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是
A.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B.非集团、不结盟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制止新殖民主义
2.“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自由……”,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组织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D.华约集团的形成
3.下表摘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的部分事件。这些事件说明( )
A.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增强 B.联合国职能重心发生转移
C.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猛 D.不结盟运动主导国际事务
4.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象征着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第一次联合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号召亚非国家应该独立自主、互相支持、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改变国际关系的旧面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5.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6.1948年1月8日,美联社报道:“美国政府现在更赞成恢复日本为亚洲最强的工业国,……不仅为防苏所必需,且可充作亚洲的工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B.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形成
C.马歇尔计划助推日本复兴
D.揭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7.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这反映出( )
A.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局部热战与全面冷战的局面
B.冷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美苏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D.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
8.1961-1963年,美国新闻署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斯大林格勒以及华沙、贝尔格莱德等城市多次举办“美国塑料”“美国艺术”“美国医药”“美国通讯”“美国科技图书”等展览,超过700 万人参观了上述展览。美国新闻署举办展览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古巴导弹危机造成的紧张局势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与苏联合作共同应对多极化的冲击 D.对苏联进行文化渗透
9.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但仍忠于其在北约范围内所承担的义务。1967年,驻法美军降下星条旗撤离法国。由此可见,法国此举
A.有利于保障欧共体安全 B.加速了西方阵营的分化
C.改变了北约组织的性质 D.使美国改变了霸权政策
10.美国学者托德·吉特林认为: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社会是“一支拔河队伍,很大程度上依靠对手的反向力而团结在一起”。 该观点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
A.深受冷战局势影响 B.意识形态对立严重
C.多元文化融合为一 D.信仰危机日益显现
11.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提高欧洲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作为报复,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于1962年8月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使美国冻鸡对共同体市场的出口额猛降60%,接着又于1963年5月将所有家禽的进口税提高50%。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作为回应。欧美贸易摩擦的出现体现了( )
A.美欧同盟关系的破裂 B.美经济霸权受到冲击
C.美苏冷战的日趋缓和 D.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12.下图是1948年美国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我们的世界》,漫画中:写有“北大西洋”“联盟”的两只手跨越大西洋将要握在一起。该漫画反映了
A.美国加紧了冷战的步伐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联合
C.美国开始谋求世界霸权 D.马歇尔计划已全面落实
13.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相互忍受透明度——通过相互高空侦查(卫星侦查机制),使得对方了解自己的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这表明冷战期间美苏两国
A.全面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 B.双方力量形成了平衡
C.相互威胁以维持战略平衡 D.均努力发展民生产业
14.1963年6月,美苏达成《美苏热线协定》,以便两国领导人能够在突然发生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热线”保持联系和对话,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防止由于事态失控而导致双方的核对抗。这体现了( )
A.美苏间由敌对走向合作 B.美苏两国的自我控制
C.美苏争霸中美国处守势 D.不结盟制衡美苏冷战
15.观察下面有关冷战的漫画(漫画中的人寓意美国,熊寓意苏联),据此可知
A.二战胜利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B.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D.苏联率先对美国实施了冷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1960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5%。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出口的石油只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55.7%,向东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只降价8.3%。1960年,苏联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收入为26320万美元,占苏联外汇收入的31.5%。1961年6月初.美国政府下设的石油研究,小组断定."北约组织成员国日益依赖苏联石油、苏联输油管线的延长、北约组织成员国日益依赖苏联市场,具有潜在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危险。"
——摘编自崔不《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禁运政策的缘起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石油出口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石油出口政策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因素的作用,很难想象中美关系会出现70年代初那样的局面。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发展中美关系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而破坏中美关系不仅违背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也是违背世界潮流的。
——摘编自刘建飞《中美关系缓和中的世界因素》
材料三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提出与实施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
1.C2.A3.A4.B5.C6.D7.B8.D9.B10.A11.B12.A13.C14.B15.B
16.(1)特点∶向西欧国家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对西欧国家的出口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原因∶苏联需要出口换汇以支持巨额财政支出;赫鲁晓夫企图以缓和策略与美国争霸;西欧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资源地相对贫乏。
(2)影响∶为苏联经济发展争取了资金;为西欧等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持;激化美苏矛盾,引发了北约对苏联能源设备的禁运;加剧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态势。
17.(1)理解:19世纪以来的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要素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冷战的爆发;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2)史实: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因素: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迅速崛起的中国,对解决人类进步问题更加积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