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8 17: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送别诗所饱含的离愁别绪。
3、初步感受古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想象朋友间送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两首古诗,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诗,第一首的诗题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首是?《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意图:指向性明确,直接揭示学习任务,师生确定教学活动内容,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读通古诗
1、按要求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三遍,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遍放声快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第二遍小声慢读,结合课文后面的注解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三遍自由读,初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读诗提示:一边读一边思考,用笔做批注,写下读诗的感受。
2、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样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一人读一句。读第一首诗时,关注“扬州”在诗中的另一个名称是“广陵”。读第二首诗:关注“浥”的读音是(yì),意思是“湿润”。
3、教师范读两首古诗---配乐朗诵。听读提示:朗诵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意境。
(设计意图:示范朗读,提示学法,通过听读配乐朗诵古诗,模仿学习朗诵的方法,在模仿中有创造地学习。)
三、整体感受古诗:
导语:诗为心声,会读诗的人,一读完,心中就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大家先来说说自己读完这两首古诗的发现、理解、感受。
1、抓住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送别诗的特征------教师依此生成:古诗中的送别诗,很多都是这样的,什么人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2、抓住两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送别诗的共同点,同时铺下课堂学习的情感基调,为以情动情的后继学习打下伏笔。)
四、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1、想象古诗描写的图景,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精练的语言所包含着的丰富内涵。
引起质疑:同学们,请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投影或板书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字说情,这情在何处?都写了哪些景?
激发想象:(擦去其他的字,只留下四个写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从这几个词中尽情的想,看看这些词能让你想到什么样的景,景中有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事,会说什么话。同学们可以选一个词,抓住一词想,想得越形像越好。越有画面内容越好,越有故事情节越好,越有感情越好,一句话,越丰富越好。想到了,马上对你的同学说,说的时候要说得美一点,有感情一点。
2、师生交流学生想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四处景物。
教师引导词:
(1)黄鹤楼:从黄鹤楼到扬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一路是烟花烂漫,如此美景,李白为什么不去?想一想。(2)长江:长江水就象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李白的心已随长江水,已随孟浩然而去了。(3)孤帆:天底下除了长江之水,空空如洗,什么都没有了,就像李白此时的心中,因为好朋友的离去,惆怅得空荡荡的,让人感到难受。
3、小结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刚才的这四个词,描写的是景物的,可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却读出了什么?情!这就叫着?借景抒情!,情融于景,景中含情,就象一首歌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景能传情!
4、指导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读:故人西辞黄鹤楼。指导:黄鹤楼是两个好朋友分别之地,睹物思情呀,强调“西辞”。“烟花”一句学生能自由发挥,读到位。
(2)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指导: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先是看好朋友的一片?孤帆,对强调“孤帆”。一片孤帆渐去渐远,只剩下了船帆的什么?远影,远影顺江流而下,远去,远去,再远去,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诗中用了一个字?尽,尽就是?生:消失,不见,没有了。板书“尽”。读出“尽”的悠长、绵远、惆怅。
(3)读:唯见长江天际流。快读“唯见长江”。慢读:天际流,读出不尽之意。“孤帆”与“唯见”两句连读。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借景抒情来写,那么,第二首诗呢?
(设计意图:只有感受古诗借景抒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方法,才能体会送别诗寄情于景物的巧妙手法,以读代讲,以读导悟,化老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找出古诗中所写的景物。
导语:这首诗是不是也有借景抒情呢?请大家自己读,把写景的词划出来,再突出地读写景的词。
出示两句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划出:朝雨,轻尘,客舍,柳。
2、学生试读诗句。
(1)整体试读古诗。师:读这两句诗,这两句古诗中的景色写得怎么样?清新,干净,美。
(2)读出对古诗的感受。师:把你认为的美丽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来。读这两句诗,生1读。师适时评点:啊,我闻到了清新的空气。生2读。师评哦,我看到了扬柳依依的美景。
3、教师指导朗读。
抓住诗题引导读。语:我们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这样读,我们要整首诗联起来读,先看题目。生读题。师,诗人要送元二去哪?安西。安西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就是诗中写着西出阳关之后的那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去看看。图片出现,师语: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安西这个地方吗?生1、2、3,师:就是这么一个前不着村?的地方,就是这么一片荒无?的地方。
理解诗意读。此时,他们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渭城,可是好朋友要去的是那样一个地方。此时,他们身边没有别的朋友,清晨的客舍之中没有别人,面前只有一杯杯的?酒。王维举杯,一杯又一杯地敬?元二。元二是一杯,一杯,又一杯,杯杯都一饮而?尽。诗中用了一个词?尽,是的,这首诗也有一个尽字。诗人用“更尽”来形容,更尽就是?
表演诗境读。他们是怎么喝的,诗人怎么写的呢?我们应该怎么读?你自己读一读。
师生读:谁来读?师:来读前半句,你们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三个字,一杯酒。谁来读。师:劝君更尽---生:一杯酒。师,是的好朋友一饮而尽,再劝(语气渐强):劝君更尽,生:一杯酒。借酒浇愁愁更愁,(语气再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又一杯,千杯万杯也述不完他们的深情厚谊。(变换语调):劝君更尽,一杯酒,朋友一去千万里,不知何时是归期。喝吧,再喝一杯,再喝,再唱就要醉了,天已大亮,要启程了,好朋友,折下一支青青的柳枝送给元二,就此告别吧,(满怀深情)请喝最后一杯,劝君更尽,全班读: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诗情读。这酒,不一般,不只单单是送别之酒,酒中含情,这情也不仅仅是依依送别之情,和上一首诗相比,还多出了怎样的情呢?大家来品一品。
伤感。因为他要去的地方是怎样的?荒凉。
担忧,惆怅。是啊,一去千万里,何时才相见啊。
整体朗读。
导语:现在,我们再来看前两句,这写景的两句,他们看到这样的景,高兴得起来吗?我们能读得那么开心吗?不行了!那要怎么读。
读出淡淡的衰愁。读出担忧与牵挂、留恋。
补充资料:孩子们,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他们的渭城这一别成了千古绝别,这首送别诗也成了千古绝唱。
大家一起来朗读,用心去感受,这千古绝唱。我给大家配上音乐。生1,生2,催人泪下的朗读。
感受《渭城曲》。千百年来,人们把这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谱成曲,叫着阳关三叠,也有人叫他渭城曲。不仅可以诵读,还可以用来唱。曲虽简单,情感却十分丰富。教师和唱。
全班同学表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三个层次,是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应用。一是找出表现情境的景物,通过诵读和想象进入朋友离别的环境。二是在表演中还原并丰富送别的细节与情感,推动情感体验发展。三是通过比较与欣赏,升华对诗歌的理解。)
六、拓展朗读《送别》。
同学们,自古多情伤离别呀。请大家看一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送别诗,请看看,有借景抒情吗,请轻轻的读读,体会诗中送别之情。生,读。师,第一小结,都是写景,后面都是写情。
(设计意图:迁移学法,自主学习,进一步体会送别诗的情韵)
七、小练笔
同学们,朋友一起,总是相聚时少,别时多。让我们来写一写朋友之情。(借校园内景物,引导学生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写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