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六)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六)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10: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三部分 专题特训卷 (实现单点突破)
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六)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
(一)天上的“眼睛”怎样看清地面物体的“指纹”
①9月7日11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该卫星的使命是对我国大气、水体、陆地环境进行高光谱观测。
②作为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高光谱遥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比较“遥远”的专业名词。其实,高光谱的含义并不神秘。
说明文阅读
③原来,高光谱遥感就像一只“眼睛”,只是它探测的光谱范围比人眼宽得多,也精细得多。而地面上的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就像“指纹”一样,专家通过高光谱遥感卫星获得的光谱信息就能识别出地物成分。
④在高光谱观测卫星上,一共装载着七台遥感仪器,包含两台陆表成像仪与五台大气成分探测仪,探测谱段覆盖了从紫外到长波红外谱段,采用高光谱及高精度偏振等多种手段,获取大气和地表的空间几何、辐射、光谱和偏振等多种信息。
⑤之所以说高光谱观测卫星就像“眼睛”,是因为卫星和人眼一样,都是通过获取光谱来采集信息的。但是,人眼的观测范围十分有限,仅限于对可见光频率范围内的观测,而高光谱观测卫星的“可见”范围要广得多。遥感仪器除了探测可见光到短波红外,还可以探测紫外、中红外和热红外等波段。如果把高光谱设备比作一台相机,它的功能就是可以在每个光谱波段拍一张照片。
⑥卫星收集到大气和地表的光谱信息,包含了各种目标地物的光谱特征,这些地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就像人的指纹一样,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些光谱信息识别出地物成分。
⑦我们可以将地物的光谱特征比作指纹,但现实当中的指纹识别是存在模糊、混淆等问题的,高光谱观测卫星会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遥感大数据方向负责人毛星表示,在高光谱观测的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存在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的现象,例如树和草地的光谱曲线有时看起来就是差不多的,同一棵树从两个位置观测得出的光谱曲线也可能存在差异。实际应用当中,为避免以上这两种情况,科学家不仅会利用物体的光谱信息,还要结合物体的空间位置信息来进行区分。
⑧除了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等问题,高光谱观测卫星副总设计师李云端介绍说,当高光谱仪器的一个像元中观测到多种物质时,会出现光谱混叠的现象。科学家依靠成熟的算法解开混叠,该算法可以根据不同成分对光谱的影响程度,计算出不同成分的含量。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发新一代高光谱成像仪,以进一步提高成像仪的空间分辨率,使获取的光谱“更纯”,一定程度上减少光谱混叠。
⑨高光谱遥感在农业应用中十分广泛,可以用于农作物估产、长势监测、病虫害识别、农作物精细分类、杂草识别等工作。除农业领域以外,卫星也将为国内各行业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光谱遥感数据,包括我国环境的综合监测和监管,以及自然资源勘查、防灾减灾、林业资源清查、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⑩此外,高光谱观测卫星有个值得一提的功能——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可用于大气污染气体探测的有效载荷,可单日覆盖全球污染气体监测,服务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及“臭氧和PM2.5协同探测”等国家战略。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可实现1~4ppm的二氧化碳探测和30ppb的甲烷探测,让碳排放无所遁形,为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 (改编)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是什么、  高光谱遥感的工作原理  、高光谱遥感遇到的问题、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和  高光谱遥感的功能  。(3分)
高光谱遥感的工作原理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的功能 
2. (改编)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文章开头通过高光谱观测卫星成功发射的例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易于被读者接受。
B.高光谱遥感不仅在农业应用中十分广泛,也可以用于大气污染气体探测。
C.现实当中的指纹识别存在模糊、混淆等问题,而高光谱观测卫星不会遇到这种问题。
D.第⑩段中加点词“唯一”在文中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
【解析】根据第⑦段“在高光谱观测的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存在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的现象”,即高光谱观测存在模糊、混淆等问题,可知C项中“高光谱观测卫星不会遇到这种问题”说法错误。故选C。
3. (原创)下面的链接材料与文章第③段都介绍了高光谱遥感,两者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有怎样的作用?(4分)
链接材料:高光谱遥感是当前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独特的光谱特征,是识别和分析不同物体特征的一种重要“身份证”。相比光学成像卫星只能看到物质的形状、尺寸等信息,高光谱卫星具备的光谱成像技术,可使光谱与图像结合为一体,探测各类物质的具体成分。(选自《中国科学报》)
两者都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文章第③段将高光谱遥感卫星比作一只“眼睛”,链接材料将光谱特征比作“身份证”。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助于加深读者对“高光谱遥感”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二)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宋协伟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
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  事物  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逻辑  顺序。(3分)
事物 
逻辑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B
A.第②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地图历史的悠久。
B.中国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
D.通常,古代制图者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
【解析】根据文章第⑤段“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可知,“中国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不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而是“表示路线和距离”,因此B项说法有误。故选B。
3.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图?(4分)
历史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一)事业因执着而成功 人生因坚韧而出彩
①迈开假肢飞奔向前,克服身体缺损搏击于泳池,凭借轮椅勇敢比拼……在东京残奥会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以出色的运动成绩、顽强的意志,深深感染了各国观众。他们不畏困难、奋勇争先,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议论文阅读
②坚韧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蕴含着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动力。从古至今,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备受人们推崇。举.凡.那些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无.不.是.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成就的;观察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无.不.是.精神的强者。在遭遇困难与压力时坚决不退缩,在面对危险与灾难时拥有耐受力,“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这种坚定、执着、勇毅,正是对坚韧最好的诠释。
③事业因执着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坚韧,熔铸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行动中。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369名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啃窝窝头、喝雪水、住窝棚,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历史帷幕。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样的坚韧,同样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命里。他说:“我不
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书写了“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的华章。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上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抵达不一般的境界。
④坚韧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有滴水穿石的坚持和耐心,才能培养韧性。古人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唯有多锤炼、多摔打,能吃苦、肯拼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要想思有所悟、谋有所据、做有所成,就要保持一事未了、寝食难安的状态,专注、聚焦、持之以恒。美好的理想不会自动实现,胜利属于真正坚毅的人,成功属于不懈奋斗的人。
把简单的事情做细,将重复的事情做精,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不断激发热情、超越自我,努力在熟悉的工作中把握规律、日有所进,才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业绩。
⑤“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韧者笃行,韧则行远。生逢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蓄积坚韧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能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标题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富有诗意。但是,作为议论文的标题,显得不够简洁明了。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举凡”和两个“无不是”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古人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是为了证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唯有多锤炼、多摔打,能吃苦、肯拼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的观点。
D.第⑤段“生逢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蓄积坚韧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能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用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总结全文,结尾扣题,前后呼应,并提出希望。
D
【解析】A项,“事业因执着而成功 人生因坚韧而出彩”作为议论文的标题,既简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同时又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所以A项中“显得不够简洁明了”的理解是错误的。B项,第②段中“举凡那些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无不是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成就的;观察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无不是精神的强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凡”“无不是”等词语的使用,使内容更符合客观事实,有力地论证其观点,并非B项所说“不符合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C项,第④段引用
古人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是为了证明“坚韧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有滴水穿石的坚持和耐心,才能培养韧性”这一观点,不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唯有多锤炼、多摔打,能吃苦、肯拼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的观点。故选D。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做第④段观点的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C )(3分)
A.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凝结而成《唐诗杂论》。
B.植树的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使荒漠变成了绿洲。
C.邓稼先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下井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D.法布尔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昆虫记》,他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C
【解析】C项这一事例体现的是邓稼先强烈的责任感和不怕危险、勇于担当的精神,与本段段首的分论点无关。
3.文章开篇列举东京残奥会上运动员的出色表现有什么作用?(4分)
①紧扣时事热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述的话题。②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事业因执着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
(二)勤勉多岁月
陈凌
①三五好友相聚,聊起过去一年的感受,一位朋友很有感触:“以前总给自己定目标,结果却往往完不成,仔细一想,又似乎总有理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抽不出空。直到后来看到一句话,‘勤勉多岁月’,才猛然醒悟,没有时间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②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给任何人少一秒;但时间也是有偏向的,惜时如金者往往会得到时间的奖励,虚掷光阴者则会徒留怅然。所谓“勤勉多岁月”,或许并不是说勤勉之人就能在人生中额外多一些时间,而是说把点滴时间用在有意义的地方,能让时间更加充实。当别人犹豫不前的时候,你已经在行动;当别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你已在学习充电;当别人选择放弃的时候,你依然在坚持……面对恒定流动的时间,不同的选择会被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
③当然,勤勉恐怕并不简单地等于“让自己忙碌起来”。李大钊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只顾着把时间填满,却“只见动作,不见前进”,那只会是瞎忙、空忙、白忙。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时时有所创造、事事有所成就、处处有所精进。前者只有勤勉之名,却往往无尺寸之功;后者才是名副其实,在不弃微末中收获成长。
④勤勉不仅是一种时间管理的艺术,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为了“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在85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决心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历时10年,终于完成这部皇皇巨著;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60多年,依然耕耘不歇,至今已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果说时间是生命的表现形式,那么勤勉就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以梦想为帆,以勤勉作桨,百事可做,百业可成。
⑤有人会问,勤勉是不是就要始终忙忙碌碌,连偶尔驻足休息都不需要?当.然.不是如此。忙不胜忙绝.非.人生的必然选择,从容应对才是更好的态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种健康的生活,也必然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我们既需要和时间赛跑的精神状态,也需要看看身边风景的淡定从容。勤勉既不是盲目地忙,也不是始终忙忙碌碌,而是以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之事,是通过赋予时间以效率,从而走在时间前面。事实上,也只
有善于做时间的主人,才能让自己有更多主动的选择,最终收获收放自如的人生。这也恰恰是“勤勉多岁月”的题中应有之义。
⑥壮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邓拓在《生命的三分之一》中说:“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惜时如金,勤勉如牛,相信这样的人生自有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改编)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第①段由好友相聚时朋友关于时间的感慨,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勤勉多岁月。
B.勤勉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把自己的时间填满,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C.第⑤段中“当然”“绝非”语气强烈,态度坚定,强调了观点,使语言具有很强的力度。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化,为议论增彩,如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B
【解析】由第③段“勤勉恐怕并不简单地等于‘让自己忙碌起来’”可知,B项“勤勉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把自己的时间填满”表述有误。故选B。
2. (原创)下列关于本文论证方法的使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面对恒定流动的时间,不同的选择会被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这个论点。
B.第③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对比真正的勤勉和盲目的忙之间的不同,指出了真正的勤勉的判断标准有三个。
C.第④段列举了冯友兰、李云鹤的事迹,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勤勉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的观点。
D.文章先后引用了李大钊、邓拓的言论,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解析】引用李大钊的话,论证了“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时时有所创造、事事有所成就、处处有所精进”的观点,因此D项“论证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故选D。
3.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勤勉”的具体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4分)
含义:把点滴时间用在有意义的地方,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时时有所创造、事事有所成就、处处有所精进;真正的勤勉不仅是一种时间管理的艺术,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启发: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平时要对自己的时间做好规划,做时间的主人;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