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06: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学者指出:20世纪20年代巴黎公约的发起人使用的“宣布战争为非法”的术语意味着存在一种普世的未成文的法律,违反这一法律而进行的战争被宣布是一种犯罪。这里的发起人主要是指
A.法国和德国 B.法国和美国 C.苏联和德国 D.英国和法国
2.某国际组织共存在26年,期间曾数次协调解决一些国际争端,并向无国籍难民颁发“南森护照”,获得了许多国家承认,并陆续解决了一些国际纷争。该国际组织( )
A.运行机制为“大国一致” B.发起者为南斯拉夫等国
C.涉及全球公共问题治理 D.为国际法制定奠定基础
3.在华德顿会议上签署的《五国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是52.5万吨、52.5万吨、31.5万吨,并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的岛屿和领地维持现状。美国倡议该协议旨在( )
A.角逐亚太地区的海上霸权 B.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C.与其他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D.限制德国海军军备
4.“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且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这一规定体现的国联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全体一致 C.均势原则 D.委任统治
5.关于一百年前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毛泽东发出了“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精辟评论,下列条约最能支撑毛泽东同志观点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
6.一战前,俄罗斯媒体大肆宣扬:所有斯拉夫人应当只使用一种语言——俄罗斯语,只有一种信仰—— 东正教,只存在一个国家——俄罗斯,只有一个领袖——沙皇。只有那些扛起沙皇旗帜并接受俄罗斯语言、法律和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才会被俄罗斯当作兄弟。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国内矛盾尖锐
C.沙皇专制统治强化 D.军国主义盛行
7.他(陈独秀)把西方国家划分为帝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国家,而自由民主的典范就是法国,他认为欧战是正宗欧洲文明——法兰西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变种德国军国主义之间,即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陈独秀说:“德意志以军国主义为厉世界,吾人之所恶也,列国讨之,亦以尊重自由正义与和平,不得不除此军国主义之怪物。”这一认识
A.看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B.将政体特色与战争性质联系了起来
C.极口赞赏法国革命的历史作用
D.带有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的倾向
8.如表中为美国政府关于1915年英国船只“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军鱼雷击沉事件的部分宣传言论。下述言论( )
作品名称 基本内容
1915年《大战中的恐怖和暴行:“卢西塔尼亚”号的悲剧性摧毁》 潜水艇这一恶毒的摧毁工具,将上千名手无寸铁、毫无还手之力、热爱和平的男男女女和孩子,全部送到海底了
1917年《战争与人性》 一个邪恶的罪行,只有“卢西塔尼亚”号的水墓成为德国普鲁士王室的葬身之地,才能完全赔偿这一事件造成的伤害
A.凸显了英德对一战进程的影响 B.表达了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
C.意在获得民众对美国参战的支持 D.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
9.下图所列章节中涉及到的“国际新秩序”是指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多极化格局
10.下面这幅漫画名为《大桥的缺口》。该漫画反映出
A.美国控制着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B.国联在制裁侵略方面作用不大
C.美国缺席导致国际联盟无法成立
D.英法操纵国联对抗抵制美国扩张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 B.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
C.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 D.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12.下表为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表。该表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A.科技应用于军事使大战充满了危险性 B.—战消耗巨大且伤亡惨重
C.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D.两大军事集团都对战事有些力不从心
13.一战后,协约国的分赃活动与下列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中国的“五四运动”
②朝鲜“三一”运动
③埃及华夫脱运动
④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14.美国企图尝试一件过去从未成功的事,在《九国公约》的第三条中,所有在中国占有租界的各国政府,承诺不再寻求或准许其国民寻求“任何可能有助于在中国境内任何指定区域依其本身利益建立关于贸易或经济发展之一般性优惠权利的安排”。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A.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B.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
C.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 D.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发展
15.《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 D.委任统治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战争中,整个德意志都被征服了,拿破仑用强制的手段强行把当时存在的一千多个德意志政治实体合并成三十多个邦国,这是德意志统一的第一步。也就是这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形成了……抢夺殖民地使西方国家相互的关系非常紧张,冲突不断,于是这也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承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主义”的两种不同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主要表现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曾极力主张削弱德国,甚至肢解德国,永远消除德国的工业和军事能力。但是,这一方案遭到美国和英国的反对。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互相伤害”中,法德两国逐渐都有些力不从心。新上任的德国总理施特莱斯曼发表了《告德国人民书》,告知法方德国愿意接受《凡尔赛条约》中的赔款义务。获得胜利的普恩加莱之后也正式宣告法军撤回本土,鲁尔危机至此终于告一段落。法国在占领鲁尔期间,法郎因为受到危机的影响也出现急剧的贬值,为了稳定经济,法国不得不向英美两国大量借贷,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的谈判中不得不将主导权拱手让给了有意扶持德国经济恢复的英美两国。
——摘编自朱立群《鲁尔占领——二十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出兵鲁尔工业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鲁尔危机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2.C3.A4.D5.D6.A7.B8.C9.A10.B11.D12.B13.B14.A15.D
16.(1)内涵:有利于推进民族国家形成的民族主义;西方国家抢夺殖民地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利益冲突。影响: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另一方面激起了被占领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一战前夕,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矛盾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加剧了一战的爆发。
(2)事件: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特点:明确提出反帝,民族平等,在民族团结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
17.(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造成巨大损失,法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法国极力削弱德国、确保自身安全;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与英美矛盾重重;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赔款。
(2)影响:法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大大削弱,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到英美手中;造成了德国的严峻经济形势和政治危机,同时也激发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德国以此为契机走向了梦想已久的大国复兴之路;美国获得了参与欧洲事务的权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