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十一课《就任北京大学之校长之演说》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会晤wù数载zài指摘zhāi 孜孜求学zī
B.商榷què 殷勤yīn聘请pìnɡ 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 弭谤mǐ造诣yì 道义相勖xù
D.切磋cuō 肄业yì 敷衍yǎn 能裨实用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日在伊朗的纳扎巴拉德城发表演讲,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后退一步,制裁也不能迫使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再次表示,要改变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日韩关系,为构筑日本与这两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相适应。
D.针对频繁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对高污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彻底整顿
4.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善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入法科者尽可肄业(肄业:就学)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B.二曰砥砺(砥砺:培养)德行
C.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商榷:商讨)可也。
D.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详悉:详细知道)
7.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双节”长假首日,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因免费通行成为中国式拥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专家认为中国高速公路全面取消收费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企求一挥而就。相关机构应该关心的是,免费之后该怎样治理拥堵?不能因噎废食,让拥堵成为继续收费的理由。
A.别样 B.循序渐进 C.一挥而就 D.因噎废食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二、填空题
9.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考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性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为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2)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和感情。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3)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二)为学与做人(有删节)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1)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2)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A,载:zǎi; B,聘:pìn:D,裨:bì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A,怡-贻;C,渡-度;D,弛-驰
3.【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A句成分残缺,应在“演讲”后加上“说”。B句搭配不当,“改变……关系”应为“改善……关系”。C句语序不当,“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应为“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
4.【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境中修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的自高自大”的意思,但是“夜郎自大”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狂妄自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5.【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A项乍一看似乎符合句间关系,但仔细读来,显然与前面的“看了一阵”不相搭配,也不符合语言习惯,“再”应为“又”。C项的“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此用于否定句,使用不当。D项的“进而”表示继续往前,进一步,不合语境,应为“从而”.
6.【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肄业”指在校学习尚未毕业或因故不能继续学业的意思。
7.【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C一挥而就:形容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用在此语境不当。改为“一蹴而就”。A别样:形容事物的不同类别,(别样的,另一种样式,另一类的);B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D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8.【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9.【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抓住“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决然地高考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两句。
10.【答案】(1)宗旨: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守的基础。
(2)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3)弊端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是: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1)小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梳理能力。梳理文段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节选的这一节从首句到“宗旨既定,自趋正轨。”主要围绕着学生来北大的目的谈,要求学生“非为做官,非为致富,而求学而来。”接着,谈了珍惜光阴,发愤苦读,精学业,养美德,不误人,不误己,为未来“植其基”。最后再次指出以上的“宗旨”是正大的宗旨。(2)作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假象不精于学业,不美于德行的情况下,未来的种种唐突之事,引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在北大努力学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学子的殷殷期盼和谆谆教诲之情。(3)第一问容易回答,有明显的引导语“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下面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阐述;第二问则要结合历史知识和文本内容作出分析。造成北大当时腐败的原因,无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样思考,问题就容易回答了。外部因素主要是当时国家混乱,官僚主义盛行,加上封建思想中,为官为正道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去北大为做官发财就好理解了;从内部看,北大内部也没有明确自己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这样庸俗注意抬头也就很自然了。
11.【答案】(1)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2)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1)作者先通过引用孔子的话(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作为中心论点,然后从“怎么样才能不惑?怎么才能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条理分明,促人思考。(2)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排比句的使用,增强语势,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十一课《就任北京大学之校长之演说》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会晤wù数载zài指摘zhāi 孜孜求学zī
B.商榷què 殷勤yīn聘请pìnɡ 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 弭谤mǐ造诣yì 道义相勖xù
D.切磋cuō 肄业yì 敷衍yǎn 能裨实用pí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A,载:zǎi; B,聘:pìn:D,裨:b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A,怡-贻;C,渡-度;D,弛-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日在伊朗的纳扎巴拉德城发表演讲,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后退一步,制裁也不能迫使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再次表示,要改变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日韩关系,为构筑日本与这两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相适应。
D.针对频繁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对高污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彻底整顿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A句成分残缺,应在“演讲”后加上“说”。B句搭配不当,“改变……关系”应为“改善……关系”。C句语序不当,“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应为“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
4.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境中修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的自高自大”的意思,但是“夜郎自大”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狂妄自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善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A项乍一看似乎符合句间关系,但仔细读来,显然与前面的“看了一阵”不相搭配,也不符合语言习惯,“再”应为“又”。C项的“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此用于否定句,使用不当。D项的“进而”表示继续往前,进一步,不合语境,应为“从而”.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入法科者尽可肄业(肄业:就学)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B.二曰砥砺(砥砺:培养)德行
C.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商榷:商讨)可也。
D.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详悉:详细知道)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肄业”指在校学习尚未毕业或因故不能继续学业的意思。
7.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双节”长假首日,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因免费通行成为中国式拥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专家认为中国高速公路全面取消收费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企求一挥而就。相关机构应该关心的是,免费之后该怎样治理拥堵?不能因噎废食,让拥堵成为继续收费的理由。
A.别样 B.循序渐进 C.一挥而就 D.因噎废食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分析】C一挥而就:形容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用在此语境不当。改为“一蹴而就”。A别样:形容事物的不同类别,(别样的,另一种样式,另一类的);B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D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二、填空题
9.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考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抓住“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决然地高考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两句。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性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为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2)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和感情。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3)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宗旨: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守的基础。
(2)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3)弊端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是: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1)小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梳理能力。梳理文段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节选的这一节从首句到“宗旨既定,自趋正轨。”主要围绕着学生来北大的目的谈,要求学生“非为做官,非为致富,而求学而来。”接着,谈了珍惜光阴,发愤苦读,精学业,养美德,不误人,不误己,为未来“植其基”。最后再次指出以上的“宗旨”是正大的宗旨。(2)作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假象不精于学业,不美于德行的情况下,未来的种种唐突之事,引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在北大努力学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学子的殷殷期盼和谆谆教诲之情。(3)第一问容易回答,有明显的引导语“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下面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阐述;第二问则要结合历史知识和文本内容作出分析。造成北大当时腐败的原因,无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样思考,问题就容易回答了。外部因素主要是当时国家混乱,官僚主义盛行,加上封建思想中,为官为正道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去北大为做官发财就好理解了;从内部看,北大内部也没有明确自己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这样庸俗注意抬头也就很自然了。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二)为学与做人(有删节)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1)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2)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1)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2)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析】(1)作者先通过引用孔子的话(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作为中心论点,然后从“怎么样才能不惑?怎么才能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条理分明,促人思考。(2)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排比句的使用,增强语势,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