽然不算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C.“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乙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D.乙诗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景色。
6.请用自己的话语写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②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③是今朝斗草④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①新社:春社,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在立春后、清明前。②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③元:同“原”。④斗草: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7.这首词的上阕依次描写了燕子、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春天的景物。
8.请把这首词中描写东邻女情态的句子找出来,画上“”。
9.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与时令相符的景物的变化,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B.词的下阕写人,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态等的描写,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C.“疑怪昨宵春梦好”一句表现了东邻女对远方行人的思念。
D.这首词美在情景,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流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0.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11.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2.结合语境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①凉月如眉挂柳湾。( )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
②越中山色镜中看。( )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
③兰溪三日桃花雨。( )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13.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①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的正误。
①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
②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 )
③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 )
④“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
课外诗词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 ,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
【注释】①望断:望尽。②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15.请描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展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横线上将原词补充完整,再结合全词,体会这两句词中流露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你对本词的理解,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阵阵南飞北雁,触发了词人胸中的豪情。
B.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C.词的最末两句以问句结尾,表明词人对红军战士何时夺得最后胜利充满疑问。
D.此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8.补全诗句。
19.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20.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21.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22.补全诗句。
23.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___(咏物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24.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________”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______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5.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具”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6.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27.“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28.将诗歌补充完整。
29.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31.“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33.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34.“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曲的格式的理解与辨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词牌名和曲牌名词就是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文字形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选项中的“并未表达思乡之情”错了,正确说法是:从题目来看,作者既表达了对秋的思考,又表达了思乡之情。
3.A 4.B 5.D 6.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细看,小草却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分析】3.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它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应该学会归纳、总结,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4.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各种字词的拼音及意思,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千万不要脱离文章。
5.D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句的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因此,这一句不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6.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理解诗文每个层次的意思,学会归纳总结。
7. 碧苔 叶子 黄鹂 8.巧笑东邻女伴 笑从双脸生 9.C
【分析】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白昼越来越长,随处可见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不由的浮现出了笑意。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结合诗歌的内容“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可以得出上阕依次写了燕子、梨花、碧苔、叶子、黄鹂。
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可以得出这首词中描写东邻女情态的句子有“巧笑东邻女伴”。意思是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结合诗词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本题中,解释有误的是“疑怪昨宵春梦好”一句表现了东邻女对远方行人的思念。这句话的意思是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
10. 扶持的手 引导的箭头 帮助 指引 温暖的话 肯定的回答 让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清凉的水 惊蛰的春雷 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 纯洁 不可缺少 万古长青 11.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做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分析】10.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还能够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现代诗的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在回答作者将友谊比喻成什么的问题时,可以分别观察前三节的第二和第四句,“扶持的手”、“引导的箭头”等都是作者对友谊给出的直接比喻,回答友谊的作用时则需要根据友谊的比喻义进行对应分析,比如“扶持的手”可以拉起跌倒的我们,因此它可以让我们勇往直前,回答有关诗歌第四节的问题时,需要根据作者的比喻事物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再作答,比如白雪象征着纯洁无瑕,所以此处填入“纯洁”。答案不唯一,意思正确即可。
11.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现代诗想要表达的内容,抓住要点,再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想,加以分析。在作答本题时,需要联系个人的感想,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可以在回答时加入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句子加生动形象。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2. B B B 13. 凉月如眉挂柳湾。 半夜鲤鱼来上滩。 14. √ × √ √
【分析】1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1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诗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5.秋天,云层淡薄,天显得很高,站在六盘山顶上,看向南飞的雁群,一直望到它们的影子消失。 16.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表现了红军不取得长征胜利决不罢休的革命豪情,流露出红军历经艰险翻越六盘山,长征胜利在即的喜悦之情。 17.C
【分析】15.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16.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1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8.少小离家老大回 儿童相见不相识 19.告老还乡 20. 儿童 乡愁 21.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分析】18.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19.回乡偶书意思是: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20.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2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
22.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23. 春天 哲理 24. 胜日 寻芳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分析】2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2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词语、诗句即可。
25.备办,准备 26.美丽的山村风光 27. 湖边垂钓 邻里趣事 重阳赏菊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诗句及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6.联想就是从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想到另外一件事或一个东西。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把我们想到的或仿佛看到的写出即可。
27.一边读诗句,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8.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 29.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0.C 31. 夸张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32. 巧渡金沙江的喜悦 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33.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乌蒙山 金沙江 泸定桥 岷山雪 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 革命乐观主义 34.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陡征之路的艰险十分恰当,“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岸”更好。
【分析】28.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9.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30.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B、D正确。
C错误,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 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一是比喻,把绵延的五岭比作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二是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32.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从“暖”字体会到红军过了金沙河的欢快。“寒”字写出了铁索桥让人胆战心寒。一暖一寒”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红 军战士的英雄大无畏精神。
33.考查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34.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肯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