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07: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学习目标】1.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2.东欧剧变的背景、表现?
【导学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问题设计1:据课文P122第1段找出二战后苏联的发展状况?
问题设计2:据课文P123第1、2段找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问题设计3:据课文P123第3段找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问题设计4:据课文P124第1段找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苏联解体的时间?
【活动设计1】根据课文第一目内容,思考124页思考点“苏联改革给我们的什么样的启示”?
①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③要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农、轻、重);
④要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⑥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问题设计1:据课文P124第2段找出二战前后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背景?
问题设计2:据课文P124第3段、P125第2段找出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表现(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问题设计3:据课文P125第3、4段找出东欧剧变的背景、表现?
【活动设计2】阅读课本126页“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③辩证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问题设计1:据课文P126第1段找出1949-1978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意义?
问题设计2:据课文P126第2段、P127第2段找出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
【知识拓展】
1、“和平演变”:二战后,以杜勒斯、凯南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外交家,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他们企图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第20课 训练案(限时15分钟)
1.从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
2.勃列日涅夫在198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上强调说:“党一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这不仅仅是因为计划是由最高苏维埃批准的。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工作。”这一主张对苏联的影响是( )
A.延续了旧的发展模式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保障了工业化的进行 D.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
3.有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接手时苏联已经丧失了发展前景,“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已难以救药”,任谁也挽救不了这个制度灭亡的命运。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B.苏联共产党失去群众支持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失败
阅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曾取得一定成效
B.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C.苏联的经济改革使得GDP增长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D.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苏联的经济出现负增长率
5.某学习小组围绕下列图片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主题是( )
A.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
C.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6.有学者在研究苏联共产党1991年溃散之时发现,“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该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源于( )
A.苏联共产党逐渐脱离群众 B.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渗透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方向 D.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丧失
7.下图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的目录,横线处的内容是( )
第八编变化中的世界 第一章 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 第二章苏联的解体 第三章冷战后的东方世界 第四章冷战后的西方世界
A.美苏的争霸 B.欧洲的联合 C.欧洲的争夺 D.东欧的剧变
8.如图是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摧毁柏林墙》,照片中一位年青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该作品( )
A.表明欧洲地区的军事对抗已经消除 B.标志者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民众渴望结束对抗的迫切感望 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丧和颓废
9.1982年,波兰政府在苏联的压力下取缔了国内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后,美国总统里根迅速宣布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秘密向团结工会提供了1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1984年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团结工会赢得波兰议会大选。材料表明东欧剧变( )
A.是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B.根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东欧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产物 D.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
10.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材料表明( )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11.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 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如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
国家或地区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美国、中国、西欧
C.中国、美国、东欧和前苏联、西欧 D.东欧和前苏联、中国、美国、日本
1—5:CAAAD 6—11:DDCABA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斯大林登峰造极的个人崇拜,以及由此引起的民主法制的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抑。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却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对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就难以进行。
——摘编自(俄)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解冻”的赫鲁晓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赫鲁晓夫在“现实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及其作用。(10分)
背景: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个人崇拜严重,民主法制遭到破坏;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业、轻工业发展比较落后。(6分)
重要行动及作用: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4分)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背读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二战后斯大林时期的成就与问题(二战后苏联的社会状况):
(1)成就: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爆炸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背景: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农业:(改革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收购制;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评价:
进步性:(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①赫鲁晓夫改革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局限性:
①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工业为改革重点)
(2)评价: ①只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保守,专断作风严重,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
后果: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
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背景:①二战胜利前后,在苏联帮助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2、改革:
(1)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措施: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问题: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2)其他: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的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1)背景: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陷入经济困境,政局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东欧各国剧变的不同形式:
波兰、匈牙利等国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1949-1978年:
成就:制定1954年宪法,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
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
(2)1978年以来:
成就: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
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拓展】
1、“和平演变”:二战后,以杜勒斯、凯南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外交家,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他们企图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