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12:0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①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自:从。 ②遽:急忙。 ③契:用刀子雕刻。
1.读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进入水中。
B.他就从船上跳下去寻找。
C.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3.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用古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4.这篇古文的题目是《__________》。我还可以自己来写题目: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__》;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____”画出选文说明的道理。
阅读理解。
《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释: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指十五元宵节。
8.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触者必怒( )  ②吏卒多被榜笞( )
③吏人书榜揭于市曰( ) ④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9.翻译下面句子: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①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②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注释】①铁杵:(chǔ)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②老媪(ǎo):老年妇女。③卒业:完成学业。
11.解释加点词语。
①方磨铁杵______ ②欲作针______
1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个故事中让李白“还卒业”的原因是老奶奶告诉李白她要把铁杵磨成针。假若你是李白,听到老奶奶这么说后,你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于40字)
阅读《学弈》,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弈秋之为听。 B.为/是其智弗若与?
15.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 )
A.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B.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有独特的发现。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7.把原文补充完整。
18.《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原文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凿壁借光
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⑥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⑦成大学⑧。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⑦遂:终于。⑧大学:大学问家。
2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邻舍有烛而不逮( ) 遂成大学( )
21.联系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古代与“凿壁借光”相似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①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⑤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苏轼《东坡全集》)
【注释】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②浣衣:洗衣服。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意:估计,推断。⑤被:施加。
23.对“虎熟视久之”的“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熟 B.熟悉 C.仔细 D.深:酣
24.对文中画线句子“二小儿戏沙上自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老二嬉戏在沙滩上,且神情不紧张。
B.两个小孩玩沙很开心,胆子很大。
C.两个小孩还是神情如常的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D.排行第二的小孩游戏在沙滩上,胆子很大。
25.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的“之”指的是老虎( )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B.虎熟视久之 C.虎之食人 D.而不惧之人
26.苏轼借这篇文言文,要赞赏的勇气是( )
A.勇往直前 B.无知者无畏 C.敢作敢为 D.初生牛犊不怕虎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顾荣施炙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之色,因②辍已③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热之而不知其味煮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④。已问其所以⑤,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炙:烤肉。②因:于是;就。③辍已:指自己停下来不吃,让出自己那一份。④左右:在身边。⑤所以:缘故。
27.解释下列语句中带点的词。
①尝应人请:____________②有欲炙之色:____________
③同坐嗤之:____________④乃受炙人也:____________
2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对顾荣和受炙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3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岁:___________ 然:___________
3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分析】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其剑”他的剑,“自舟中”状语,从船中,“坠于水”掉到水里。全句意思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断句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意思是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定位关键句子的能力。
根据“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联系上下文可知,找不到剑的原因是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故原文答案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答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也行)
4. 书戴嵩画牛 牧童评画 杜处士好画 5.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6.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升华文章主题,让读者回味无穷。 7.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分析】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名称的识记与起标题的能力,
这篇古文的题目是《书戴嵩画牛》。本文主要写了一位杜处士喜欢收藏书画,一天晾晒戴嵩画的《牛》时被一名牧童指出了画中的错误。由此可知,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起标题《牧童评画》;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起标题《杜处士好画》。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注释:
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自随,随身携带。
曝:晒。
拊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
牛斗:牛互相争斗。
力在角:力量用在角上。
尾搐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两腿之间。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
掉尾:摇尾。掉,摇。
译文: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6.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这篇文章以《斗牛图》为线索,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最后阐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要从客观规律出发,要谦虚请教他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专长。
8. 违背;冒犯 鞭打 挂,悬挂,贴 全,全部 9.差吏在街市上高挂告示牌,上面写道:“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 10.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分析】译文:田登作郡守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街上张贴布告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触者必怒: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触:违背;冒犯。
吏卒多被榜笞: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笞:鞭打。
吏人书榜揭于市曰:允许民众进城观看,街上张贴布告说。揭:挂,悬挂,贴。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举:全,全部。
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的理解:榜揭:张贴告示,榜,告示;揭,高举,举,这里是张贴的意思。依例:依照惯例。
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意思:当差的书写告示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并把告示牌挂在街头。
10.本题考查文学积累和主旨内容。注意“州”字的书写。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意思是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11. 正在,在 想要 12.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13.把铁杵磨成针这么困难的事情老奶奶都要去做,而我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太不应该了,我在学习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
【分析】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时,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槌,(他感到奇怪)就问(这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图感动了,(于是)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方磨铁杵”,意思为正在磨铁棒槌。方:正在,在。“欲作针”,意思为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欲:想要。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这句意思为: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13.考查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针,由此可以想到“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14.B 15. 全国 引、拉 16.A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 句子意思为: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属于状语,划分正确。
B 句子意思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所以正确划分应为:为是/其智弗若与?
所以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意思的能力。
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整句意思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国:全国。
(2)整句意思为: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
16.这道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回答问题的能力。
这篇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17.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18. 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9. 皎皎乎若明月 悠悠乎若清风
【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7.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全文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以及成语的识记。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9.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
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示例: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20. dài suì 21.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22. 凿壁偷光 借书苦读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0.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邻舍有烛而不逮”中“逮”的读音为dài,意思是到;及。
“遂成大学”中“遂”的读音为suì,意思是终于。
2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中“乃”的意思是于是;“映”的意思是照耀。这句话的意思是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一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读书的精神。古代与“凿壁借光”相似的事例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程门立雪、闻鸡起舞等。
23.C 24.C 25.A 26.D
【分析】译文:忠、万、云、安这些地方老虎很多。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2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虎熟视久之”的意思是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熟”的意思是仔细。
2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小儿”的意思是两个小孩,“自若”的意思是神情不紧张。“二小儿戏沙上自若”的意思是两个小孩还是神情如常的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2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意思是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之”指老虎。
B“虎熟视久之”意思是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之”指他们(孩子们)。
C“虎之食人”的意思是老虎想要吃人的时候,“之”指想要。
D“而不惧之人”的意思是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之”结构助词,的。
2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主要讲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顶触碰他们,想让其中一个(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傻乎乎,竟然不知道害怕,老虎一会儿也就离开了。苏轼借这篇文言文,表达了对“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勇气的赞赏。
“初生牛犊不怕虎”意思是刚出生的小牛不知道害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什么都不怕。
27. 曾经
神情
嘲讽,讥讽 是 28.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 29.我欣赏顾荣,因为他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平等待人,不因对方是仆人而轻视他,顾荣更能为别人着想,施肉给端烤肉仆人,是一个善良的人。
【分析】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曾经有一次应邀赴宴。尝:曾经。
②句意为:(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色:神情。
③句意为: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嗤:嘲讽,讥讽。
④句意为: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乃:是。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岂,怎么,哪里;执,拿;句意为: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
29.本题考查开放性答题。
学生根据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欣赏受炙人,因为知恩图报,在顾荣危急之时相助保护,他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行为让人称颂。
30. 一年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可是。 31.即使一年都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32.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分析】译文: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30.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可以以形推义,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联系语境来推断字义。或者联系上下文, 明白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字义。
31.本题考查翻译古诗的意思,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再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词语的位置的变化,文字的增减,以符合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虽”“岁”等。“虽”是“即使“的意思,“岁”是“一年”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如第一句“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及举陈晋之例与自己的对比来说明读书勿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扎扎实实记牢。不能囫囵吞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