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07: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课程导入
同学们,这是历史上哪个时期呢?
这个时期有哪些时代特征呢?
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混战、黑暗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长安、洛阳、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
这一时期大片文明被毁,许多发达的地区竟变成洪荒的原野;
这一时期人口大面积锐减,录得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一……
(一)政权更迭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220

221

229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探究一: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补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概况
(二)区域开发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锄草)果隋赢(luǒ,通“螺”)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通“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皆(通“疵”)窳(yǔ,懒惰、瘦弱)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泛指钱塘江下游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泛之陝西关中地区)之间,不能比也。荆城(泛指长江中游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泛指长江下游地区)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阅读材料: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1.历史解释——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区域开发
人口: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劳动力、经验。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
社会: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政局稳定,相对和平。
地理: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政府:南方统治者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人民:人民的辛勤努力。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
(南方开始大规模发展)
开始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二)区域开发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二)区域开发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史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
(二)区域开发
参考答案:
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较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影响:①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的开发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长,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三)民族交融
1.结合教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经历了哪些历程?
三国时期
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西晋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及活动在长城的鲜卑。
东晋、南朝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融合。
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各组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各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北魏
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融合。
(三)民族交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与表现
(三)民族交融
史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史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摘编自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1)据史料一,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史料一对孝文帝改革的态度。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封建化政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民族交融
措 施 影 响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答案:C
【课堂练习】
(2021·全国乙卷·25)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政治: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