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
米雕
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微雕艺术。
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儿,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露出___________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来,他才抹了把汗,露出___________。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名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最偏远的贫困山区,成为山区小学的美术老师,而他的一手雕刻功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竿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只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用“﹏﹏”画出点明短文中心的一句话。
2.阅读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补充描写爸爸的神态,填在横线上。
3.本文第3自然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具体. B.交代了米雕的来历,为升华主题埋下伏笔
4.本文结尾所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的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送了“我”一件艺术品,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③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 (A.热烈 B.酷烈 C.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④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⑤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⑥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⑦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⑧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⑨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 (A.阻挡 B.影响 C 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⑩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6.根据文意,从第③段、第⑨段的括号内为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所选字母依次填在横线上。
7.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的标题“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中多次出现对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
C.第⑤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描写,反衬了“我”在炎阳下奔跑的艰辛。
D.第⑩段“凯旋”一词,传神地写出了看瓜老人在这场追赶中终获胜利的样子。
8.从①段中概括出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限25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感悟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作答。
盲人玫瑰
徐福元
①齐先生是个盲人,在自家的大门口,却栽培着令人惊羡的几丛玫瑰。年年岁岁,燕子来时,花开东墙。玫瑰开放的日子,也是齐先生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有流水似的人群,在花丛旁驻足,他细听人们赏花品评。
②两个姑娘为一朵花的颜色,正在进行一场小小的争论:“你看,这朵花是胭脂红。”“不对,应该是绛豆红。”“胭脂红!”“绛豆红!”
③双方争执不下,只好请齐先生裁决。
④齐先生一笑,款款说道:“你们俩说得都对,又都不对。就这朵花的花瓣里外来说,里面是胭脂红,外边是绛豆红。就这朵花的上下来说,下边是胭脂红,上边是绛豆红。从整体效果看,应该算霁红。花朵的颜色,又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的时候,可借用瓷器上的郎窑红。雨天的时候,又像矾红。早晨和晚上又不同,早上阳光一照,桔红中带橘黄,这橘黄中又掺进些炒米黄;晚上夕阳西下,这绛豆红中又揉进了冈比亚红。太阳落山了,冈比亚红又变成茄皮紫了。”
⑤两个姑娘听直眼了,他是盲人吗?
⑥渐渐围上一小群人,七嘴八舌,又开始研讨叶子的绿。最后,还是请齐先生点评。
⑦齐先生不紧不慢,用手摸着带倒刺的玫瑰枝条说道:“要说绿,先要说黄;惊蛰过后,酱黄色的枝条开始泛绿,这时的绿是豆绿,颜色有些暗,有点清淡含蓄。慢慢绿意渐浓,变成粉青。到了春分,就有了苹果绿底子上洇出了柳叶绿。柳叶绿并没有走下去,却向着秋葵绿转弯了。清明时节,星星点点的就冒出绒绒叶芽,颜色是米汤黄,一天一个样,变成鹅黄。谷雨以后,叶子一天几变,才由孔雀绿变成瓜皮绿。一直到现在才定型,叫翠青绿。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绿得不一样,有深浅相别。一片叶子,阳面与阴面也形象各异。就说我摸着的这片叶子,阳面可以叫豆瓣绿;背后呢,只能算是郎窑绿。”
⑧一个盲人,对颜色的判断,如此准确、细微、精致,有人“啧啧”折服,也有人不解地问:“您双目失明,怎么会甄别各种颜色呢?”
⑨齐先生大笑,指着眼前一群人,“有多少人像你们一样,一年一年,一拨一拨,经过我的门口,观花、赏花、谈花、议花、论花、评花、品花?!我眼睛是看不见,可我耳朵灵啊。你们看到了,就如同我看到了,我在借你们的眼睛看啊!”
⑩人群中不免唏嘘:种花人竟不是赏花人!
11齐先生却淡然一笑:人生如花,次第开放;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两个姑娘的争论和一小群人的研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齐先生一笑”、“齐先生大笑”、“齐先生却淡然一笑”,文中多次写到齐先生的“笑”,体现了齐先生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说:“玫瑰开放的日子,也是齐先生最快乐的日子”,请分条概述,齐先生从种花中获得了哪些快乐?(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处齐先生所说的“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由此我们想到了“____________”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齐先生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说明文,完成练习
新冠病毒疫苗知多少
①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相关疫苗研发正加紧进行。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研发的名为INO-4800的新冠病毒疫苗6日启动一期临床试验,这是继美国莫德纳公司与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研发的mRNA-1273以及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之后,全球第三款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②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信息显示,截至3月26日,全球还有至少52款候选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这些正在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包括哪些类型?
③第一类是此前无同类疫苗获批过的新型疫苗,主要是指核酸疫苗,分为RNA(核糖核酸)疫苗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疫苗,这类疫苗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RNA或DNA片段直接导人人体细胞内。
④例如,美国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mRNA-1273是mRNA (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属于RNA疫苗,它是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mRNA导人人体细胞内。而最新进入临床试验的IN0-4800是一款DNA疫苗,使用了被称为质粒的一小段环状DNA片段,注射后能使细胞产生抗原蛋白。世卫组织官网信息显示,全球范围还有多个团队正在从事DNA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包括意大利生物技术企业Takis与美国应用DNA科学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团队、印度药企卡迪拉公司等。
⑤第二类是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包括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多数在研新冠病毒疫苗都属于此类。比如中国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就属于重组病毒载体疫苗,采用5型腺病毒作载体向人体内输送表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
⑥据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此前介绍,疫情暴发后中国选择了5条技术路线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分别是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可以看出,中国采取的5条技术路线覆盖了全球在研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类型。
⑦那么研制出能大规模使用的获批新冠病毒疫苗还需要多久呢?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新冠疫苗的研制至少还需要12至18个月。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 福奇此前也曾表示,即便疫苗的初期安全试验进展顺利,距离其大规模应用也需要一年至一年半时间。
(来源:新华社 2020年4月8日 有删改)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
16.第③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清晰明确地告诉我们正在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17.第②自然段的带点字“至少”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请说一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的疾病,因此大家一定要采取一些预防此病的措施,那么同学们知道个人该如何预防新冠肺炎呢?请举出至少两种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二十四节气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十分重要。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与社日、夏至与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甲】”,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乙】”,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丙】”,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材料四:
2017年9月2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设计师简山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标识最终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笑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终于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中国印记’。”“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
19.材料一中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考虑了_______、_________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20.材料二主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材料三,根据上下文,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雁南飞,春燕归巢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 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22.阅读材料四,设计“二十四节气”标识的原因是( )
A.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中国标记”。
B.人们已经忘了“二十四节气”。
C.“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练习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⑥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⑦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⑧“老了,还不死?”
⑨“死了就怎么了?”
⑩“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象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23.作者讲述了和奶奶发生的一些平凡的小事?请按照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联系文章语境,谈谈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
(1)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 自然段是_________描写,这一段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你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章题目“奶奶的星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你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饺子。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营业,我踯躅(zhí zhú)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靠近一看,竟是一间饺子馆。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店铺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饧(xíng)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
饺子馅各随所好。有人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儿肉,有人愿意多加青菜。有人以为猪肉冬瓜馅最好,有人认定羊肉白菜馅为正宗。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冻饺子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新鲜的好。据说新发明了一种制造饺子的机器,一贯作业,整治迅速,我尚未见过。我想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
2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煮饽饽”就是饺子。( )
②比较而言,南方人更爱吃饺子。( )
③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最好是自己和面,软硬适度。( )
④饺子馅虽说各随所好,但韭菜馅是人人都爱的。( )
29.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第2自然段中,作者列举“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乡下人家”这三种不同情况的人家,是为了说明“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
②作者吃过“最低级”的饺子,也吃过“顶精致”的饺子,二者差别很大,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关于最后一个自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剩饺子”破坏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可以删去。
B.即便是吃不完剩下的饺子,又可以成为一道新的美食,足见作者对饺子的喜爱。
C.前面说饺子“还是新鲜的好”,这里却要将剩饺子“冷藏起来”,前后矛盾。
31.由作者对饺子的描述中,你对作者有了哪些了解?至少从两个方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米雕(或“一粒米”、“米粒”) 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只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2.满脸焦急 微笑 3. 插叙 B 4.是一种持之以恒、坚持、逆境中不放弃的精神。 5.作为学生礼物的轻重就以是否有意义来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爸爸的礼物是合适的,因为它教育“我”做一件事只有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和中心句的理解。线索是贯穿全文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点明中心的语句要么在标题处,要么在开头或结尾处,找到作者总的评述发表感慨的句子即可。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是“微雕”和“米粒”,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微雕”或“米粒”。本文的中心句在结尾处,即“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只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2.本题考查格局根据上下文补全文段的能力,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和语意进行分析。当爸爸知道如此有意义的微雕丢失时,内心肯定是着急的,所以第一个空可以填“满脸焦急”。当爸爸找到米粒的时候,肯定有一种失而复得的高兴,所以第二个空可以填“微笑”。
3.本题考查对文章叙述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本文描写了爸爸送给“我”一件微雕,而“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在寻找的过程中,爸爸给“我”讲述了这件微雕艺术品的来源,这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这一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微雕的来源,而且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美术老师——屈茹,为下文升华主旨埋下伏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屈茹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才练出一手好雕功,所以“这种精神”指的就是屈茹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5.本题考查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注意本题一共有三问,要一个一个的回答。爸爸送的礼物是否合适可以从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来分析。
6.B C 7.C 8.对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产生恒久影响的事。 9.第一问:①履行看瓜的职责;②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
第二问:①认准目标,执着追求,不畏困难,永不放弃;②做事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解析】6.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解答此题关键要能辨析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语言搭配习惯等进行选择。热烈,指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情的,和“阳光”不相搭配,排除;酷烈,指残暴;猛烈;强烈。暖和,指温暖;和暖。结合语境来看,此时正是“大夏天的正午”,应用“酷烈”更为合适,所以选B。第二处选择,阻挡,指拦挡使不能发展或前进,阴影达不到这个效果,故排除;影响,指起作用;施加作用;笼罩,指广泛覆盖的样子。结合语境,这里是为了突出老人追赶对我的震慑作用,用“笼罩”更有力,更符合语境。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选项的筛选。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课文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比对即可。从文章第五自然段可以看到“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这句话,可见田野的繁华不是为了衬托我奔跑的艰辛。故选C。
8.此题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来回答。“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的具体内涵可以从“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一句进行把握。
9.文章写了我小时候的一次偷瓜被看瓜老人追赶的事,从中我感悟到那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熟读原文,把握主要内容。老人追赶“我”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展现出一种具体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是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孩子的这种偷瓜的行为进行教育,感悟方面可以从凡事要认真,看准目标,积极奋进,永不放弃,做好自己的事等角度分析即可。
10.盲人齐先生种出令人惊羡的玫瑰,在众人的欣赏品评中获得快乐。 11.①为了逐步深入而又极为自然地引出齐先生对玫瑰花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或对人生的看法)。②和齐先生形成对比,突出齐先生的生活态度。 12.表现了齐先生自信慈祥、积极乐观、超然洒脱的态度。 13.齐先生收获了许多关于花的知识,因而快乐;收获了大家对花的赞美,因而快乐;收获了和大家一起赏花的快乐。 1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中,有很多像齐先生一样的人,无私的付出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如老师培育学生,清洁工美化环境。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归纳。要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盲人齐先生在自家门前种出了非常漂亮的玫瑰,他虽然看不见,但却在众人对玫瑰的品评中获得了种花的快乐。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所用衬托手法作用的把握。衬托,在描写人物中是常见的写作方法,它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的形象,增加文章的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要学习掌握这种写作手法。写人们的争论和研讨其实是为了逐步深入而又极为自然地引出齐先生对玫瑰花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或对人生的看法),和齐先生形成对比,衬托出齐先生的生活态度。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人物的表情、行为、语言,在作品中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写的,作者用这些描写多方面地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要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从人物的境遇和语言中分析,齐先生是盲人,很会品花,谈笑不拘,可见他是一个自信热爱生活、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人。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齐先生虽然看不到美丽的玫瑰,但是在众人对他的玫瑰的评价中他已经感受到了快乐;和大家一起赏花齐先生也是很快乐的;在种花、赏花的过程中他收获了很多关于花的知识,也是快乐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领悟。“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的意思是说付出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要学会奉献,这使我们联想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别人付出了,自己也会感到快乐。从齐先生的话中得到的启示要抓住“付出或创造(种花)不是为了享受(赏花)”“奋斗或奉献(种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赏花)”,是“为社会为大众”这些意思来谈即可。
15.新冠病毒疫苗(1分) 16. 分类别 下定义 此前无同类疫苗获批过的新型疫苗 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每空各1分) 17.不能,“至少”是一个限定词,在这里说明不只有52款候选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还有其它的候选疫苗,如果删去就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3分,只给出判断,没有理由的不给分;给出判断,理由不充足的扣1分) 18.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区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外出佩戴口罩等。(2分,答案不唯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道理可以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久而久之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也可以是不要仗着自己有本事就自负自夸,只有勤奋与努力才是成功的秘诀。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理解与判断,很明显划线句介绍了两类新冠病毒疫苗。运用了分类别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的综合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近期流行的新冠病毒的基本认识,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生活,不做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19. 季节 气候 20.“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十分重要 21.B 22.C
【解析】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在文章的材料一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综合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十分重要。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与社日、夏至与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可以得出材料二主要说的是“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十分重要。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结合文段的内容,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结合语境可以填出三个选项。“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计在于春”,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大雁南飞,春燕归巢”,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所填内容要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仔细分析选项内容和上下文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结合文段的内容“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设计师简山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标识最终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笑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终于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中国印记’。”“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可以得出答案。
23.①奶奶哄“我”睡觉②“我”给奶奶踩背③“我”误把奶奶出门当成奶奶离世④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4分,按点给分) 24. ①写出了“我”为奶奶踩腰背的时间很长(认为奶奶的腰背总是踩不完);②表现出了“我”为奶奶踩背时的不耐烦。(2分) ①知道了奶奶老了就会死,死后就再也找不到奶奶了;②第一次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感(2分) 25. 环境(景物)(1分) 烘托了“我”夏夜有奶奶陪伴的惬意与舒适(1分)以及“我”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后的放松、知道人死后会成为星星照亮他人后的温暖。(2分,未结合具体内容的扣1分) 26.将活过的人比做巨星、火炬或烛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论价值大小,每一个活过的人可以为后人奉献自己,指引后人。 27.“奶奶的星星”暗示奶奶离世,更能表现“我”对奶奶的怀念之情;暗示文章主旨,奶奶对后人的奉献、指引后人前行,标题新颖独特,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4分)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按照短文的写作顺序,抓住要素,对文中记叙的小事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本题要结合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来完成。“漫长”是指为奶奶踩背的时间很长,更多的是我的不耐烦。而“可怕”则是知道奶奶会死,第一次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感。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这是一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我在奶奶身边的惬意和舒适,听奶奶说死后会变成一颗星星把路照亮后,作者心中没有了之前的可怕,心中变得温暖起来。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活过的人比做巨星、火炬或烛光,再联系上下文和奶奶无私奉献的形象以及古往今来人们赋予巨星、火炬、烛光的意义,就可以推断出这里指的是无论价值大小,每一个活过的人可以为后人奉献自己,指引后人。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理解与评价的能力。通过对全文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我们知道奶奶是离世了,奶奶一生都在为后辈付出、奉献,像星星一样照亮他人,这种精神也指引着我前行,这是内容层面。奶奶在世时是非常疼爱“我”的,因此奶奶去世后,“我”心中十分怀念奶奶,这是情感层面。“奶奶的星星”这个标题是十分新颖的,引起了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标题的作用。
28. √ × √ × 29. 小康之家 都很满足,很喜欢 30.B 31.作者是一个喜爱饺子、热爱生活、坚守传统文化的人。
【解析】28.①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章,从第一自然段句子“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知道①说法正确。
②比较而言,南方人更爱吃饺子。应该改为:比较而言,北方人更爱吃饺子。
③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最好是自己和面,软硬适度”这句话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第2句话。
④“饺子馅虽说各随所好,但韭菜馅是人人都爱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不是每个人都爱吃韭菜馅,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29.①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仔细读短文第2自然段中,作者列举“钟鸣鼎食之家”“小康之家”“乡下人家”这三种不同情况的人家,是为了说明“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
②不管“最低级”的饺子,还是“顶精致”的饺子,作者都很喜欢,都很满足,首先作者本身就很喜欢吃饺子,“最低级”的饺子能给作者带来温暖,“顶精致”的饺子能给作者带来味觉上的满足。
30.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是说即便是吃不完剩下的饺子,又可以成为一道新的美食,足见作者对饺子的喜爱。并不是写“剩饺子”破坏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前后也并不矛盾,所以关于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31.
考查对人物的认识,由作者对饺子的描述中,知道作者特别爱吃饺子。他那么了解饺子,一定是北方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